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3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神经根内腰椎间盘突出(intraradicularlumbardischerniation)较少见,自1984年首次报道以来,国外报道共10例[1~10]。国内未见报道。我们遇到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67岁。反复性腰痛伴右腿痛5年,加重2个月,于2002年3月18日入院。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腿疼痛,当时症状明显,腿痛由右臀放射至小腿后外侧,经休息、服药、理疗等治疗疼痛缓解。此后间歇发作,但都较轻。入院前2个月发作明显,放射至小腿后外侧、足跟及足底,休息后可缓解,行走时加重,并有足跟及足底麻木感。查体:L5/S1间隙椎旁有深压痛,并向右臀部、大腿后及小腿后外侧放射。右小腿…  相似文献   
62.
目的:评价高位颈前入路复位固定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3年5月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行高位颈前入路C2~C3椎间盘切除、复位及融合固定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测量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2~C3前凸角;观察复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0~90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量20~100 mL(平均55 mL)。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所有患者成功获得固定。19例C2前脱位患者中,16例获得完全复位;3例基本复位。术后1周C2~C3平均前凸角为(3.1±0.8)°,优于术前的(-9±2.5)°(P<0.05);19例患者获得平均3年3个月(6个月至7年)的有效随访,末次随访时C2~C3平均前凸角为(2.6±0.5)°,未有明显丢失。所有患者获得椎间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脱出、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高位颈前入路C2~C3椎间盘切除、复位及融合固定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复位理想,内固定牢靠,能有效纠正和维持患者的颈椎前凸,融合率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3.
椎弓根钉固定在10岁以下小儿胸腰椎疾患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10岁以下小儿胸腰椎椎弓根钉固定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9例平均年龄6.5岁的胸腰椎疾患患儿,2例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3例肿瘤患者采用后路切除肿瘤、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10例先天性半椎体患者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矫形固定或前后联合手术;4例脊柱侧凸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矫形固定。椎弓根钉置入点及方向与成人相似,螺钉直径为拟固定椎弓根横径的80%~90%,长度达椎体的70%~80%。手术后观察各螺钉位置,随访观察内固定稳定性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共置入83枚椎弓根钉,术中3个椎弓根破裂造成矫形时螺钉松动,均上移或下移一个节段完成固定;术后检查3枚螺钉位置不良,因未造成神经损害,对固定的稳定性无影响,未做处理。无脊髓神经和血管损伤及感染。18例获得平均24个月随访,1例术后1年螺钉断裂进行了翻修,其余患者无内固定松动。3例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均有明显恢复。结论:在详细的术前计划,选择恰当直径的椎弓根钉、精湛的外科技术下行小儿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4.
颈椎前路显微手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显微手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应用显微手术进行减压、植骨与内固定治疗.术中监测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与运动诱发电位(MEP)改变及术后有无神经功能丢失.术后观察MRI图像,判断椎管减压的彻底性;根据手术前后MRI图像,测量并比较椎管与脊髓最狭窄处前后径与面积;神经功能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临床治疗38例,2例减压过程出现CSEP一般预警,发生率为6%;无1例CSEP危险预警与MEP消失;术后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32例术后获MRI检查,椎管内骨赘与突出的椎间盘均完全清除.椎管前后径术后增加58.95%;椎管面积增加48.12%;脊髓前后径术后增加33.68%;脊髓面积增加37.38%.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65.2%.结论 颈椎前路显微手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性高、减压效果好.  相似文献   
65.
应用异体骨螺纹融合器行颈椎前路融合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应用异体骨螺纹融合器(ATFC)行颈椎前路融合的疗效,观察融合器的转归。方法:20例患者行单间隙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后置入ATFC,并与20例植入自体髂骨(AICA)者对照。根据影像学资料,观察不同时期ATFC在体内的变化,测量椎间高度及节段前凸角改变,判断融合情况,并根据Odom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ATFC组与AICA组各有18例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3.5年与3.4。ATFC年组优良率77.8%,AICA组83.3%。ATFC组不融合率16.7%,AICA组11.1%,两组临床疗效及融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TFC在术后2 ̄4个月破裂;年时大部分未被新生骨替代;年时部分被新生骨替代;年时仍未被完全替代。135ATFC组椎间高度平均丢失2.7mm,AICA组丢失1.4mm。ATFC组节段前凸角平均丢失4.5°AICA组丢失1.7°,。两组椎间高度及节段前凸角丢失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TFC在体内的替代是一缓慢过程,其维持椎间高度及节段前凸能力较自体髂骨差。  相似文献   
66.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分析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不同节段病变的临床特点,为安性与定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经手术证实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16例,其中T10/11 2例,T11/12 3例,T12/L1 3例,L1/2 4例,L2/3 4例。分别分析各节段病变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结果:中央或旁中央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主要引起背痛、下肢疼痛、行走功能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等症状;外侧型突出症状与体征主要表现为神经根病变。T10/11及T11/12间盘突出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T12/L1间盘突出可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或上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及神经根病变;L1/2与L2/3间盘突出表现为神经根病变和(或)马尾神经受压症状。结论:各节段病变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规律,应注意非典型和特殊病例。  相似文献   
67.
目的 优选盘龙参中山柰酚的提取工艺条件,制定出最佳提取工艺方案.方法 采用回流提取法提取,以山柰酚含有量作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含乙醇量、固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4个因素对提取工艺的影响,并通过均匀设计法优选最佳提取工艺参数,最后制定最优提取方案,实验中均用HPLC法测定其盘龙参中山柰酚的含有量.结果 盘龙参中山柰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180 min,提取次数2次,含乙醇量为85%,固液比为1∶50,山柰酚的质量分数达3.55 mg/g.结论 该提取工艺操作简便合理,结果稳定准确,重复性良好,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8.
脊柱手术中TES-MEP和CSEP联合监测脊髓功能的作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柱手术中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联合监测脊髓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06年7月至2009年4月脊柱手术中同时记录双侧胫前肌、足足母短屈肌(颈椎病变增加鱼际肌)TES-MEP和双侧胫后神经(颈椎病变增加尺神经)CSEP共2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全静脉麻醉维持,部分患者辅助使用小剂量七氟烷吸入或小剂量肌肉松弛药.将TES-MEP、CSEP、联合监测的结果与术后脊髓运动和感觉功能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 术中TES-MEP、CSEP、联合监测的成功检出率分别为90.8%、96.9%和100%.术中TES-MEP、CSEP判断脊髓运动功能的灵敏度分别为100%和89.3%,特异度分别为98.4%和96.9%,约登指数分别为0.984和0.862;而判断脊髓感觉功能的灵敏度分别为76.7%和93.3%,特异度分别为98.7%和98.0%,约登指数分别为0.754和0.913;联合监测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96.9%,约登指数0.969.结论 TES-MEP监测脊髓运动功能的准确性高于CSEP,而CSEP监测脊髓感觉功能的准确性高于TES-MEP;联合监测对脊髓功能监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又高于单一的TES-MEP或CSEP监测,它是目前脊柱脊髓手术中较为理想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69.
效应面设计法优化槐花中总黄酮提取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优化槐花总黄酮提取工艺。方法:以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总黄酮得率为效应值,采用效应面设计方法优化工艺。结果:最佳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10,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90.0min,提取1次。结论:该工艺条件简便、稳定,可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0.
刘旭  彭新生  苏健芬  陆明  吴传斌 《今日药学》2011,21(1):10-13,32
目的 联用共结晶和固体分散技术,提高卡马西平的体外溶出度.方法 以PVP VA64为载体,采用熔融法制备卡马西平-烟酰胺共结晶固体分散体.进行体外溶出实验,并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法鉴别卡马西平和炯酰胺在载体中的分散状态.结果 卡马西平和烟酰胺结合形成共结晶后以无定形态或分子态分散在载体中,而在卡马西平固体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