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古代中医理论于现今临床治疗中风病是否仍具有指导意义,以及不同病因、病情、病程的中风患者针刺疗效是否存有差异。方法:通过观察与治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穴导电量和穴位体表温度为指标,对健康人与中风患者作临床对照观察与治疗研究。结果:中风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经络失衡现象,且以心、肝、脾、肾、胃、大肠、膀胱等经脉的失衡较显著。中风患者的悬钟穴亦较健康人有明显失衡表现(P<0.05)。在针刺治疗后,中风患者的失衡情况有一定改善(P<0.05)。缺血性中风的针刺疗效优于出血性中风(P<0.05);针刺对于中风急性期疗效优于后遗症期(P<0.05);轻型和普通型中风患者于针刺疗效上,较重型中风患者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1)中风患者存在经络阻滞不通现象,多与心、肝、脾、肾、胃、大肠、膀胱等经脉阻滞不通有关;(2)"髓之会"悬钟穴可以反应"髓海"的病理改变和恢复情况;(3)中医古代有关中风病的理论于现今临床上仍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4)中风病应该在急性期尽早采用针刺疗法;(5)穴位导电量、穴位体表温度等可以作为临床中风病辨症归经的参考。  相似文献   
22.
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针刺、艾灸结合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VBI)的临床疗效与单一针刺疗法的相对差异性,以及该法治疗VBI的作用机理。方法将30例患者采用针刺结合艾灸的方法治疗,观察患者症状、Vm、PI、DI治疗前后的变化,与单纯针刺组进行对照。结果和结论针灸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针刺组,针灸组Vm、PI和DI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针灸结合疗法优于单纯针刺,是目前治疗VBI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2-08/2004-05在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针灸推拿科就诊的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穴取风池(双)、肩中俞(双),采用缓慢捻转进针法对患者治疗,留针20~30min,每隔5min行针1次,1次/d,6次为1疗程,每疗程后休息1d。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5个疗程后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治疗前后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峰流速、平均峰流速、脉动指数以及血管弹性指标,观察其指数的改变情况。结果:纳入患者6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效果评价:总有效率86.7%。②平均峰流速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动脉血流速度变慢患者治疗后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为(27.57±4.69),(26.37±5.85),(33.54±4.23)cm/s,明显高于治疗前[(23.65±4.31),(23.27±4.17),(29.67±4.55)cm/s,P<0.05~0.01]。动脉血流速度增快患者治疗后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为(42.27±3.26),(43.35±5.72),(50.49±4.37)cm/s,明显低于治疗前[(48.27±3.47),(46.03±4.03),(55.94±3.40)cm/s,P<0.05~0.01]。③脉动指数变化情况:患者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脉动指数治疗后分别为0.92±0.26,0.88±0.33,1.19±0.33,均低于治疗前(1.27±0.15,1.18±0.14,1.38±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④血管弹性指数的变化情况: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患者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其血管弹性指数治疗后分别为0.51±0.27,0.52±0.26,0.54±0.21,均低于治疗前(0.89±0.17,0.76±0.16,0.8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针刺疗法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可降低其血管弹性指数及脉动指数。  相似文献   
24.
脊椎相关疾病即因脊椎及其周围组织的相关病变所引起的系列疾病。针灸与推拿对该系列疾病均有较好疗效,是目前外治法中常用选择,针灸可通经活络止痛等,推拿能松解肌肉、纠正错乱的关节等,如果将其二者相结合运用到治疗该系列疾病能否取得更好疗效。本文作者探讨了针推结合治疗本系列病证的优势所在及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25.
上个世纪 2 0年代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贤创立了“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这套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 ;认为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形式最终都是由“做”决定 ,课堂本身必须是“教学做合一”的 ;“教而不做 ,不能算教 ;学而不做 ,不能算学。”笔者将其运用到针灸临床实习带教中 ,取得很好的效果 ,兹将其介绍于下 ,望各位同道斧正。1 据学而教  实习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层次 ,也就会有不同的实习计划。学生的来源主要有针灸推拿专业、中医各临床专…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互动式教学在针灸学课堂理论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2003级中西医结合本科学生,按大班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对照组则完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结果]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际能力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两组学生对两种教学法评价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或P <0.05).[结论]互动式教学教学效果良好,能促进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针灸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参与意识,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掌握针灸基础及临床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临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7.
陈文  谭敏  梁立安  翁泰来 《中国针灸》2006,26(3):161-165
目的:探讨艾灸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理,并对临床疗效作出评价。方法:采用序贯试验设计方法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基本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足三里、悬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20天;对照组采用基本对症治疗20天。以经颅多普勒观察随机配对设计的成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后脑血管功能变化,以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各研究指标的试验线都达到序贯试验图的有效边界,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艾灸足三里、悬钟对脑血管舒缩反应、脑血流自动调节、侧枝循环的建立等功能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