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6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劳树棠与《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清代乾隆年间.其医家类收书百余种(含附),共1 800多卷,可以说历代医学名著要籍基本上都被选入.它的编订首先要归功于全书的总纂官纪昀.不过,纪昀要宏观负责四部书籍,虽亦参与所选医籍内容提要的撰写,但具体编纂的主要协作者却是劳树棠等人.纪昀<重刻活人辨证序>云:"侍御劳镜浦……余每阅四库所收名医方论诸书,延侍御参校."  相似文献   
22.
针对反流性食管炎临床上以咳喘为主症者,严季澜教授认为,其病机关键在于脾胃郁热,胃气上逆,胃酸反流,侵蚀食管,上冲咽喉引发咳喘,临床多诊断为变异性咳喘等.以疏肝和胃、降逆制酸、宣肺平喘为治法,强调临床需辨证施治,整体合参,以提高临床治愈效果,有效减少了因食管外症为主的反流性食管炎的失治误治.  相似文献   
23.
试述中医病证结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当代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强调的一项原则,并被认为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回顾历史,中医学就存在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的"三位一体"的诊治模式;对辨证论治强调虽多,对辨病论治也并未忽视.本文试就中医病证二者的关系以及病证结合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望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4.
为探讨崩漏中医饮食疗法,查阅了临床文献报道,检索了关于崩漏饮食疗法的临床研究内容.认为崩漏饮食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辅助疗法,主要从饮食原则、止血、辨证施食几方面进行研究.中医饮食疗法对于崩漏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25.
阳痿的病因为情志刺激,不适当的性生活,不良生活习惯及久病体虚、禀赋不足、年高体衰、跌扑损伤或宗筋损伤、六淫侵袭、疾病影响和药物作用等.肝郁和肾虚是最重要的基础病机,血瘀是必然的病理因素,痰浊、湿热是现代人发病的重要病机.同时,阳痿发病与心、脾、肺三脏均有关,临床可灵活调治.  相似文献   
26.
目的多角度探讨崩漏社区康复的非药物疗法。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平台,检索主题词崩漏,收集、整理、分析崩漏治疗的中医非药物疗法文献。围绕治崩三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可操作性强的非药物疗法组成综合康复方案。结果塞流期可重点选择针灸、食疗以助止血;澄源期可重点选择针灸、食疗、音乐疗法,去除病因以治本;复旧期可重点选择耳针、心理、运动疗法以助重建月经周期。结论在崩漏治疗的不同阶段,灵活、综合地运用多种非药物疗法,与药物治疗一起,给予患者综合康复,有利于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7.
古今中医文献是中医学术的载体,中医文献学在中医学术体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中医其他学科的基础,是继承发扬中医学术的关键;中医文献学的首要任务是指引利用中医文献的门径,它可以启迪科学研究思路、帮助学生掌握学术研究方法、深入研读专业资料、充实和丰富学术底蕴,因此中医文献学是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应该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8.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为本虚标实.当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集中于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化痰泻浊等.笔者认为,论治心绞痛应充分认识到气虚、气滞在冠心病心绞痛病机中的重要地位,从肺脾二脏人手调理气虚、气滞病机,调气重在恢复肺气的宣发肃降之职,并发挥中焦脾胃斡旋气机之用.  相似文献   
29.
痛经这一妇科常见病,最早作为月经不调的伴随症状,到清代最终独立成为一种疾病;病因从最初的风寒外邪,发展到明清时期的多种内外因,病机主要是气血壅滞不通和气血亏虚不荣;治疗方面从汉唐时期就形成了辨证治疗与通治方治疗两种思路,宋金元时期通治方有较大的发展,而明清时期辨证治疗则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30.
《名医类案》及《续名医类案》为古代著名医案集,汇集了前贤宝贵的治疗经验,现将其中有关遗精部分加以整理分析,以期能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