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21.
22.
目的研究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范围变化对不同恶性程度前列腺癌(prostate carcinoma,PCa)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直方图特征的影响。方法筛选36例经根治性手术标本病理学检查证实的PCa患者,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图像。在最大病灶层面上选取不同大小的ROI,测量高、低恶性度PCa的直方图统计特征。ROI范围设定如下:ROI1,根据轴位T2WI上病灶的最大层面的边界获得ADC图的ROI;ROI2,根据ADC图上病灶边界画出ROI;ROI3、4,根据ROI1获得ROI3、4,形状与ROI1相同,面积分别为ROI1的3/4和1/2;ROI5,根据轴位T2WI获得ADC图上所有病灶层面ROI,组成病灶整体ROI5。主要利用t检验筛选出高、低恶性度PC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然后进一步评价不同范围ROI之间测量结果的差异,并对其进行多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寻求具有最佳鉴别效能的参数。结果共分析48个病灶(17个低恶性度和31个高恶性度)的数据。在高、低恶性度PCa之间,所有偏度值及峰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对于不同大小的ROI,ADC均值及其百分位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低恶性度PCa的值均高于高恶性度PCa),ROI1、2所对应的部分标准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随着ROI范围的缩小,除了高恶性度PCa ADC值所对应的10%百分位数以外,所有ADC值、百分位数及其所对应的标准差均随之减小,但高、低恶性度病灶所对应的差异越来越小。ROI5与ROI1的ADC值、百分位数及其标准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第10百分位数,ROI1所对应的ADC值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最大,与ROI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91vs 0.860,P0.05),但与ROI3、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91 vs 0.825,0.891 vs 0.817,P0.05)。结论不同范围的ROI对ADC值及其百分位数的测量均有影响,且对不同恶性程度的PCa影响程度不一;在区分不同恶性程度的PCa上,直方图分析法可获得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以T2WI上病灶边缘所对应的ADC值,其第10百分位数具有较好的PCa恶性度评估效能。  相似文献   
23.
冯梅  江霞  王艳丽  王奇峰 《安徽医药》2022,26(7):1367-1373
目的探究富氢水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及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 3(NLRP3)通路的影响。方法 2020年 6—9月,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 15只为空白组,其余大鼠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和高脂饲料喂养构建 DR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富氢水低、高剂量组(5、10 mL/kg)每组 15只。连续给药 28 d后,记录大鼠体质量,检测空腹血糖(FBG)水平;眼底照相和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观察大鼠右眼新生,血管和荧光素渗漏现象;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视网膜厚度;伊文思蓝-白蛋白复合物渗漏分析视网膜血管通透性;HE染色观察视网膜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新生血管形成情况;TUNEL染色检测视网膜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测量视网膜匀浆中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 1β(IL-1β)、白细胞介素 6(IL-6)水平;WB法检测视网膜 TXNIP/NLRP3通路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 FBG[(26.49±2.18)mmol/L比(5.76±1.09)mmol/L]、血-视网膜屏障(BRB)通透性[(32.51±2.05)μg/g比(11.24±1.76)μg/g]、视网膜细胞凋亡[(23.31±2.14)%比(0.07±0.01)%]、Bcl-2相关 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TXNIP[(0.85±0.09)比(0.40±0.05)]、NLRP3[(0.93±0.10)比(0.48±0.07)]、IL-1β[(0.74±0.05)比(0.41±0.04)]、胱天蛋白酶-1(caspase-1)[(0.78±0.07)比(0.24±0.04)]表达、Bax/Bcl-2比值、视网膜匀浆中 Ang-1、VEGF、IL-1β、IL-6水平显著增加(P<0.05),体质量、视网膜厚度[(148.31±12.76)μm比(223.57±17.23)μm]显著降低(P<0.05),视网膜有较多新生血管和血管曲折,血管渗漏严重,视网膜细胞明显水肿,有大量炎性渗出,神经节细胞层(GCL)细胞数量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富氢水低、高剂量组大鼠 FBG[(20.85±3.45) mmol/L、(14.27±2.42)mmol/L比(26.49±2.18)mmol/L]、BRB通透性[(24.67±1.85)μg/g、(17.48±1.63)μg/g比(32.51±2.05)μg/g]、视网膜细胞凋亡[(14.65±1.36)%、(9.85±1.22)%比(23.31±2.14)%]、Bax、Bcl-2、TXNIP[(0.64±0.09)、(0.52±0.08)比(0.85±0.09)]、NLRP3[(0.72±0.09)、(0.61±0.08)比(0.93±0.10)]、IL-1β[(0.62±0.06)、(0.53±0.05)比(0.74±0.05)]、caspase-1[(0.57±0.06)、(0.41±0.05)比(0.78±0.07)]表达、Bax/Bcl-2比值、视网膜匀浆中 Ang-1、VEGF、IL-1β、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体质量、视网膜厚度[(173.62±14.46)μm、(196.54±15.75)μm比(148.31±12.76)μm]明显增加(P<0.05)视网膜水肿情况减轻, CLG,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损伤得到改善。结论富氢水可抑制新生血管形成,降低 DR大鼠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减轻视网膜神经元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 TXNIP/NLRP3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分析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前放疗后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311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前放疗患者资料,要求有详细临床、病理、放疗和手术记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为96.5%,随访满3、5年者分别为123、86例。放疗后原发部位无肿瘤(106例)与有肿瘤(205例)的 5年生存率分别为43.2%、23.2%(χ2=11.53,P=0.001。129例原发部位有肿瘤但无淋巴结转移的T1+T2、T3、T4期 5年生存率分别为42%、30%、16%(χ2=20.20,P=0.000)。211例无淋巴结转移与 95例淋巴结转移 1~3、≥4个的生存率分别为38.3%(5年)与13%(5年)、14%(3年,5年为0)(χ2=42.13,P=0.000)。多因素分析先显示术前放疗后局部有无肿瘤残存、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状态、淋巴结转移个数以及性别是影响预后的因素(χ2=32.20、36.33、18.24、4.60、6.21,P=0.000、0.000、0.000、0.032、0.013)。结论 食管癌术前放疗后病理T、N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个数能预测其预后,是其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术前3DRT、同期放化疗联合手术对食管癌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比较我院2004-2014年间 103例食管癌术前3DRT (25例)、同期放化疗(78例)的疗效。两组中位放疗剂量40 Gy,同期化疗以铂类为主的TP或PF方案。Kaplan-Meier法计算OS和DFS,Logrank法检验单因素预后情况,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全组 3年样本量为 54例,3年OS、DFS分别为61.1%、54.9%。术前3DRT、同期放化疗病理反应率相近(P=0.953),OS、DFS均相近(P=0.876、0.521)。术后原发灶为重、中、轻度病理反应率分别为48.0%、40.2%、11.8%,其OS和DFS均不同(P=0.037、0.003)。术后淋巴结转移率为26.5%,随原发灶病理反应程度降低淋巴结转移率增高,重、中、轻度的分别14%、30%、67%(P=0.001)。淋巴结阴性组OS、DFS明显高于淋巴结阳性组(P=0.034、0.020)。全组手术相关死亡率为7.8%,术前同期放化疗组白细胞下降、中性粒细胞下降、放射性食管炎、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均较术前3DRT高(P=0.002、0.023、0.008、0.02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反应、疗前体重下降是OS和DFS的影响因素(P=0.030、0.024和0.003、0.042)。  相似文献   
26.
目的 研究寡转移NSCLC行胸内病灶根治性同期放化疗后巩固化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2008—2013年间转移灶≤5个的NSCLC患者66例入组。放疗采用IGRT, 常规分割或大分割。同期及巩固化疗均以铂类为基础两药联合方案。治疗结束后评价患者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和生存率。结果 64例完成治疗。胸内病灶PTV中位BED为72 Gy, 中位化疗周期数4个。胸内病灶客观缓解率为70%。随访率为97%。1、2、3年OS分别为72%、53%、31%, 中位OS时间25个月;1、2、3年PFS分别为56%、26%、7%, 中位PFS时间14个月。2+3级急性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11%和17%, 3+4级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减少率分别为39%、11%、16%。结论 寡转移NSCLC胸内病灶根治性放疗联合同期化疗及巩固化疗, 可获得较好近期疗效和长期生存, 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27.
ADC、FA值预测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放射治疗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照观察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放射治疗前、放射治疗中弥散加权成像的变化与放射治疗的疗效,评价表观弥散系数(ADC)、部分各向异性(FA)在预测其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术后证实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弥散成像的变化与放射治疗疗效.测量放射治疗前一周内、放射治疗中(放射剂量达30 Gy)残存肿瘤及瘤周组织的ADC值、FA值,根据放射治疗结束后4周与放射治疗前的MR图像显示肿瘤大小的变化将放射治疗疗效分为CR、PR、SD和PD 4组,对照观察其ADC、FA值与放射治疗疗效.结果 CR组残存肿瘤的ADC值放射治疗中明显高于治疗前,而PD组残存肿瘤的ADC值放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D组瘤周组织的ADC值放射治疗中明显增高、FA值明显降低.结论 通过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残存肿瘤及瘤周组织的ADC、FA值能预测其放射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淋巴结阳性食管癌术后预防性IMRT同期化疗的MTD和缩小靶区的影响。方法 对2007—2011年在我院行根治性手术的33例胸中、下段食管鳞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行术后预防性IMRT同期化疗临床Ⅰ期研究。中位年龄52岁,76%为T3+T4期。放疗随机分为60 Gy分30次(2.0 Gy/次)18例、54 Gy分30次(1.8 Gy/次)15例。化疗每周顺铂20 mg/m2+紫杉醇20、30、40、50 mg/m2递增(每阶梯3例),连用5~6周。依据CTCAE3.0标准,DLT为4级白细胞下降或≥3级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及≥3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结果 60 Gy分30次(2.0 Gy/次)组,紫杉醇20 mg/m2时1例3级体重下降,增加3例后1例4级白细胞降低,递增实验失败。54 Gy分30次(1.8 Gy/次)组1例紫杉醇过敏中止化疗,其余20~40 mg/m2无DLT,50 mg/m2时2例4级白细胞和3级血小板下降而终止实验;MTD为每周顺铂20 mg/m2+紫杉醇40 mg/m2连用5~6周。缩小靶区后60 Gy分30次(2.0 Gy/次)组12例无DLT,顺利完成递增实验;MTD为每周顺铂20 mg/m2+紫杉醇50 mg/m2连用5~6周。靶区修改前、后平均PTV和残胃Dmea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13)。结论 淋巴结阳性的胸中、下段食管癌术后预防性IMRT同期紫杉醇+顺铂周方案在合理缩小靶区下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对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患者体重、营养状况、不良反应和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符合入组条件的食管癌患者按2:1随机分为试验组(同步放化疗联合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同步放化疗组)。主要研究终点为放疗过程中及放疗后体重变化。次要研究终点包括营养相关血液学指标、放化疗不良反应、治疗完成率和近期疗效等。采用χ2或t检验差异。结果 2014—2017年共入组203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39例,对照组64例。试验组放疗中及放疗后体重丢失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的降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淋巴细胞总数减少两组患者无差异(P>0.05)。试验组≥3级骨髓抑制和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放化疗完成率高于对照组(P<0.05)。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两组患者无差异(P>0.05)。试验组肿瘤客观缓解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患者,肠内营养有利于保持患者放疗过程中和放疗后体重,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疗完成率,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0.
132例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分析和评估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对食管癌患者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3年间采用三维适形放疗的132例未手术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和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全组1、3、4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5.4.5%、52.9%、52.9%.全组1、3、4年生存率分别为50.7%、29.9%、25.7%,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Ⅰ-Ⅲ期食管癌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56.7%、36.7%、33.3%、30.3%,Ⅳ期1、2年生存率分别为35.2%、14.7%,没有3年生存,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5个月和9个月(x2=8.17,P=0.004).肿瘤长度≤8.0 cm、分期均为Ⅰ-Ⅲ期、疗前没有穿孔征象、接受全程三维适形放疗的1、3、4年生存率分别为67.6%、46.3%、40.6%,中位生存时间为2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疗前进食情况、穿孔征象、病变长度、TNM分期、疗后食管x线片评价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穿孔征象、肿瘤长度是独它预后因素.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能明显提高部分食管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疗前是否有穿孔征象、肿瘤长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