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1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多节段腰椎峡部裂和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自1990年以来共收治腰椎峡部裂和滑脱132例,其中多节段腰椎峡部裂和滑脱5例,占38%,国内外文献对其论述较少,为探讨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现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例,女4例;年龄40~49岁,平均452岁;为农村体力劳动者,病史2~10年,平均4年8个月;腰部有外伤史...  相似文献   
32.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06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34例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男31例,女3例;年龄23~48岁,平均35.4岁.损伤部位:L_1 10例,L_2 14例,L_3 6例,L_4 4例;骨折按AO分型均为A3型;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0例,C级14例,D级6例.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丢失37%~71%,平均丢失46.6%±5.1%;后凸Cobb角5°~45°,平均25.5°±3.1°;腰椎管骨块侵入占椎管矢状径百分比为57%~98%,平均72.5%±3.1%.其中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19例,分期前后路手术15例. 结果 手术时间3.5~5.0 h,平均4.3 h;术中出血1400~2200 mL,平均1700 mL;输血1000~1600 mL,平均1280mL.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正常的95%~100%,平均98.6%;后凸Cobb角-11°~9°,平均-2.0°±1.1°,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椎管得到彻底减压,无骨折块占位,其余5例椎管侧方仍有少量骨块.所有患者随访11~84个月,平均42.5个月.最后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无明显丢失,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假关节形成,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现象.脊髓神经功能除4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Ⅰ~Ⅲ级的恢复,最后恢复到C级2例,D级15例,E级13例. 结论 前后联合入路是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33.
下腰椎病变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急性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下腰椎病变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后并发急性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 1995年1月-2009年12月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病变的患者中22例并发急性感染,回顾性分析感染后的治疗过程。其中男9例,女13例;年龄为37-68岁,平均53.8岁。患者于术后5-21 d出现感染。明确诊断后即行手术者18例(清创后取出内固定器2例,单纯清创16例),非手术治疗4例。结果取出内固定器的2例患者均Ⅰ期愈合;单纯清创的患者中13例Ⅰ期愈合,3例未好转,再次清创并取出内固定器后伤口愈合。非手术治疗的患者经治疗后1例好转,3例未好转,延期行病灶清除并取出内固定器后伤口愈合。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60个月,平均27.5个月,无患者出现再感染。患者中18例于4-6个月达到植骨融合。结论下腰椎病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一旦出现急性感染,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是否保留内固定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索前路结核病灶清除MOSSMIAMI单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对1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MOSSMIAMI单棒内固定术,根据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和X线复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6~18个月随访,腰背痛症状基本缓解,神经功能恢复正常,脊柱后突畸形明显矫正,植骨融合,无内固定弯曲、断裂。结论该术式病灶显露清晰,椎管减压充分,后突畸形矫正明显,植骨融合率高,操作简单,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35.
腰椎作为脊柱的重要部位,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腰椎的解剖结构、力学特点和功能要求特殊,相比胸椎,腰椎负荷大、活动范围大、稳定性差,尤其是下腰椎,因而,腰椎退行性变发生率高、程度重。特别是随着人们活动空间的扩大,劳动强度的增加,肥胖、工作和生活中长期的不良姿势及人口的老龄化,增加或加速了腰椎的退行性变,严重者发生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退行性疾病如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多采用手术治疗,而融合术是治疗效果最为明确的方法之一。一直以来,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或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作为腰椎融合的标准术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2003年,Foly等将通道引入腰椎融合术,成为微创腰椎融合技术的代表和常见应用。随着微创理念的提升、解剖的深入、技术的进步、器械的创新以及精准医疗的驱动,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其他入路或不同显露方式的微创融合术式,如极外侧或直接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XLIF/DLIF)、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和内窥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Endo-LIF)。本文就当前应用较多或发展较快的几种主要微创融合技术作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1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男32例,女19例;年龄34~64(51.11±7.28)岁;L4,538例,L5S113例;均有腰痛病史,其中3例伴双下肢放射痛,48例伴一侧下肢放射痛。24例患者采用正中切口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正中切口组),27例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肌间隙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切口长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定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椎功能;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术前、术后3~5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术前和术后12个月多裂肌面积和多裂肌脂肪组织沉积等级,术后椎弓根螺钉和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以及椎间融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方面优于正中切口组(P<0.05)。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VAS评分正中切口组1.61±0.54,肌间隙组0.76±0.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84(43.50±15.84)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6.25%(3/48),肌间隙组9.26%(5/5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12.50%(3/24),肌间隙组18.52%(5/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5 d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P<0.05),而在末次随访时亦有较明显的丢失(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获得了很好的改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多裂肌面积和等级的对比显示:正中切口显露对多裂肌损害明显,而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操作多裂肌损害较轻(P<0.05)。椎间融合率:正中切口组91.7%(22/24),肌间隙组92.6%(25/2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正中切口组术中椎弓根入点骨折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1例,术后神经根损伤1例;肌间隙组术中椎弓根入点骨折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2例,术后神经根损伤1例,切口表皮坏死2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两组神经根损伤均为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所致,发现后即予螺钉调整术,神经根症状分别于术后3、6个月完全恢复。两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随访过程中无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或椎间融合器前后向移位。并发症发生率肌间隙组25.93%高于正中切口组的12.50%(P<0.05)。结论: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具有可行性,而且效果良好,与正中切口显露相比,明显缩小了切口、减少了创伤和出血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较好地保护了多裂肌,同时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Neer 3、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中肩袖重建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01—2012-12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的25例Neer 3、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术前测量健侧大结节最低点至肱骨头最高点的距离,术中尽量解剖复位肱骨大、小结节,合理控制假体高度及后倾角度,尽可能修复重建损伤肩袖,术后分阶段康复锻炼。结果本组22例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0(49~190)个月。末次随访时ASES评分为80~92(86.28±3.36)分,肩关节内旋至T10水平,患肢主动前屈上举125°~135°,外旋36°~42°。1例合并臂丛神经损伤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对于骨折端无法良好复位、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可能性大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同时进行精细的肩袖重建可以获得无痛和良好运动范围的肩关节。  相似文献   
38.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的损伤特点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的损伤特点,探讨治疗方法。方法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11例,保守治疗1例(L1压缩性骨折者);手术治疗10例,其中前路手术减压内固定3例,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植骨7例。结果切口无感染,无脑脊液漏。1例T12L1骨折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并植骨术(未行椎管探查或减压),麻醉苏醒后发现脊髓神经症状由术前的C级加重为B级;1例L3~5骨折伴马尾神经损伤行前路手术后第2天出现内固定松动、骨折椎再次移位,脊髓神经症状加重,再次行前路内固定取出和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植骨术。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个月~5年,平均(32±4.8)个月,手术患者中8例植骨于6个月获得融合,2例不能明确是否融合。后期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脊髓神经损伤者除1例A级无改变、1例C级加重为B级(末次随访时为C级)、1例D级加重为A级外,其余3例有Ⅰ~Ⅱ级的恢复。9例无腰背痛,2例遗留轻度腰背部酸痛。结论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患者宜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治疗。  相似文献   
39.
椎弓根螺钉技术作为一项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大量地应用于下腰椎病变的治疗,然而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的病例亦日渐多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下腰椎病变的治疗效果。本院1995年1月-2006年12月共使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下腰椎病变(包括腰椎间盘退变伴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再发伴顽固性腰痛或椎间隙狭窄、腰椎间盘突出伴严重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加单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加双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中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收治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9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法不同,分为A组(单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和B组(双枚碳纤维椎间融合)。A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35~70岁,单节段不稳38例,L4,5、L5S1两节段椎间失稳3例。B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33~72岁,单节段不稳53例,L4,5、L5S1两节段椎间失稳3例。对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和椎间隙高度丢失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35个月,平均28个月。按照JOA下腰痛29分法评定标准(包括症状、体征、日常生活动作和膀胱功能等方面)评估临床疗效,A组由术前平均(10.11&#177;2.40)分上升到最后一次随访的平均(24.88&#177;2.30)分,其中优25例,良12例,中4例;B组由术前平均(9.62&#177;2.60)分上升到最后一次随访的平均(25.19&#177;2.40)分,其中优37例,良13例,中6例。A组39例获得融合,融合率为95.1%(39/41),B组53例获得融合,融合率94.6%(53/56)。术后7d平均椎间高度A组为(11.2&#177;1.2)mm,B组为(11.3&#177;1.4)mm,术后2年A组为(11.0&#177;1.4)mm,B组为(11.1&#177;1.4)mm。经组间比较,两组在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及椎间高度丢失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基础上,采用单枚或双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高,且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而单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相对双枚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保留后柱结构、价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