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孤立性蝶窦真菌病的临床特点,评估鼻内镜手术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5年2月至2017年2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并经病理确诊,临床资料完整的60例孤立性蝶窦真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所有患者均接受鼻内镜下蝶窦开放、病灶清除术,术后随访3个月~3年,根据症状缓解程度、快慢,有无复发等指标评估手术疗效.主观病情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客观病情采用Lund-Kennedy 评分法对患侧鼻腔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评分的差异.结果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涕中带血、鼻涕异味及视力改变,其中头痛43例(71.67%);涕血或回吸性血涕10例(16.67%);鼻涕异味5例(8.33%);视物模糊2例(3.33%).术前鼻部冠状位及横断面CT主要表现为蝶窦内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术前鼻内镜检查发现合并有鼻中隔偏曲36例(60.00%),嗅裂区息肉15例(25.00%).56例患者术后7 d症状缓解明显,半年后治愈率为96.7%(58/60).术后3、6、12个月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孤立性蝶窦真菌病发病隐匿,头痛是非特异性临床表现,鼻腔解剖结构异常致蝶窦口狭窄或阻塞可能为该病主要诱因.鼻窦CT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为确诊的金标准,经鼻-鼻内镜下蝶窦开放、病灶清除术是治疗孤立性蝶窦真菌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鼻甲射频消融术、黏膜下部分切除术及下鼻甲射频消融术联合骨折外移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共300 例,随机分为A、B 及C 组,每组100 例。分别采用鼻甲射频消融术、黏膜下部分切除术及下鼻甲射频消融术联合骨折外移术;比较3 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B组和C 组患者近期疗效、术后白天和夜间鼻通气主观评分,双侧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MCA)、鼻腔容积(NCV)、鼻气道阻力(NAR)及鼻腔最小横截面积到前鼻孔的距离(DCAN)水平等均优于A 组及同组术前(P <0.05);3 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黏膜下部分切除术与下鼻甲射频消融联合骨折外移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在保留鼻腔黏膜及腺体正常生理功能,缓解鼻部堵塞症状方面效果优于下鼻甲射频消融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嵌合形式表达的鞭毛蛋白对结核分枝杆菌(MTB)抗原ESAT-6的免疫佐剂效应。方法:用PCR方法扩增鼠伤寒沙门菌鞭毛蛋白基因fliCi及MTB抗原ESAT-6编码序列,通过重叠PCR将ESAT-6编码序列插入fliCi的高变区域,构建嵌合鞭毛基因片段fliC/esa。t将fliC/esat片段分别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构建pET-fliC/esat质粒。将ESAT-6编码序列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BCX的多克隆位点,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BCX-esat。以质粒pET-fliC/esat及pBCX-esat分别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以异丙基1-1硫代-β呋喃半乳糖苷诱导融合的嵌合蛋白fliC/esat及ESAT-6蛋白的表达。以抗ESAT-6 mAb HYB 076-08为一抗,通过W estern b lot鉴定嵌合蛋白fliC/esat及ESAT-6蛋白。以两种蛋白分别在体外刺激骨髓树突状细胞(BMDCs),通过FACS分析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和CD54的表达,同时用ELISA检测前炎性因子IL-12p70表达的水平。此外,以两种蛋白分别免疫C57BL/6小鼠,运用ELIS...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茂名市新发现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群的相关高危行为的特征,为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5年7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现住址为"茂名市"的新发现并最终确认为HIV感染者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社会人口学信息、性行为对象信息、高危行为史、配偶及性伴HIV检测情况等资料,进行相关的统计描述与分析。结果共调查新发现HIV感染者340人,完成合格的调查问卷272份,占80%。272人中男性211人,女性61人,男女比例为3.5∶1,高发年龄在50岁以上人群,占55.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1.7%,职业以农民最多,占64.3%,其次是家政、家务及待业为18.5%。最近3个月与配偶、固定性伴、临时性伴和商业性伴有过性行为的调查对象分别为22.4%、22.4%、23.2%和8.1%,安全套每次使用率分别为11.7%、16.7%、6.3%和36.4%;3个月前与配偶、固定性伴、临时性伴和商业性伴有过性行为的调查对象分别为42.6%、36.4%、60.3%和29.0%,每次使用安全套率分别为5.2%、7.1%、3.0%和3.8%。调查对象的配偶、固定性伴HIV感染率为36.4%。调查对象中,既往有吸毒史为0.4%。结论茂名市的HIV感染途径以性途径为主,感染者的性伴种类多、配偶及固定性伴的感染率较高、安全套使用率较低,提示应进一步加强艾滋病综合防控策略,遏制艾滋病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immune responses induced by recombinant Salmonella ty-phimurium expressing the secreting antigen ESAT-6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ethods ESAT-6 cod-ing gene was cloned and identified by PCR and sequencing. Prokaryotic expression plasmid pYA33-esat car-rying the ESAT-6 coding sequence was constructed firstly and electro-transformed into an attenuated strain X4550 of Salmonella typhimurium, the recombinant bacteria was named as X4550(33-esat). C57BL/6 mice were immunized intranasally (I. N) with 108 CFU recombinant bacteria at day 0 and 18. Cells from spleen, lung, mesenteric lymph node (MLN) and Peyer's patch (PP) were collected from mice after second immu-nization, and the specific IFN-γ-secreting cells and IL-4-secreting cells were detected by ELISPOT assay u-sing ESAT-6 peptide as stimulus. Furthermore, CTL effects were in vivo evaluated by CFSE assay.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s specific for ESAT-6 could be detected by ELISPOT assay. In lung and PP cells,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ESAT-6 were biased toward Th1 type, the frequency of IFN-γ-secreting cells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IL-4-secreting cells. In splenocytes and MLN cells, the anti-gen specific immune responses acted as Thl and Th2 balance, the frequency of IFN-γ-secreting cells was close to that of IL-4-secreting cells. CFSE assay indicated that recombinant bacteria could induce the high level of CTL effects specific for ESAT-6 peptide.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recombinant Sal-monella typhimurium X4550(33-esat) not only can induce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s, but also can elicit specific CTL responses after I. N immunization. It also provided th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the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 of tuberculosis.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聚桂醇注射术在老年性内痔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市中医医院肛肠科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采用聚桂醇注射术治疗的30例老年性内痔出血患者的治疗资料。结果 30例治愈21例,占70%,好转9例,占30%。术后无大出血、肛门狭窄。结论聚桂醇注射术治疗老年性内痔出血,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无痛苦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卡铂(CBP)、威猛(Vm-26)、甲氨喋呤(MTX)及尼莫地平(NIM)联合应用对脑腔质瘤的抑制作用,探讨脑间质内联合用药与服质瘤细胞敏感性的关系,为临床脑胶质瘤间质内化疗提供有效的化疗依据。方法 40倒脑胶质瘤标母体外细胞培养,采用噻唑兰(MTT)比色法测定体外用药对脑肢质瘤的增殖抑制作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药物作用的细胞形态学改变,并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药物在脑腔质瘤细胞周期中的分布厦细胞凋亡情况,比较脑胶质瘤细胞对CBP、Vm-26、MTX及NIM单独使用、联合使用的敏感性。结果CBP、Vm-26、MTX、NIM联合用药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可连06.64%;明显高于CBP+NIM(69.03%)、Vm-26+NIM(71.53%)、MTX+NIM(52.75%)及CBP+Vm-26+MTX(78.59%)的抑制效果(P〈0.01),同时CBP、Vm-26、MTX的浓度降低为单独用药的1/10~I/100;光镜和电镜检查发现,在药物作用下肢质瘤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FCM检查结果表明,MTX+CBP+Vm-26+NIM联合应用能显著诱导细胞发生凋亡,且主要作用于G2期、S期细胞。结论 联合应用CBP、Vm~26、MTX及NIM对肢质瘤细胞的敏感性明显优于单用药,具有抑制率高、用药浓度低的特点。药物对胶质瘤细胞各个周期均有杀伤力,以G2期和S细胞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研究经手术与手术联合放化疗治疗70例喉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比较及远期并发症。方法选取喉癌患者7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各35例,对照组仅行手术切除,试验组行手术+放化疗治疗,分析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及远期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35例喉癌患者中Ⅰ、Ⅱ、Ⅲ、Ⅳ期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90.91%、61.54%、44.44%、0,与对照组(83.33%、58.33%、44.44%、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临床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5年总生存率(60.00%)与对照组(62.86%)较接近,P>0.05。观察组复发转移总发生率为34.28%,与对照组(37.14%)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2例喉腔狭窄、3例肺部感染、3切口感染、2例皮下气肿、1例第二原发恶性肿瘤(食管癌),对照组术后2例喉腔狭窄、4例肺部感染、2切口感染、3例皮下气肿、2例第二原发恶性肿瘤(食管癌),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的总满意度(74.28%)与对照组(77.14%)接近,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于喉癌患者,采用手术疗法与手术联合放化疗治疗的术后生存率、复发转移情况无明显差异,两种方式的并发症并无显著不同,但针对不同患者可采取相应放化疗进行延缓病情发展,本研究对临床上研究喉癌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温阳法是中医辨证治疗便秘的重要方法之一。《黄帝内经》为温阳法治疗便秘的理论渊源;汉代《伤寒杂病论》首创温阳法治疗便秘的理法方药;隋唐时期,温阳法治疗便秘不断推陈出新;宋金元时期,多位医家对温阳法治疗便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而到了明清时期,温阳法治疗便秘有了较大的创新及完善。因此,追溯温阳法治疗便秘的历史源流,有助于更加了解及重视温阳法在便秘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