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8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乳腺癌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尽管临床上对乳腺癌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然而固有的或后天获得的耐药性以及肿瘤的迁移和浸润会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最终死亡仍是目前函待解决的难题.和大多数肿瘤的发生发展一样,无论是乳腺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迁移和浸润还是多药耐药性(MDR),都与其细胞内特定基因的表达异常密切相关.目前也有很多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发展与microRNA的异常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进一步研究microRNA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功能十分必要.就microRNA在治疗乳腺癌中的应用做一综述,力求为今后选择控制肿瘤发展的新策略提供有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近几十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发病年龄逐渐低龄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抗肿瘤治疗方法,但单一治疗方法往往达不到最佳治疗效果,因此常采用联合治疗的方法.联合治疗在增强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且可减轻患者痛苦.化学治疗(化疗)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其副作用较大,对肿瘤细胞造成损伤的同时也会对人体正常细胞造成不可逆损伤.光动力疗法是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激发富集在肿瘤局部的光敏剂,光敏剂被活化,在组织内氧的存在下可发生光动力反应直接或间接杀伤肿瘤细胞.化疗或光动力治疗肿瘤后会产生肿瘤相关抗原,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相关抗原后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在化疗协同光动力疗法的同时联合免疫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化疗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同时能抑制肿瘤转移,并可诱导机体产生长期抗肿瘤免疫反应,实现最大化的治疗效果.对近年来化疗、光动力疗法以及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制备对牛血红蛋白(HB)具有选择性吸附及缓释能力的生物材料.方法 以HB作为模版分子,以硅烷为功能单体,海藻酸钙水凝胶膜为载体合成HB分子印迹聚硅氧烷(MIP),同时不加模板HB制备非印迹聚硅氧烷(NIP),并研究其对HB的吸附和释放性能.结果 MIP对HB的重吸附能力明显强于NIP,并能选择性识别混合蛋白质中的模版蛋白质分子,同时在磷酸盐缓冲液(PBS)和Tris-HCl缓冲液中MIP对HB均具有很好的缓释能力.结论 通过分子印迹技术可制备对目标蛋白质具有选择性吸附及缓释能力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15.
聚合物囊泡作为一类新型的药物载体,具有独特优越的结构、性质和稳定性,可包载多种亲水、疏水性药物分子,已经成为当前分子自组装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热点.论述了聚合物囊泡的结构和特点、制备方法与形成条件,介绍了形成聚合物囊泡的两亲聚合物类型及所形成的聚合物囊泡的特性,并对聚合物囊泡作为药物载体在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胆固醇基修饰的普鲁兰(CHSP)纳米粒的体外HepG2细胞的摄取机制及亚细胞分布.方法 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TTC)标记CHSP,透析法制备FITC标记的CHSP(FITC-CHSP)自组装纳米粒并进行表征.采用MTT法考察CHSP纳米粒对HepG2细胞的毒性.选用选择性的内吞途径抑制剂氯丙嗪、菲律宾菌素和阿米洛利来研究HepG2细胞摄取CHSP纳米粒的机制.最后,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对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进行染色,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不同的孵育时间CHSP纳米粒的亚细胞分布.结果 成功合成了FITC-CHSP,且FITC-CHSP能在水介质中自组装成纳米粒,该纳米粒呈规则球形,平均粒径为(63.0 ±1.9) nm.MTT结果表明CHSP纳米粒对HepG2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内吞抑制实验表明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以及巨胞饮途径共同参与了CHSP纳米粒的入胞过程.纳米粒的亚细胞分布实验表明:在研究的孵育时间(4 h)内,并未发现CHSP纳米粒进入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当纳米粒与HepG2细胞孵育30 min时,没有纳米粒定位于溶酶体中,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大量纳米粒分布于溶酶体中.结论 CHSP纳米粒有望成为细胞内递送治疗剂的一种通用载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3例 )与对照组 (36例 ) ,对照组只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 ,康复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用Barthel指数对2组患者在开始治疗和治疗结束时分别评定。结果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所提高 ,但康复组功能改善程度远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结合药物治疗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不同阶段脑血管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水平的差异。方法对我院脑血管病患者100例进行症状自评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短病程患者40例,长病程患者60例。结果短病程患者焦虑得分明显高于长病程患者(t=2.48,P〈0.05);长病程患者抑郁情绪得分明显高于短病程患者(t=2.30,P〈0.05),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得分明显低于短病程患者(t=1.97、2.61,均P〈0.05)。结论不同脑血管病病程患者在心理状态及获得的社会支持方面有明显的差异,长病程患者焦虑程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明显的低于短病程患者而抑郁情绪明显高于短病程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将基因通过化学偶联和特异性免疫结合在双磷酸氨基酯改性的316L不锈钢冠状动脉支架上,评价支架改性和负载质粒DNA的效果.方法 金属支架首先利用双磷酸氨基酯改性引入氨基活性基团,化学偶联抗DNA抗体,然后免疫偶联质粒DNA,得到血管支架上负载抗体和基因的模型.结果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分析确定了支架表面磷酸氨基的存在,同位素标记验证了改性后支架表面结合的抗体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结合容量.结论 双磷酸氨基改性的血管支架表层富含可反应氨基,可以作为新型反应界面,与生物活性分子进行偶联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将基因通过化学偶联和特异性免疫结合在血管支架上,评价基因递送、局部转染及预防再狭窄的效果。方法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为报告基因,通过化学偶联和特异性免疫结合在血管支架上进行细胞转染实验,评价其基因转染效率;以人肝脏来源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为治疗基因,将携带治疗基因的蛋白涂层支架植入猪冠状动脉进行动物在体实验研究,评价其进行局部转染的效果。结果细胞转染实验发现,实验组支架胶原涂层的表面有大量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的细胞浸润生长,与支架接触的培养皿表面生长的细胞转染效率约为21.8%,明显高于单纯物理吸附携带基因的支架,而未与支架直接接触的周边细胞几乎没有被转染。猪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实验中,支架植入28天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表明支架段血管内有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表达,肺、肝、肾等远离组织内没有该基因的表达。结论通过化学和免疫双重偶联将基因固定在血管支架上的新型基因递送体系具有局部靶向和高效基因转运的特征,猪冠状动脉实验初步验证通过该方法携带治疗基因进行局部转染、靶向投递基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