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2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7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目的 探讨柔肝化纤颗粒对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影响.方法 建立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健康清洁SPF级大鼠85只,雌雄各半,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病理模型组(16只)、柔肝化纤颗粒组(16只)、大黄座虫丸组(16只)及秋水仙碱对照组(16只).正常对照组不做其他处理,常规饲养;肝纤维化造模成功后,正常对照组、病理模型组4周后灌胃0.9%氯化钠注射液,柔肝化纤颗粒组、大黄廑虫丸组、秋水仙碱对照组造模成功4周后分别给予柔肝化纤颗粒、大黄=虫丸(0.2 g/kg)、秋水仙碱(100 μg/kg)灌胃,各组灌胃液体量为10 ml/kg体重,每日1次.各组于用药治疗后5、10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Ⅳ胶原.利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MP-1和TIMP-1 mRNA的表达.结果 用药治疗后5、10周,病理模型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计分、肝纤维化程度计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用药后5周:(4.93±2.56)分比(1.08 ±0.29)分,(15.57±6.12)分比0分,用药后10周:(5.03±2.66)分比(1.10±0.22)分,(16.27 ±6.21)分比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柔肝化纤颗粒和秋水仙碱、大黄廑虫丸治疗后,大鼠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肝纤维化程度计分及Ⅳ胶原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用药治疗后10周,病理模型组MMP-1 mRNA和TIMP-1 mRNA表达分别为(1.30±0.15)和(20.62 ±4.56),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94±0.44)、(10.52±3.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柔肝化纤颗粒组MMP-1 mRNA表达为(1.58±0.34),明显高于病理模型组、大黄廑虫丸组(1.39±0.35)和秋水仙碱对照组(1.41±0.41);柔肝化纤颗粒组TIMP-1 mRNA为(13.6±3.3),明显低于病理模型组、大黄廑虫丸组(18.3±4.4)和秋水仙碱对照组(17.3±4.47)(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TIMP-1/MMP-1 mRNA为(8.9±2.0),明显低于病理模型组、大黄廑虫丸组(11.1±1.9)和秋水仙碱对照组(10.4±2.4)(P<0.05).结论 柔肝化纤颗粒能通过调节TIMP-1/MMP-1比例来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从而发挥对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某综合医院发热门诊数字化X射线摄影(DR)及胸部CT的应用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通过医院医疗大数据平台和院内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提取2020年1月20日至3月20日及2019年同期发热门诊就诊人次和行胸部影像检查的患者影像信息,分析不同时期发热门诊行影像检查的次数、比率和肺内炎症检出率的变化情况;提取某综合医院西城院区和通州院区2个院区发热门诊自专用胸部CT安装以来行胸部CT检查的患者影像信息,分析胸部CT在肺内炎症的检出情况。计数资料采用次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2020年1月20日至3月20日,2个院区发热门诊就诊人次为5 967人次,行影像检查4 856人次,检查率为81.38%,其中肺内炎症1 502例,阳性率为30.93%;2019年同期,2个院区发热门诊就诊人次为7 416人次,行影像检查3 317人次,检查率为44.73%,其中肺内炎症1 351例,阳性率40.73%。新冠肺疫情下行影像检查的比率较2019年同期显著提高,但阳性率较2019年显著下降9.83%(χ~2=82.28,P<0.001)。疫情下行发热门诊专用胸部CT检查525人次,其中肺内有病变433例,肺内病变检出率为82.48%。在肺内炎症检出方面,CT检出肺内炎症146例,检出率为27.81%,CT提示病毒性肺炎患者5例。结论新冠肺炎疫情下发热门诊行影像检查的比率较2019年同期显著升高,说明疫情下发热门诊DR、CT影像学应用意识不断提升,医学影像学在新冠肺炎筛查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阳性率较2019年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本次新冠肺炎传染性强,为防止漏诊情况和二次感染的发生,大大提高了影像检查的比率。如何有效利用发热门诊DR、CT是现在以及未来医疗行业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急诊工作中DR、CT的应用变化趋势,分析数据变动的意义。方法依托三甲综合医院医疗大数据平台,筛选2020年1月20日至3月20日及2019年同期就诊于急诊的患者信息,分析急诊就诊患者以及DR、CT检查数量、检查部位及占比、检查项目及占比的变化,计算急诊患者DR、CT每百人检查量;通过分层随机抽样计算检查结果阳性率、检查目的相关阳性率。结果急诊就诊人次、DR、CT检查人次显著降低,DR自22.8人次/百人降低至18.8人次/百人,同比下降17.5%,CT自22.8人次/百人显著升高至44.2人次/百人,同比大幅增长93.9%,增强检查显著提高至4.3人次/百人,同比增长50%以上。放射科工作内容显著变化,CT检查明显增多,占比高达74.7%。各类检查项目中,头部、腹盆部、胸部平扫为急诊CT主要检查项目,胸部和腹盆部平扫每百人检查量大幅升高,分别达17.4人次/百人、11.8人次/百人,同比增长296.6%、112.2%。对于检查目的相关阳性率,DR整体明显降低,CT整体稍有降低,但腹盆部、胸部及颈部平扫显著提高,同比增幅超过20%。结论新冠肺炎疫情下,CT特别是胸部CT应用意识及需求显著提升。应采取应对措施(如人工智能软件等)提高工作效率。非疫情状态下可能存在较多非必要的急诊就诊及过度使用的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24.
颞骨解剖变异的高分辨率CT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颞骨解剖变异发生率,为耳科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健康志愿者(76例152耳)和病理证实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66例96耳)颞骨横断面、冠状面高分辨率CT(HRCT),统计以下解剖变异发生率:①颈静脉窝高位;②颈静脉球裸露;③乙状窦前位:④颅中窝脑板低位;⑤鼓室盖不连续;⑥鼓窦缺如;⑦异位颈内动脉:⑧大鼓室窦。结果 正常对照组、病变组、气化良好组和气化不良组中,颈静脉窝高位发生率右侧均高于左侧(P〈0.05),发生率分别为46.0%和26.2%。病变组乙状窦前位(32.3%)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15.8%,P〈0.05),气化不良组(43.5%)高于气化良好组(11.3%,P〈0.05)。气化良好组鼓室盖不连续(18.0%)发生率高于气化不良组(8.7%,P〈0.05)。颈静脉球裸露、颅中窝脑板低位、鼓窦缺如、异位颈内动脉、大鼓室窦发生率在组内和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生率分别为2.0%、21.8%、1.2%、4‰、8‰。结论 术前HRCT可明确颞骨解剖变异,对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高分辨CT MPR显示面神经管迷路段与耳蜗解剖关系的能力。方法 选取于我院接受鼻窦高分辨CT检查的患者110例(220只耳),将原始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对图像进行MPR,观察面神经管迷路段与耳蜗中转的解剖关系,评价内容包括骨性间隔明确缺失(Ⅰ型)、骨性间隔可疑缺失(Ⅱ型)及骨性间隔完整(Ⅲ型)。结果 面神经管迷路段与耳蜗中转的解剖关系:Ⅰ型71只耳(71/220,32.27%),缺失最大径为0.3~1.3 mm,平均(0.64±0.26)mm;Ⅱ型86只耳(86/220,39.09%);Ⅲ型63只耳(63/220,28.64%),骨性间隔厚度0.3~1.0 mm,平均(0.68±0.15)mm。不同性别、年龄及侧别之间上述3型解剖关系的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高分辨CT是清晰显示面神经管迷路段与耳蜗中转解剖关系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6.
目的 对3台MRI设备的层间射频信号干扰情况进行检测,以加深对层间射频信号干扰现象的认识。方法 通过3台MRI设备(设备1:GE 1.5T HDi,装机时间:2012年;设备2:GE 3.0T HD,装机时间:2006年;设备3:GE 3.0T 750W,装机时间:2016年)采用轴位T1WI序列扫描ACR模体,记录层间距为5.0、1.0、0.5和0 mm时的SNR,绘制SNR变化百分比与层间距百分比的函数图。处置标准:当层间距从5 mm减小到0时,由层间射频信号干扰作用所导致的SNR的下降不超过20%。结果 当层间距由5 mm减小到0时,设备1的SNR下降幅度为18.16%,设备2的SNR下降幅度为23.57%,设备3的SNR下降幅度为10.75%;设备1和设备3的层间射频信号干扰检测结果达到处置标准,设备2(使用时间超过10年)的检测结果未达标。结论 3台MRI设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层间射频信号干扰现象,其中使用时间最久的设备检测结果不达标。层间射频信号干扰检测应该在临床质量控制工作中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猫内侧膝状体(medial geniculate body,MGB)的立体定位与主要亚核团的三维可视化及其与听皮层(auditory cortex,AC)的神经投射。方法在细胞构筑及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生物素葡聚糖胺(biotinylated dextran amine,BDA)进行神经追踪基础上,建立猫内侧膝状体及听皮层冠状切片的二维数据库,通过软件Amira实现可视化及三维建模。结果1.猫内侧膝状体腹侧群(MGBv)、背侧群(MGBd)以及内侧群(MGBm)三个主要亚核团的重建模型真实、精确,再现了猫右脑半球内MGB各亚核团的自然形态及毗邻。2.内侧膝状体各亚核团的构成方式、听皮层的层状分布模式、广义听皮层内部各亚区之间的配布模式之间存在着相对应的组构格局。结论细胞构筑、神经示踪、组织化学染色和数字人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内侧膝状体主要亚核团的三维重建,对听觉通路的相关研究和小核团的数字解剖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颈部淋巴结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颈部淋巴结病变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检查,其中恶性22例,良性36例,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结病变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和CT灌注参数差异。【结果】淋巴结恶性病变TDC多为A型(66.7%),淋巴结良性病变TDC多为C型(54.6%),B型曲线在良性和恶性淋巴结病变中均可见到;淋巴结恶性病变的灌注血流量(BF)值及血容量(BV)值均高于良性病变(P〈0.05),腺癌淋巴结转移灶BF值及BV值高于鳞癌淋巴结转移灶及淋巴瘤,鳞癌淋巴结转移灶的BF值高于淋巴瘤,淋巴瘤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值长于鳞癌及腺癌淋巴结转移灶(P〈0.05)。【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颈部淋巴结病变的灌注特点不同,CT灌注成像有助于颈部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9.
笔者采用小剂量施他宁维持治疗配合中药益气活血止血的方法.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取得了较好的止血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眼眶上皮植入性囊肿的影像表现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眼眶上皮植入性囊肿患者的影像表现,11例均行MRI检查,其中5例行CT扫描。结果11例单发病灶位于眼眶的不同部位,其中8例位于眶隔后软组织内,2例位于眶隔前软组织内,1例位于外直肌附着处。7例为单房囊肿,3例为多房囊肿,1例为囊实性肿块。CT图像上5例表现为略低密度,MRT1WI10例为低信号,1例为高信号,T2WI均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单房囊肿囊壁环形强化,多房囊肿囊壁及囊内分隔强化呈蜂窝状。在CT或MRI图像上,11例均显示眼眶外伤或术后改变。结论眼眶上皮植入性囊肿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眼眶外伤或术后影像表现可提示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