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1篇
医药卫生   27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推拿对颈椎病患者等速运动中最大力矩角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正常人和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最大力矩角度(APT)的特征及推拿干预机制.[方法]采用等速肌力测仪评估等速运动状态颈椎病颈部肌肉APT特性,分颈椎病组(40例)和正常对照组(39例),每组按性别、年龄相匹配分青、中和老年3个亚组.推拿治疗10次,分别在推拿治疗前、第1次推拿后即刻及第10次以后进行评估.[结果]正常人APT值比较恒定,随年龄改变不明显,90°/s角速度前屈和后伸APT多位于距离中立位偏后10°~25°,25°~40°;180°/s角速度前屈和后伸APT多分别位于距离中立位偏后15°~20°,20°~30°;颈椎病患者后伸APT值与正常人有显著差异,其值多位于中立位前后10°左右;推拿可以改善最大力矩角度,尤其是后伸APT值.[结论]正常人可以作为评估颈椎病颈部肌肉功能的有效参数;推拿可以通过改善以整体恢复颈部肌肉的力学平衡.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评价应用人体压痛力学定量测试仪测定颈肩部压痛方法及其对旋提手法疗效的意义。方法本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10例(脱落12例),其中试验组106例(脱落5例),对照组104例(脱落7例)。治疗方法试验组采用旋提手法,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应用人体压痛力学定量测试仪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8个时间点测量颈肩部压痛。结果210例患者常见压痛点有棘突旁、肩胛骨上角、斜方肌颈肩移行部、肩胛骨内侧缘等。第3、4、5、6、7次复诊和1月随访试验组颈肩部压痛缓解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人体压痛力学定量测试仪有利于压痛的量化评定,旋提手法可明显减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肩部压痛。  相似文献   
14.
颈伸肌群对颈椎间盘和小关节内压力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颈椎周围肌群是维系颈椎关节稳定和功能的动力系统,其性能改变对颈椎病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验拟观察新鲜颈椎标本椎问盘和小关节内压力变化,探讨颈周肌群在颈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①实验材料:实验于2005-03107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5具新鲜尸体颈椎结构标本由原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提供.②实验方法:将C3~4、C4~5、C5~6、C6~7的颈椎间盘前缘和关节突关节C3~4、C4~5、C5~6、C6~7等处同时埋置8个微型压力传感器,并应用模拟颈伸肌正常生理段性能的弹簧.③实验评估:观察颈椎结构包括颈伸肌等在颈椎活动时的压力变化情况.结果:随前屈角度的增加,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和颈伸肌的拉力明显增加.而随后伸角度的增加,小关节内的压力明显增加.加载模拟伸肌后,椎间盘和小关节的压力明显减低.结论:颈伸肌群分担了一部分颈椎载荷,屈颈几率和强度的增加是颈椎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颈椎治疗过程中骨与椎体的生物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和颈周肌群力学指标变化情况,探讨颈椎稳定性在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对颈椎病患者非手术疗法的效果以及颈椎病患者的康复结果进行评定。 方法:实验于2005-09/2008-11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生物力学三级实验室完成。将63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推拿组和牵引组,30名正常人做对照组。选取年龄性别与对照组相匹配的颈椎病患者30例,比较两者不稳节段发生率、不稳发生节段部位,以及颈肌力学指标,并观察颈椎病患者采用推拿和牵引治疗2周后的颈椎椎体位移以及颈周肌肌力。 结果:①与正常人相比颈椎节段出现不稳病例数及节段数均显著升高。②推拿组患者治疗后颈椎不稳病例数和不稳节段数均显著减少。③颈椎病患者颈伸肌和颈屈肌在60 (°)/s等速运动状态下峰值力矩(PT)、F/E显著低于正常人群。④推拿手法治疗后颈椎病患者的峰值力矩、主动肌/拮抗肌比值都有显著的改善。 结论:①颈椎稳定性和颈椎周围肌群尤其是颈伸肌肌力变化是颈椎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改善颈椎周围肌群尤其是颈伸肌的肌力是颈椎病手法等非手术治疗方法发生作用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强度穴位刺激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大鼠行为学及体重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轻压组、中压组、重压组、抚摸组、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剥夺睡眠和力竭游泳制作CFS模型,动态观测不同阶段各组大鼠行为表现和体重的变化.结果 4周的剥夺睡眠和力竭游泳导致大鼠行为学和体重发生变化,基本符合CFS的临...  相似文献   
17.
18.
19.
膝关节的动静态平衡和稳定主要依赖经筋的包裹、束缚、舒展及收缩等作用实现。其生理、病理及治疗等与经筋生物力学作用密切相关。膝部经筋的研究在宏观上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微观上,如组织生物力学层次的研究甚少,需要借助多学科前沿知识技术进行研究,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学科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揭示手法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作用机制。方法: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将65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与牵引组,手法组32例,其中30例获得随访,男10例,女20例;年龄30~65岁,平均(42.31±13.23)岁;平均病程(12.40±6.23)个月;平均体重(61.21±10.23)kg。牵引组33例,其中30例获随访,男11例,女19例;年龄30~65岁,平均(45.54±14.35)岁;平均病程(13.25±6.06)个月;平均体重(62.31±10.45)kg。分别用Biodex Ⅲ system等速测试系统和TeleMyo2400T表面肌电图仪测试颈部肌群力学性能和疲劳程度,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各测试1次。结果:颈部肌群力学性能:在60°/s角速度和120°/s角速度等速运动时,两组治疗前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屈肌峰力矩/伸肌峰力矩比值(F/E)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PT、AP、F/E、手法组优于牵引组(P<0.05);手法组治疗前后PT、AP、F/E、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疲劳程度:两组治疗前左右两侧积分肌电(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IEMG、MPF手法组优于牵引组(P<0.05);手法组治疗前后右侧IEMG、MPF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有改善趋势。结论:手法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收缩力量、做功效率,改善颈部肌群屈肌群和伸肌群的协调能力,提高颈伸肌群的放电频率,有利于恢复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力学性能和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