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4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目的:制备颈总动脉结扎及颈总动脉导丝损伤2种小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模型,并比较其优缺点。方法:C57BL/6小鼠右侧颈总动脉实施结扎或导丝损伤术,左侧为阴性对照侧。14d后行颈总动脉彩超检查,检测颈总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行H-E染色比较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及内中膜比;行免疫荧光SM22染色比较平滑肌细胞的分化程度。结果:结扎侧颈总动脉血流基本消失,非结扎侧血流代偿性加快;导丝损伤侧颈总动脉血流增快,非导丝损伤侧血流亦增快,但小于导丝损伤侧。颈总动脉结扎侧和导丝损伤侧新生内膜面积分别为(35.08±4.40)×10~3μm~2和(12.02±2.00)×10~3μm~2,中膜面积分别为(49.31±3.39)×10~3μm~2和(39.63±4.05)×10~3μm~2,内中膜比分别为0.71±0.05和0.30±0.05。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侧血管平滑肌细胞均由分化型转变为去分化型,且结扎侧平滑肌细胞去分化程度较导丝损伤侧高。结论:在模拟血管内膜增生方面,颈总动脉结扎模型优于颈总动脉导丝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logistic回归和随机森林在体检人群糖尿病患病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5年12月在北京航天总医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非糖尿病者11 769例次,随机选取70%样本,以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既往史、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肪肝等14个因素作为自变量,以5年内是否罹患糖尿病作为因变量,基于logistic回归和随机森林分别建立糖尿病预测模型。将预测模型应用于剩余30%样本,根据所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 结果 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和随机森林预测模型的AUC分别为0.912(95%CI:0.898~0.927)和0.919(95%CI:0.906~0.932),在最佳临界点,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8%和87.3%,随机森林预测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1%和85.3%。 结论 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和随机森林预测模型对体检人群的糖尿病患病风险均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54.
新生儿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总结127例新生儿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PICC尖端位置,比较与胸部X线定位法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127例经上肢静脉通路或颞浅静脉通路穿刺置管的新生儿,置管后采取腔内心电图(Intra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phy,IC-ECG)定位技术,通过观察特异性P波振幅与胸部X线定位法共同确认导管尖端位置。结果 127例新生儿中111例在IC-ECG下能够见到特异性P波(P波波幅增宽),其胸片显示导管尖端位于第5~7胸椎;16例IC-ECG下无特异性P波,16例中6例胸片显示导管尖端位于第5~7胸椎,其余10例发生导管异位;IC-ECG与胸部X线定位的一致性为87.4%。结论 IC-ECG定位技术在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方面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下咽癌合并食管癌的危险因素,构建评分体系用于评估下咽癌合并食管癌的高危患者。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3年 12月至 2018年 4月在我院内镜诊治部初诊下咽癌患者 355例,筛选后最终纳入 216例,分析性 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等指标与下咽癌合并食管癌相关性,单因素分析中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定量资料采用 独立样本的 t检验,对单因素分析中 P<0.05者进行 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并计算比值比(oddsratio,OR)及 95% 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根据进入 Logistic回归方程的 OR值对各个危险因素进行赋值,构建简单评分系 统。结果:216例下咽癌患者中合并食管癌 99例(45.83%),将 216例患者相关资料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均 提示年龄(<60岁)、酗酒、肿瘤位于梨状隐窝、肿瘤侵犯部位≥3个解剖分区是下咽癌合并食管癌的独立危险因素; 根据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 OR值将危险因素年龄(<60岁)、酗酒、肿瘤位于梨状隐窝、肿瘤侵犯部位≥3个解剖 分区分别赋值为 2,3,2,3,患者评分 >4为高危组,Hosmer Lemeshow检验(χ2 =3.407,P=0.906);AUC=0.705, Youden指数 =0.2968;敏感性 =81.82,特异性 =47.86。结论:下咽癌患者合并食管癌的发生率较高,对于下咽癌患 者应常规行精细胃镜筛查。年龄(<60岁)、酗酒、肿瘤位于梨状隐窝、肿瘤侵犯部位≥3个解剖分区是下咽癌合并 食管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高危组患者应作为重点监测对象。  相似文献   
56.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及相关行为,为改善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四川省某地区两所农村小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的两周患病率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父亲看护类型的两周患病率最高。农村儿童卫生行为较差,其中单亲留守卫生行为最差。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求医率均高。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状况较差,卫生、就医行为存在弊端,改善他们的卫生及就医行为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7.
张莎  阴小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5):1911-1911
临床上,静脉采血是一项常见的护理操作。如何巧妙地固定采血针头,提高静脉采血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工作效率,是每位临床护理人员应该积极探讨和掌握的工作技巧。在操作过程中,固定好采血针柄十分关键,具有稳定患者情绪、顺利采集标本血量、保障采血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8.
摘要:目的 探讨列车乘务员休闲与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采用休闲问卷、Maslach倦怠量表和康奈尔医学指数问卷对3 177名列车乘务员进行施测,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休闲娱乐、体育锻炼、兴趣爱好与情感衰竭、去个性化、CMI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r=-0.06~-0.17,P<0.01),休闲娱乐、体育锻炼、兴趣爱好与自我成就感呈显著的正相关(r=0.08~0.11,P<0.01),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与CMI总分呈显著的正相关(r=0.36~0.38,P<0.01),自我成就感与CMI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r=-0.08,P<0.01),职业倦怠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 32,P<0. 001);休闲在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的大小为10.71%。结论 休闲对于保障列车乘务员心理健康,有效阻隔职业倦怠困扰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9.
田晋  张莎 《重庆医学》2016,(8):1131-1132
患者参与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受到了卫生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在新一轮的医院等级评审中,也体现了患者参与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性[1]。目前,我国的医院管理在患者体验方面缺乏科学的测量工具,相关的调查研究也较少。北京大学医学部住院患者体验和满意监测(PKU‐VPSM )工具是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患者满意监测(VPSM )工具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2]。VPSM从2000年7月开始,在澳大利亚州开始使用,2007年北京大学与澳大利亚 Monash大学专家共同合作,将VPSM本土化,并从2007年起首先在北京的3家大医院试用[3‐4]。在新一轮的医疗改革及等级医院评审中,重点提倡的一种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和评审方法是PDC A循环管理法,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成效(act)[5]。PKU‐VPSM作为满意度调查的使用工具可以与医疗服务的PDCA循环管理相结合,达到科学、规范管理的目的。本文旨在探讨 PKU‐VPSM 工具在 PDCA循环管理中实施阶段的作用,以及找到容易对各住院服务环节不满意的“重点人群”,以便将来重点调查这部分人群作为满意度调查的对象,使得PKU‐VPSM能够更加适用于住院服务的PDCA管理。  相似文献   
60.
本文作者把小波和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中医脉象诊断中,通过对正常人和不同程度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脉象信号进行分析、模式识别来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本研究方法对类似的应用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