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2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
作者总结了204例经病理确诊的各型慢性肝病与肝生化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SB、AI b、γ-球蛋白均能不同程度地反映肝损害的轻重,特别是PT及PTA的改变与肝组织损害的程度呈平行关系,并对临床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了解2009年深圳市收治的30例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方法 30例患者均经2次鼻拭子、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RT-PCR法),此后每天检测病毒核酸直至连续2 d均阴性.第1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后立即开始奥司他韦(商品名为达菲)或"中药Ⅰ号"抗病毒治疗,5 d为一疗程.收集患者流行病学、临床和一般实验室资料.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 29例患者为输入性病例,另1例为二代病例,系7个月女婴.发病平均年龄(20.42±12.59)岁,离开疫区至发病的平均时间为(53.33±53.08)h,其中2例离开疫区超过8 d才发病,其密切接触人群中发现1例隐性感染者.30例患者均有发热,平均最高体温(38.40±0.80)℃.其他临床症状依次为咳嗽17例(56.7%)、流涕9例(30.0%)、咽痛9例(30.0%)、头痛7例(23.3%)、鼻塞2例(6.7%)、肌肉酸痛1例(3.3%).22例患者在抗病毒治疗5d内病毒核酸转阴,8例在抗病毒治疗第6天或以后病毒核酸转阴.21例在病程7 d内病毒核酸转阴,9例在起病后病毒核酸阳性持续8 d或以上,后者较前者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分别为(1.47±1.03)×109/L和(2.69±1.63)×109/L(t=2.06,P=0.048),血常规异常持续时间也明显延长,分别为(2.78±2.49)d和(0.71±1.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06).结论 甲型H1N1流感发病年龄偏低,临床症状不严重.部分病例潜伏期可能超过7 d,病程7 d或抗病毒治疗5 d后仍有可能检出病毒,存在亚临床隐性感染的可能.血常规变化与病毒核酸阳性的持续时间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黄疸型肝炎135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年 3月~ 2 0 0 0年 2月 ,笔者应用自制复方茵陈合剂配合西药治疗病毒性黄疸型肝炎 135例 ,并与用常规西医方法治疗的 130例作对比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6 5例中 ,住院患者 86例 ,门诊患者 179例 ,全部符合 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 135例 ,男 94例 ,女 41例 ;年龄在 6岁~ 6 7岁 ,平均 35 .3岁 ;病程 6天~ 7年 ,平均 73天。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 5 4例 ,慢性肝炎有黄疸者 81例。血清谷丙转氨酶 (AL T) 6 2~ 2 138IU/L,平均 392 .7IU/L;血清谷草转氨酶 …  相似文献   
14.
我们根据中医理论,自拟健脾益气、补肾扶正方,治疗小儿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较好,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98例均为我院1997年4月~2000年1月肝病专科门诊或肝病科住院的患儿,均符合文献[1]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4~14岁,平均9.7岁;  相似文献   
15.
转化生长因子β_1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纤维化的形成过程是致病因素(如病毒、寄生虫感染、毒物等)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激活枯否氏细胞释放一些促纤维化因子(如TGF-β_1等),随同血小板、肝窦内皮细胞和肝细胞等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与某些化学介质共同作用于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致使HSC激活,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作用,使HSC增殖、合成大量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另  相似文献   
16.
HBV前C区基因变异可呈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为探讨HBV前C区基因变异与病毒复制及肝脏炎症活动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应用错配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 DNA相结合,对深圳地区30例HBV感染者进行了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 30例慢性HBV感染者系1996年6月~1997年5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男性20例,女性10例,其中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患者,分别按2:1的比例进入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第8周、第12周、第24周、第48周病死率。结果: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在第8周、12周、24周、48周,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早期、中期死亡率较低;晚期死亡率较高,两组患者生存曲线间齐性检验,p=0.0525,提示加用中药可能改善患者预后。HBV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在第8周、12周、24周、48周,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降低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死率,尤其对晚期患者在缺乏肝移植等手段时,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药治疗可改善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19.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变异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30例慢性HBV感染者系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男20例,女10例,其中无症状HBsAg携带者9例(AsC组);慢性乙型肝炎12例 CHB组);慢性重型肝炎9例(CHF组),平均年龄36.4岁(13~5岁)。21例行肝活检。肝炎分级分期按1995年北京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定标准。所选病例全部为HBsAg(+)抗-HBe(+)、及抗-HBc(+)。 2.血清HBV标志物:采用微粒酶联免疫法系统及试剂盒(Abbott,USA)。 3. RFLP分析参照文献[1]进行。将前…  相似文献   
20.
肝纤维化虽是各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迄今,尚未见慢性肝炎肝纤维化(CHF)组织学发生率的报道。本文收集了我院近5年的526例肝活检病理标本,剔除了慢性迁延型肝炎、肝炎恢复期及腹腔镜下钳取的肝活检标本181份,又从病理诊断为CAH的355份标本中,筛选出标本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