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1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用于胸腰椎骨折术后出现松动、断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 12例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病例,采用RF系统3例,AF系统9例。均未行植骨融合,AF系统中未按要求安装横连结3例,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平均恢复至正常的85.2%。结果 术后8—21个月出现棒断裂4例,螺钉断裂3例,钉帽松动5例。结论 内固定物的自身问题、术者的经验欠缺及操作不规范是胸腰椎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断裂的原因,但伤椎骨结构未能得到良好重建及术后椎间盘退变可能是其更重要的因素。因此重视内固定物的选择、加强规范操作,强调对损伤椎体及椎间盘的全面处理是预防内固定失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分析Pilon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Pilon骨折术后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将2017年1月—2022年2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骨四科收治的126例Pilon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是否发生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38例)与非并发症组(88例),比较2组患者相关资料(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骨折类型、骨折分型、合并腓骨骨折、骨折复位效果、植骨),再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骨折愈合良好119例(94.44%),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7例(5.56%);发生并发症38例,发生率为30.16%,均予以对症处理,处理后愈合。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的骨折类型、骨折分型、是否合并腓骨骨折、骨折复位效果、是否植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合性骨折、骨折分型Ⅱ型、骨折复位效果良好是Pilon骨折术后并发症的保护因素,合并腓骨骨折、植骨是Pilon骨折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论  Pilon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合并腓骨骨折、植骨是其危险因素,应严格进行术前评估,术中、术后积极预防并发症,以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沉降现象,总结融合器沉降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4例腰椎病变资料,其中男43例,女101例;年龄20~81(60.90±10.06)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7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5例,腰椎管狭窄症33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6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滑脱28例,腰椎内固定术后邻椎病11例,炎症转归期原发性椎间隙炎7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5例。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提示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57例,骨密度正常87例。融合节段数:单节段124例,2节段11例,3节段8例,4节段1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40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104例。记录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发生情况,对可能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观察融合器沉降对于临床结果的影响。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中位数99 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106 ml;术中发生终板损伤30例,合并椎体骨折5例。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14.57±7.14)个月。随访过程中除原发性腰椎间隙炎病例、部分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滑脱病例,其余出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器沉降现象,其中正常沉降119例,异常沉降25例(Ⅰ级23例,Ⅱ级2例)。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或断裂现象,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9.48±1.84) mm恢复至术后3~5 d的(12.65±2.03) mm及末次随访时的 (10.51±1.81) mm,术后3~5 d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与术后3~5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率为94.4%(136/144)。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由术前的(6.55±2.29)、(4.72±1.49)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40±0.82)、(0.60±0.03)分(P<0.000 1);ODI由术前的(38.50±6.98)%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1.30±3.27)%(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31.3%(45/144),再手术率9.72%(14/144),其中因融合器沉降或移位而再次手术8例,占再手术的57.14%(8/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组、Stand-alone OLIF组、2节段或以上融合组、终板损伤组中其异常沉降例数分别高于骨量正常组、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单节段融合组、终板无损伤组。结论:融合器沉降是OLIF术后较为常见的现象,术前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Stand-alone OLIF应用、2节段或以上融合和术中终板损伤可能是术后融合器沉降的重要因素。虽然融合器沉降程度与临床症状无明显相关,但存在融合器移位的风险,需要加强预防,以降低因融合器沉降而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再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采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病人10例,对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患者分别在移植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和化验检查进行监测。结果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的BASDAI、夜间疼痛VAS和BASF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的血沉和免疫球蛋白G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对比,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分别采用上述两种固定方法治疗的腰椎双节段病变49例,男17例,女32例,其中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A组)23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B组)26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29例,腰椎间盘退变17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3例;L2,3、L3,4 1例,L3,4、L4,5 30例,L4,5、L5S1 18例。对比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对比两组病例手术前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观察椎弓根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评价椎间融合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术前、末次随访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术中、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马尾或神经根损伤以及下肢神经根功能恶化现象。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对比,A组优于B组。术后72 h,VAS评分A组为2.35±1.20,B组3.11±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个月。所有患者椎间隙高度获得良好的恢复,并有良好的维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椎板关节突螺钉或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均获得良好的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A组为93.5%,B组为9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式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好、融合率高、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部分腰椎双节段病变病例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单侧椎弓根螺钉并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以及双侧椎弓根螺钉三种固定方法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下腰椎病变的优缺点.[方法] 自2007年6月~ 2009年12月分别采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A组)、单侧椎弓根螺钉并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B组)、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C组)三种方法治疗下腰椎病变共84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A组26例,B组30例,C组28例;记录并对比三种手术方法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和住院费用;通过影像学评价三种手术方法病例其术前、术后、最后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及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其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结果] 三组病例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液量等方面A组优于B组和C组,B组优于C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36个月(平均20个月).在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方面三组病例术后均获得较好的恢复,但最后随访时A组病例有明显的丢失,而B组和C组病例椎间隙高度获得良好的维持.最后随访时融合率为:A组96.2%,B组96.7%,C组92.9%,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最后随访时JOA评分,三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和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省等优点,特别是采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的置入进一步减少了创伤,提高了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但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强度有限,需慎重选择,而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稳定性好,临床效果良好,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背景:肌间隙入路通道已成为腰椎固定融合应用较多的手术入路和显露方式,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术是一种独立、有效的固定融合方式,而术中终板损伤时有发生。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显露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术中终板损伤的特点和原因,总结终板损伤的处理方式与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此手术方式治疗腰椎病变术中出现终板损伤的17例患者。男4例,女13例;年龄44~73岁,平均(61.3±7.4)岁;单节段固定13例,两节段固定4例。单一终板损伤15例,融合节段上下终板均发生损伤2例。观察其临床和影像结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无椎弓根骨折、硬脊膜损伤,术中、术后无脑脊液漏和神经损伤,术后无切口感染。随访12~72个月,平均(38.2±15.3)个月。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均恢复良好,但随访中出现较为明显的丢失,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融合器均有沉降,2例融合器向后移位。末次随访时除1例不能明确外,均获得椎间融合,融合率94.1%。融合时间12~24个月,平均(16.8±2.8)个月。未发现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及固定部位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结论:肌间隙入路通道显露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无法避免终板的损伤,损伤原因包括:患者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操作因素、香蕉型融合器的应用。只要处理得当,终板损伤并不影响预后,亦未增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椎间不融合等并发症。但可能加速椎间隙高度丢失,增加融合器沉降,需要加强终板损伤的处理和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在斜外侧椎间融合(OLIF)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OLIF同种异体骨椎间植骨融合治疗9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ODI评分及椎间隙高度,观察术后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9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后1个月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 0.05)。术后2周、12个月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末次随访91例(97.85%)植骨融合。无植骨吸收、脱落、骨不连、假关节形成及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结论 OLIF术中植入同种异体骨可以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并发血管损伤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5家医院接受OLIF手术联合或不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23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79例,女156例;年龄32~83(61.9±13.5)岁。7例出现血管损伤,其中4例节段血管损伤,1例左髂总动脉损伤,1例左髂总静脉损伤,1例卵巢静脉损伤。结果:失访5例(单纯OLIF 2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3例),其余获得随访,时间6~36(15.6±7.5)个月,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患者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6.7±2.3)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4±0.8)分(t=7.21,P=0.033);ODI指数由术前的(36.5±7.7)%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9.4±3.6)%(t=8.11,P=0.025)。结论:斜外侧腰椎融合技术为微创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但在其广泛应用的同时尚存在并发血管损伤的风险。术前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要谨慎细致操作,才能有效预防血管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