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5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41.
剖宫产术后超声监测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切口感染、愈合不良等原因导致的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是最为严重剖宫产术并发症。除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把握手术时机、提高手术操作技能外,术后通过B超监测子宫切口愈合情况,指导临床治疗也是预防术后子宫切口裂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42.
目的探讨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中靶向穿刺1~2针快速冰冻病理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北京医院收治的29例行前列腺穿刺患者的病例资料。中位年龄70(64~78)岁, 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11.00(6.63~16.52)ng/ml, 中位前列腺体积35.72(22.59~47.71)ml。所有患者穿刺前均行双参数磁共振(bp-MRI)检查, 术中对bp-MRI诊断前列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PI-RADS)≥3分病灶区域(主要病灶靶区)行经会阴MRI-超声认知融合靶向穿刺, 靶向穿刺1~2针组织术中即刻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然后行包含上述靶区的常规靶向联合系统穿刺。记录冰冻病理诊断时间、病理诊断和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SUP)分级分组。以相应靶区的常规靶向联合系统穿刺病理结果为金标准, 分析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 以及病理分级分组的准确性。结果本组29例, 共送检29处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标本, 诊断前列腺癌20例, 阳性率69.0%, 其中ISUP分级分组1组9例(45.0%), 2组5例(25.0%), 3组1...  相似文献   
343.
目的观察坦索罗辛单药治疗前列腺体积(PV)<40 ml的前列腺增生(BPH)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的有效性, 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入组PV<40 ml的BPH合并OAB患者300例, 平均(66.9±7.7)岁, 调查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 口服坦索罗辛0.2 mg, 每晚1次, 治疗4周, 采集治疗前后OAB症状评分(OABSS)评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生活质量(QOL)评分, 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残余尿量(PVR)。以OBASS作为主要观察指标, 分析年龄、生活习惯、治疗前症状评分、PV、Qmax、PVR等因素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完成研究257例, 治疗有效169例, 总体治疗有效率65.8%, 轻、中、重度OAB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6%、62.4%、38.5%, 三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37, P=0.001);3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其中2例以轻度头晕为主, 1例出现恶心的症状。OAB治疗有效组基线OABSS评分、吸烟患者比例、饮酒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于无效组,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基线OABSS...  相似文献   
344.
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综合征, 在老年人中患病率高, 最常见的疼痛部位为腰背部和膝关节。详细的体格检查、心理评估以及准确的疼痛病因诊断有助于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法。疼痛受多种因素影响, 而老年患者合并疾病较多, 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管理要采取多模式综合干预方法。在药物治疗方面, 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费用。外用非甾体抗炎药因其不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而作为治疗轻、中度老年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患者的首选药物, 口服非甾体抗炎药要以最小的有效剂量和最短的疗程为原则。心理干预可减轻慢性疼痛并减少药物使用, 微创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但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定期随访、动态评估要贯穿整个管理过程。本共识根据国内外最新指南、文献和专家经验撰写, 旨在规范和推广国内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诊疗工作,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45.
目的:分析单一妇科肿瘤中心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情况,为卵巢癌诊治工作提供有用经验。方法:汇总2011年至2016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治疗的920例卵巢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及随访信息,所有患者随访周期超过5年或5年内出现不良结局事件,分析患者预后情况。结果:2011年至2016年本中心卵巢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50.8%。结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卵巢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346.
目的 比较颈椎后路单通道分体内镜(OSE)与经皮颈椎后路内镜(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创伤反应、短期疗效,总结手术经验,为临床技术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术前完善颈椎正侧位、颈椎CT及颈椎MR,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33例患者入组。15例患者行OSE技术,18例行PPECD技术,术前均于3D-CT根据关节突关节间隙最内侧端垂线与下关节突内下端交点(O点)测量开窗范围,术中镜下寻找“O”点,应用动力钻配合微型椎板咬骨钳开骨窗,实现椎管内减压。比较两者术后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患侧术后骨窗最大横向距离及纵向距离,术前、术后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CK),术后VAS评分、JOA评分。结果 33例患者术后均获6月随访。术后MR复查见33例患者减压位置准确。A、B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磨削直径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切口长度、CRP、CK及两指标增长幅度比较,P<0.05。术后VAS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改善,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硬脊膜损伤、无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PPEC...  相似文献   
347.
老年人群罹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后有较高的重症、住院和死亡风险,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保障其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基于近三年来国内外对老年COVID-19诊断治疗指南、共识和所积累的经验, 我们组织国内老年医学、公共卫生、中医学专家和基层全科医学专家共同制定本共识。对老年人COVID-19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指标监测、居家及基层治疗、合理用药、中医药治疗、恢复期康复和疫苗接种等问题进行了介绍, 对老年COVID-19重症化的危险因素以及转诊指征进行了清晰界定, 就应对老年人COVID-19的基层分级管理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路径。本共识旨在帮助基层医务工作者具备科学、规范管理老年人COVID-19的能力, 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老年人COVID-19的重症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348.
目的探讨原发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根治术后多次预防性膀胱灌注化疗是否优于单次膀胱灌注化疗。方法利用Pubmed、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检索2021年3月前发表的所有文献。纳入UTUC根治术后比较单次膀胱灌注化疗与多次灌注预防膀胱癌发生疗效的临床研究。采用Stata 12.0 SE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7项研究共收录998例患者, 其中多次膀胱灌注化疗473例, 单次灌注525例。多次膀胱灌注化疗69例(14.6%)发生膀胱癌, 而单次膀胱灌注123例(23.4%)发生膀胱癌, 绝对风险减少8.8%, 相对风险减少37.6%。与单次灌注相比, 多次灌注发生膀胱癌的风险比OR为0.55(95%CI 0.40~0.76, P<0.001)。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单次膀胱灌注相比, 多次膀胱灌注化疗显著降低了原发性UTUC根治术后膀胱癌发生风险, 即多次膀胱灌注化疗优于单次。  相似文献   
349.
老年人因增龄、抵抗力下降及基础慢性病较多, 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 且感染后发生重症和死亡的概率较非老年人更高。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 需要综合考虑全身状况来制定照护和治疗方案。我们在文献回顾和专家研讨的基础上, 总结提炼了老年人新冠病毒感染后居家管理指导意见, 强调了老年人新冠病毒感染的早期识别、居家观察、治疗及康复的关键要点, 旨在帮助居家老年人应对新冠病毒感染, 减少新冠病毒感染对老年人的危害。  相似文献   
350.
细胞凋亡是一种通过多基因调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不仅维持机体的动态平衡,还是一种天然的防御机制。为了在细胞内生存,专性胞内寄生菌(贝纳柯克斯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和一些兼性胞内寄生菌(结核分枝杆菌、耶尔森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志贺氏菌、布鲁氏菌等)通过干扰细胞外或细胞内的细胞凋亡信号的传导来调控宿主细胞凋亡,甚至能够利用胞葬作用逃逸宿主的免疫系统。希望通过本文和广大的同道研究者一起努力共同推动胞内寄生菌与宿主细胞凋亡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