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9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构建含以KDR为启动子的HSV-tk重组腺病毒,体外评估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能。方法: 采用pAdeasy系统,构建受KDR启动子或巨细胞病毒(CMV)启动子调控并可表达HSV-tk基因的AdKDR-tk和AdCMV-tk,在293细胞中包装、扩增后,体外分别感染表达KDR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HUVEC)和不表达KDR的肝癌细胞系HepG2,用丙氧鸟苷(GCV)处理受染细胞,并以MTT法检测其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病毒滴度均为1×1010pfu/mL。在感染复数(MOI)为100的条件下, 当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的GCV浓度由0增至50μg/mL时,感染含AdKDR-tk的HUVEC细胞和HepG2细胞其存活率由100%分别下降至(28.94±5.67)%和(75.45±2.91)%(P<0.01),而感染含AdCMV-tk的HUVEC细胞和HepG2细胞其存活率分别下降至(17.56±2.48)%和(23.15±5.72)%(P>0.05)。结论:KDR启动子介导的 HSV-tk具有特异性杀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李宝金 《北京中医药》2017,36(5):452-454
从针刺切脉的重要性、触诊腧穴局部和左右手配合的重要作用等方面,简述针灸诊治理论对临床应用的实际指导意义,并从手三阳经与三腑病、五脏六腑背俞穴与足太阳经关系等,探讨临床应用对针灸诊治理论的检验作用,及针灸诊治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关系。认为针灸诊治理论需直接体现在临床疗效上,因此甄别既往文献中针灸诊治理论各部分与临床应用关系的紧密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3.
24.
对近5年来运用外治法治疗乳痈初起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文献中使用的外治方法主要包括推拿手法、中药外敷、中药熏蒸、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理疗等。临床研究中两种外治法联用较多见,单独使用1种外治法或3种及以上外治法联用的较少。通过研究分析,临床对照研究文献中缺乏严格的科学设计和验证,随机、大样本、规范性的对照研究较少,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导致研究结果之间难以比较。为了进一步规范临床研究设计,建立外治法治疗乳痈初起的规范研究方案,应制定公认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体外转录法合成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对人淋巴细胞T-bet基因表达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设计并合成4条siRNA(siRNA-1、siRNA-2、siRNA-3及siRNA-co),脂质体法转染淋巴细胞.转染后48 h收集转染后细胞,采用RT-PCR方法检测细胞T-bet mRNA的抑制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4和IFN-γ水平;将淋巴细胞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共培养检测淋巴细胞对ECV304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 转染后48h半定量RT-PCR的检测显示siRNA-1、siRNA-2和siRNA-3转染后的淋巴细胞T-bet表达抑制率分别为(72.50±1.01)%、(5.40±0.63)%和(30.90±0.90)%,以siRNA-1转染后的淋巴细胞T-bet表达抑制作用最强(P<0.05),其细胞上清液中IL-4水平最高,而IFN-γ的水平最低(P<0.05),siRNA-1转染淋巴细胞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增殖的抑制作用低于siRNA-2及siRNA-3.结论 siRNA可特异性抑制淋巴细胞T-bet基因的表达,从而为进一步研究siRNA在移植免疫耐受中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6.
探讨窦汉卿著作篇目演变过程.在总结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书目及相关著作的篇章分析,认为朱良能未得之篇目可能为针刺补泻法内容, 朱良能刊行之书包含经络、腧穴两部分内容,窦桂芳得<指南>一书包含针刺法的内容篇目,<针灸四书·针灸指南>之<附针灸杂说>也为窦桂芳摘录自<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而且<针灸避忌太一之图序><冬至叶蛰宫说>应归于<附针灸杂说>之内.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构建携带T-bet和c-FLIP双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及检测其生物学活性.方法 采用RT-PCR方法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总RNA中扩增出T-bet和c-FLIP cDNA,利用pIRES和pEGFP-C1,构建T-bet和c-FLIP双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T-bet-IRES-c-FLIP.采用非脂质体的脂质型介导载体将pEGFPT-bet-IRES-c-FLIP转染至外周血淋巴细胞,观察T-bet和c-FLIP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并检测其诱导淋巴细胞的抗凋亡作用及Th1/Th2细胞偏移.结果 成功构建pEGFPT-bet-IRES-c-FLIP质粒,运用非脂质体的脂质型介导载体将该质粒转染淋巴细胞,其转染率为34.6%.流式细胞仪分析未经pEGFPT-bet-IRES-c-FLIP预处理的淋巴细胞在CH-11作用24 h后,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50.12±8.02)%;经pEGFPT-bet-IRES-c-FLIP预处理1 d的淋巴细胞,其细胞凋亡率分别下降到(5.73±0.37)%;双基因表达的淋巴细胞的Th1型细胞因子IFN-γ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载体表达的淋巴细胞及未经处理的淋巴细胞组(P<0.01),且Th2型细胞因子IL-4表达水平较空载体表达的淋巴细胞及未经处理的淋巴细胞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转染T-bet和c-FLIP共表达基因后的T淋巴细胞可产生抗凋亡作用及向Th1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诊治中若干临床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5年3月确诊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胀痛、不适。其中,病变部位胃部8例、小肠5例。病理示恶性3例(23.1%)、良性6例(46.2%)、潜在恶性4例(30.7%)。免疫组化结果11例CD117(+)、10例CD34(+)、2例CD117(-)/CD34(+)、3例CD34(-)/CD117(+)。13例均手术切除,其中胃大部切除6例、胃肿瘤摘除2例、小肠肠段切除5例。随访1个月~5年,平均生存期3.6年。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应注意鉴别其良恶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后放化疗效果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29.
金元医家窦汉卿为透穴刺法初创者已为学界共识,本文从《窦太师针经》入手梳理元明清时期多个针灸文本的透穴内容,探讨透穴刺法的体例、应用腧穴及基本要素、主治病症特点等,尝试从技术哲学角度辨析其与透刺法之关系.发现《窦太师针经》28例"透、向"体例之透穴刺法的规范和数量足以为后世模范,为元明清透穴刺法的源头文献,此后针灸文本基...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