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1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自2002年6月至2003年7月对12例胆囊切除术患者行术中经胆囊管用纤维胆道镜(简称纤胆镜)行胆总管探查及取石术,获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综合分析钙离子的调节机制及钙超载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4-01/2004-01有关钙离子的调节机制及钙超载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文献,检索词“myocardial ischemia/repemsion iniury,calcium overload”,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1996-01/2004—04有关钙离子的调节机制及钙超载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文献,检索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钙超载”,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钙离子调节机制及钙超载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章。 资料提炼:共检索到154篇相关文献,其中18篇文章符合要求。 资料综合:①胞内钙离子浓度维持在一定范围时,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当钙离子浓度升高,会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如细胞结构的损伤、凋亡、死亡和细胞的退行性改变等。②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能量代谢障碍、氧自由基产生、钙超载等因素有关,但钙超载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结论:调节细胞内钙离子的动态平衡对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信息传递十分重要。钙超载是心肌缺血再灌注不可逆损伤的最后通路,但其具体作用途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3.
应用核磁共振代谢组技术研究生理性肾虚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生理性肾虚过程中尿液代谢物的特征性变化,以及补肾中药淫羊藿总黄酮(EF)的干预作用.方法 收集4、10、18、24月龄组和EF干预组SD大鼠的尿液进行1H核磁共振检测,分别采用T2检验和趋势过滤法筛选生理性肾虚证的特征性代谢物,同时观察EF对这些代谢物的影响.结果 筛选了34个与生理性肾虚证密切相关的谱峰,并鉴定了13个代谢物;发现生理性肾虚进程中存在明显的代谢差异,EF能明显地改变生理性肾虚进程中的代谢物轨迹.结论 生理性肾虚证是和多个代谢途径相关,补肾可能改善了部分代谢途径,代谢组学技术为生理性肾虚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4.
从整体论到系统生物学进行肾虚和衰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对世界医学的贡献之一就是整体观,我们从整体观出发研究了肾阳虚证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紊乱的联系;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老年大鼠(肾虚证)及中药干预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HPAT)轴的分子网络调控规律;通过基因芯片也揭示存在于老年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淋巴细胞、骨骼、肝脏、肾脏等与“肾”相关组织的神经-内分泌-免疫以及神经-内分泌-骨代谢两大基因网络路线,从而推进“证”的整体性研究。近年按照系统生物学的动态、干预、多层面整合的要求,在全基因组转录水平、代谢组和单个衰老相关信号通路3个不同层面揭示衰老在不同层面的共同规律;揭示出基因的时空关联随着衰老进程逐渐弱化;并且中药淫羊藿总黄酮能有效改善衰老在上述两方面的系统改变。因此从整体观到系统生物学的转变可能促进中医学进入现代生命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105.
基于基因表达谱数据建立肾虚证量化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基因表达谱数据,建立量化肾虚证程度的数学模型。方法 采用4、10、18、24月龄SD大鼠,以24月龄大鼠加淫羊藿总黄酮(EF)干预,摘取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淋巴细胞、骨、肝、肾、脾,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全基因组mRNA表达,用不同月龄大鼠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建立神经网络模型,然后用此模型评价EF干预肾虚证的效果。结果 7个组织共筛选到199个基因表达具年龄依赖特征,其中相当一部分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关基因。模型预判发现EF作用后,24月龄老龄大鼠下丘脑 、垂体、肾上腺、肝、肾、骨、脾的基因表达与8~13月龄大鼠相似,分别为12.64、10.87、8.10、12.70、11.93、13.14、10.13月龄。结论 基于基因表达谱数据能建立量化肾虚证程度的模型,并能预测补肾药的效果,研究也表明EF能使老年状态基因表达向年轻化靠近,提示其具有改善肾虚、延缓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6.
背景:血管生成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心肌缺血损伤后修复关系密切,针刺内关防治心肌缺血损伤的机制是否与此有关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内关穴位埋针对心肌缺血损伤小型猪血管新生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32只小型猪随机分为4组,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假手术组穿线但不结扎,内关组和膈俞组分别在造模的基础上进行内关、膈俞穴埋针治疗,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小型猪经冠脉结扎后心肌毛细血管密度降低(P < 0.01),内关、膈俞穴埋针治疗7 d,损伤心肌组织毛细血管密度增加(P < 0.05或P < 0.01),内关组优于膈俞组(P < 0.05);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小型猪经冠脉结扎后心肌组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增高(P < 0.05或P < 0.01),内关和膈俞穴位埋针治疗均可上调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量,以内关埋针效果最明显(P < 0.05)。揭示内关、膈俞穴位埋针均可通过上调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加心肌毛细血管密度,改善缺血心肌的损伤,且内关优于膈俞。  相似文献   
107.
背景:内关针刺可上调相关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但血管新生相关生长因子较多,针对部分因子研究有局限性。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损伤小型猪血管生长功能性基因表达谱特征及内关穴位埋针的干预效应。 方法:将32只小型猪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小型猪心肌缺血模型,内关组和膈俞组分别在造模基础上进行内关、膈俞穴埋针治疗,假手术组穿线不结扎。埋针7 d后取各组小型猪的缺血心肌组织进行实验。 结果与结论:应用Q Series血管生长功能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共检测到96个与血管生成功能密切相关的基因。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显著上调基因17个,下调基因3个,膈俞组显著上调基因14个,下调基因2个。就其基因功能分类而言,内关组、膈俞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表达基因各有其自身特点,但特异的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及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受体、生长因子及受体以及其他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化学增活素、基质蛋白酶及抑制剂以及其他相关基因是各组共有的,其中以血管生长因子及受体最多。说明心肌缺血以及穴位埋针后的干预均与血管生长因子差异表达有关,但内关埋针与膈俞埋针作用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内关穴埋针抗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15头贵州小型猪先按文献方法制成心肌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通过光学与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和数目的变化。结果:①模型组心肌纤维灶性出血、水肿、局部横纹消失,大部分可见心肌细胞坏死,心肌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红细胞溶解;内关组心肌纤维排列整齐有序,深染减少,毛细血管增多,均匀一致。②模型组组织水肿严重,结构松散,肌丝排列较紊乱,血管相对较少;内关组组织局灶轻度水肿,肌丝排列较整齐规则。结论:内关穴位埋针可促心肌缺血贵州小型猪心肌细胞形态结构趋于恢复。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炎性衰老的炎性细胞因子网络机制,及淫羊藿总黄酮(epimedium total flavonoids,EF)干预的效果与机制。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3组:4月龄(4 m)组、24月龄(24 m)组和24月龄加EF干预(24 m+EF)组,每组10只。自满21月龄当天开始,24 m+EF组予EF灌胃,24 m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均连续90 d。取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应用炎症细胞因子与受体基因芯片对海马组织分别进行基因表达检测,绘制基因表达谱,筛选有表达差异的基因。海马组织匀浆,离心取上清液,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清液中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IL-10蛋白表达。结果在海马组织中,与4 m组相比,24 m组表达上调的促炎性反应细胞因子与受体基因有9个,表达下调的抗炎性细胞因子与受体基因有6个。与24 m组比较,24 m+EF组中表达上调的抗炎性细胞因子与受体基因有8个,表达下调的促炎性细胞因子与受体基因有11个。24 m组海马组织中TNF-α和IL-6水平都显著高于4 m组(P〈0.01); 与24 m组比较,24 m+EF组中TNF-α和IL-6水平都明显降低,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4 m组相比,24 m组海马组织上清液中TNF-α/IL-10和IL-6/IL-10比值均显著升高(P〈0.01); 24 m+EF组TNF-α/IL-10和IL-6/IL-10比值均比24 m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老年大鼠海马存在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上调,导致促-抗炎性细胞因子网络和促-抗炎反应体系平衡失调,这可能是炎性衰老中出现高促炎性反应状态的原因和炎性衰老发生的新机制; EF可能通过下调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和上调抗炎性细胞因子表达,重塑促-抗炎性细胞因子网络和促-抗炎性反应体系新的平衡,达到干预炎性衰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阿齐沙坦及其盐的浓度并研究其药动学。方法 大鼠血浆样本以乙腈沉淀蛋白后,采用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50 mm×3.0 mm,1.8 μm);流动相(乙腈:水=60:40),流速为0.35 mL·min-1,柱温为40℃;采用Agilent 6430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离子化方式:电喷雾-正离子(API-ES);监测方式:MRM;阿齐沙坦监测离子对457.3/233.1,缬沙坦监测离子对436.2/291.4,用作内标。SD大鼠灌胃给予阿齐沙坦1.0 mg·kg-1及阿齐沙坦盐1.2 mg·kg-1结果 阿齐沙坦在5~30 000 n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85%~115%,精密度RSD在±15%内。阿齐沙坦盐大鼠体内主要动力学参数如下:AUC(0-24 h)为(12.9±3.2)μg·mL-1·h-1,AUC(0-∞)为(14.2±4.1)μg·mL-1·h-1,Cmax为(3.8±0.3)μg·mL-1,T1/2为(13.4±0.5)h。阿齐沙坦的主要动力学参数如下:AUC(0-24 h)为(8.1±2.6)μg·mL-1·h-1,AUC(0-∞)为(9.7±3.1)μg·mL-1·h-1,Cmax为(2.3±0.5)μg·mL-1,T1/2为(10.5±0.5)h。结论 本法经方法学验证,适用于大鼠血浆中阿齐沙坦及其盐的浓度测定,可用于阿齐沙坦及其盐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