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3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61篇
医药卫生   1783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5 毫秒
31.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单剂静滴甲磺酸加替沙星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方法按GCP指导原则设计试验方案,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须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经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的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9名试者按拉丁方随机分组,分别依次单剂静滴100mg、200mg、400mg 3个剂量的甲磺酸加替沙星注射液后,应用HPLC测定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求出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血浆及尿中甲磺酸加替沙星分别在0.0156~1mg·L1和0.434~111.11mg·L1浓度范围内良好的线性关系,日内、日间变异系数及绝对和相对回收率均符合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要求.受试者分别单剂静滴加替沙星注射液100mg、200mg、400mg后,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Gmax分别为1.098±0.19mg·L-1、2.17±0.329mg·L-1、和3.164±0.473mg·L-1;t1/2β分别为7.415±1985h、8.41±2.722h和8.462±2.832h;AUC0~∞分别为4.45±0.712mg·L-1·h、11.102±1.814mg·L-1· h和23.029±3835mg·L-1·h;Vd分别为82.120±36.216L、71.254±38.740L和80.504±33.721L;CL分别为24.151±3.787L·h1、18.747±4.256L·h1和19.598±4.250 L·h1.单剂静滴100mg、200mg、400mg甲磺酸加替沙星主要经肾排泄,48h尿药累积排泄率分别为43.08%±15.79%、51.33%±23.69%和45.67%±18.22%.结论9名健康受试者按拉丁方设计分别自身前后静滴甲磺酸加替沙星注射液100mg、200mg、400mg后,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Cmax与AUC0~∞随剂量加大而增加;t1/2β、tmax、β、Vd、Cl与给药剂量无关.提示甲磺酸加替沙星在100mg~400mg剂量范围内药物体内过程呈线性动力学特征而无饱和性,主要排泄途径为肾脏.  相似文献   
32.
2003年春节前后,在我国广东地区出现了一些特殊的肺炎问题-现称之为非典型肺炎,其后在我国其他一些地区也发现了类似病例.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迄今为止,全球已有27个国家和地区发现类似病例.  相似文献   
33.
目的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中进行多剂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根据GCP原则设计试验方案.选择10名18~40岁健康成人男性,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每次400mg,每日1次,连续10日.首次给药和第10日给药前及给药后0.083、0.25、0.5、0.75、1.0、1.5、2.0、3.0、4.0、6.0、8.0、12.0、24.0h分别取血;此外每日测定谷浓度和峰浓度.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拟合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受试者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体内过程为二房室模型.连续给药10日后AUC0-∞、AUC0-τ值比首次给药显著增加,但第10日给药后AUC0-τ与首次给药后AUC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参数Cmax、T1/2β、Vd等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av为0.844±0.180 mg·L-1,稳态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ss为26.165±4.530mg·h·L-1,累积比为1.354±0.867,波动系数1.685±0.158.受试者给药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每次400mg,每日1次的给药方案,在人体内可达到有效血浆浓度,且连续给药10日体内未见蓄积.该方案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4.
细菌生物被膜耐药屏蔽与相关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细菌生物被膜耐药屏蔽的机制,主要包括生物被膜内细菌的生理状态、细菌生物被膜屏蔽以及其他方面的新进展,并提出了对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5.
裴斐  王睿  柴栋  方翼  张梅 《中国新药杂志》2003,12(3):189-191
目的 :研究抗藻酸盐血清与加替沙星联用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杀菌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方法测定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活菌数 ,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最低生物被膜清除浓度(MBEC)。结果 :1∶1抗藻酸盐血清与 1×MIC ,4×MIC和 8×MIC加替沙星联用可以使细菌生物被膜中的活菌数量 (单位为lgcfu·cm-2 )分别从 ( 6 .6 3± 0 .85 ) ,( 6 .48± 1.12 )和 ( 5 .73± 1.10 )显著降低至 ( 5 .76± 0 .90 ) ,( 5 .0 2±0 .93)和 ( 4.70± 0 .6 2 ) ,使加替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BEC从 8μg·mL-1降低至 4μg·mL-1。结论 :抗藻酸盐血清与加替沙星联用后 ,能够增强抗菌药物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36.
将藻酸盐-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接种于免疫抑制大鼠,感染两周后,应用菌落计数法测定大鼠肺内存活菌数,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肺部病理改变,ELISA方法测定大鼠外周血IgG抗体,建立了稳定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相关肺慢性感染大鼠模型,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免疫逃逸现象。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单剂静滴甲磺酸加替沙星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方法:按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指导原则设计试验方案。选择9名受试者分别依次单刘静滴100,200和400mg的甲磺酸加替沙星注射液后,应用HPLC测定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求出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受试者分别给药后,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_(max)分别为1.10±0.19,2.17±0.33和3.16±0.47mg·L~(-1);t_(1/2)β分别为7.42±1.99,8.41±2.72和8.46±2.83h;AUC_(0-∞)分别为4.45 ±0.71,11.10±1.81和23.03±3.83mg h·L~(-1)。原形药主要经肾排泄,48h尿药累积排泄率分别为(43.08±15.79)%,(51.33±23.69)%和(45.67±18.22)%。结论:9名静滴甲磺酸加替沙星注射液后,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提示甲磺酸加替沙星在100~400mg剂量内药物体内过程基本呈线性动力学特征而无饱和性,主要排泄途径为肾脏。  相似文献   
38.
目的 对比研究头孢硫脒(CTM)、头孢唑林(CEZ)、头孢映辛(CXM)、头孢曲松(CRO)、苯唑西林(MPIPC)、万古霉素(VCM)对99株临床分离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CTM对3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50、MIC90均为0.5mg/L,低于CRO,CTM对29株表皮葡萄球菌的MIC50、MIC90分别为0.125和8mg/L,是CRO的l/16,对9株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MRS)的范围与CXM相近;CTM对粪肠球菌的抗菌活性与万古霉家相仿,强于CEZ、CXM、CRO、LGIPC。结论头孢硫腺对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具有很强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39.
目的:评价头孢美唑与环丙沙星对33株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细菌的联合抗菌效应.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两种抗菌药物对33株ESBL菌(其中20株大肠埃希菌,13株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并计算FIC指数.结果:头孢美唑与环丙沙星联合应用后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浓度累积抑菌百分率曲线均比单独应用明显左移.FIC指数结果表明:头孢美唑与环丙沙星联合应用后对大肠埃希菌70%为协同作用,30%为相加作用,无无关作用,无拮抗作用;对肺炎克雷伯菌38%为协同作用,62%为相加作用,无无关作用,无拮抗作用.结论: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ESBL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对头孢美唑较稳定.两种抗菌药联合应用后MIC明显降低,抗菌作用明显加强.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 1998年 1月— 2 0 0 3年 7月本院收治的12 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资料 ,其中行股骨髁上骨牵引治疗 4 6例 ,加压螺纹钉内固定 31例 ,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 4 3例。结果 股骨髁上骨牵引治疗优良率 91% ,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优良率 87% ,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治疗优良率 95 %。结论 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