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7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针灸学》这门课程包含了针灸推拿专业的《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三门课程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感到任务较重、课时数较少、知识点多。《针灸学》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及未来各类等级考试中占据重要地位。雨课堂应用于《针灸学》教学过程中,可使得教学过程多元化,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内向整流钾通道(IK1)激动剂扎考必利(zacopride,Zac)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诱导的心脏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s,CFb)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探讨其抑制心肌纤维化的机制。方法:以组织块消化和差速贴壁法原代分离培养SD乳鼠心室成纤维细胞,用AngⅡ诱导细胞建立细胞活化模型。将分离培养的CFb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ngⅡ模型组、Zac干预组、Zac+Ba Cl2干预组、Zac+氯喹干预组和AngⅡ+卡托普利阳性对照组。CCK-8法检测Zac对CFb活力的影响;ELISA法测定CFb上清液中Ⅰ、Ⅲ型胶原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心肌内向整流钾通道蛋白Kir2.1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ngⅡ模型组CFb活力及胶原合成显著增加,Kir2.1的表达降低(P0.05);与AngⅡ模型组比较,Zac干预组CFb活力及胶原合成显著降低,凋亡率显著升高,Kir2.1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IK1阻断剂Ba Cl2和氯喹可阻断Zac对IK1通道的激动效应,明显逆转Zac的抗心肌纤维化作用。结论:Zac可明显抑制AngⅡ诱发的心肌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激动心肌内向整流钾通道,进而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力并诱导其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和探讨内向整流钾通道(Ⅰ_(K1))激动剂盐酸扎考必利(zacopride,Zac)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所致心室重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so模型组、Zac干预组、Zac+氯喹干预组和卡托普利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3 mg/kg,每天1次,连续给药10 d,观测各组全心质量/体质量比和左心室质量/体质量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大鼠心室肌细胞电压门控钙电流(Ⅰ_(Ca-L))、静息膜电位(RMP)及动作电位时程(APD)的变化。选用新生1~3 d的SD乳鼠,用0.08%胰蛋白酶和0.04%Ⅱ型胶原酶消化心脏组织,经差速贴壁法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纯化心肌细胞后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Iso模型组、Zac干预组、Zac+BaCl_2干预组和Zac+氯喹干预组,培养24 h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结果:Iso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全心肥厚指数、左心室肥厚指数明显增加,膜片钳结果提示RMP减小APD明显延长;Zac干预组明显抑制心肌肥大,并增大RMP,缩短APD。同时应用低剂量Ⅰ_(K1)抑制剂氯喹可明显抑制Zac的抗心室重构作用,并逆转Zac对RMP和APD影响。在乳鼠心肌细胞,Iso可使细胞表面积增大,细胞内[Ca~(2+)]_i增高;Zac干预后细胞形态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并显著减轻钙超载。Ⅰ_(K1)阻断剂BaCl_2和氯喹可阻断Zac的效应。结论:Ⅰ_(K1)选择性激动剂Zac明显抑制异丙肾上腺素所致的心室重构,其机制可能为增强Ⅰ_(K1),进而增大RMP,缩短APD,从而阻断心肌细胞内钙超载依赖的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COPD患者疾病应对态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COPD稳定期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认知干预、行为干预以及社会支持等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疾病不确定感、希望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出院3个月时在不明确定、信息缺乏、复杂性等疾病不确定感方面的评分低于对照组,在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采取积极的行动以及希望总体方面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在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全面满足COPD患者的需求,减少疾病不确定感,提高希望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5.
缺血后适应的提出源于缺血预适应,脑缺血后适应是指在脑缺血后给予一次或多次反复短暂的动脉闭塞后再灌注以期达到减轻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目的。相对于预适应,后适应具有临床治疗的可行性。近年来诸多研究发现其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主要对其发现、发展、脑保护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6.
胚胎M2型丙酮酸激酶(PKM2)在人肿瘤中高度表达。已知PKM2在有氧糖酵解(Warburg效应)中起重要作用,但PKM2在代谢以外的功能尚不清楚。Yang等证明,在人肿瘤细胞中,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诱导PKM2(而不是PKM1)入核;在核内PKM2的K433位点与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Y333位点磷酸化,发生c-Src依赖性的结合;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使蛋白被募集到下游基因细胞周期素D1(CCND1)的启动子区域,促使组蛋白脱乙酰酶3(HDAC3)从启动子中移出、组蛋白乙酰化和细胞周期素D1表达。  相似文献   
27.
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老年斑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导致形成神经纤维缠结是晚期阿尔茨海默病(AD)的神经病理学标志。尽管目前已建立了相应的转基因鼠AD动物模型,但某些基因在其翻译过程的过度表达使模型受到较多质疑。为了有效控制基因表达以满足动物模型的预测效度,科学家设计了一个新的AD转基因鼠模型,在前脑和神经元钙调节蛋白激酶启动子区,靶向插入特定突变的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基因,称之为PLB1。该方法制作转基因鼠可避免发生由传统方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代谢综合征(MS)是否存在相关,能否准确预测MS,为MS风险的预见和有效防治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太原市坝陵桥社区参加体检的5092名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中心同期体检的健康体检人员4323名人群资料为验证人员.对2组人群性别拆分后进行血压、空腹血糖(FPG),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腰臀比(WHR)、体质量指数(BMI)各指标与血浆Hcy进行双变量相关与回归分析,多个样本均数间多重比较的方差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收缩压(DBP)和TC与血浆Hcy均呈显著相关,且无性别差异(男性β=0.057,P=0.020;女性β=0.050,P=0.004);男性FPG与血浆Hcy呈显著负相关(β=-0.114,P=0.001);女性WHR(β=0.050,P=0.004)、BMI (β=0.042,P=0.015)与血浆Hcy均呈正相关,UA与血浆Hcy呈正相关(β=0.064,P=0.025);男性UA与血浆Hcy未见相关(β=0.046,P=0.057).各水平血浆Hcy对MS的诊断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浆Hcy水平与MS未见显著相关,但与构成MS的某些因素有相关性,且有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并明确应对策略,旨在缩短院前延迟时间。 方法 经Pubmed、Embase等十大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用NOS量表评价纳入文献19篇,均为流行病调查研究,以Rev 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通过Meta分析将影响因素归纳为3大类。①社会因素:年龄[OR=1.090,95%CI(1.060~1.130),P<0.001]、性别[OR=1.180,95%CI(1.050~1.330),P=0.006]、文化水平[OR=1.410,95%CI(1.190~1.670),P<0.001]、居住地区[OR=1.350,95%CI(0.990~1.840),P=0.060];②临床因素:糖尿病史[OR=1.380,95%CI(1.220~1.560),P<0.001]、心绞痛史[OR=1.370,95%CI=1.050~1.770,P=0.020]、心肌梗死史[OR=1.080,95%CI(0.640~1.830),P=0.760]、PCI史[OR=0.760,95%CI(0.670~0.860),P<0.001];③其他因素: 夜间发病[OR=1.630,95%CI(1.340~1.970),P<0.001]、就诊方式[OR=0.640,95%CI(0.570~0.710),P<0.001]、未将症状归因于心脏[OR=3.100,95%CI(1.620~5.940),P<0.001]。 结论 高龄、女性、糖尿病史、心绞痛史、夜间发病、未将症状归因于心脏是其危险因素,高学历、PCI史、EMS就诊是其保护因素,居住地区、心肌梗死史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无关。采取切实有效地干预措施,能够缩短院前延迟时间,降低患者院外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