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9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目的 寻找一种鉴定丝状真菌的新培养基。方法 选择常见的 6种皮肤癣菌和申克孢子丝菌 ,采用自行配制的溴甲酚绿奶粉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BCG MSG)培养 ,并与马玲薯葡萄糖琼脂和沙堡弱琼脂两种培养基的菌落形态进行比较 ,在 5天、7天、14天记录色素的形成情况 ,总观察时间为 14天。结果 红色毛癣菌在BCG MSG上产色快 ,其他皮肤癣菌色素变化不大 ,只是色素比较鲜艳。结论 BCG MSG培养基具有产色效果好而快 ,直观感好和配制简单等特点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Mac-1在小鼠巨噬细胞识别白念珠菌中的作用.方法 以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为靶细胞,与白念珠菌灭活酵母、活酵母细胞共培养,RT-PCR检测Mac-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ac-1蛋白表达,FITC包被白念珠菌后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巨噬细胞对其吞噬率,ELISA检测共培养上清细胞因子水平;siRNA靶向下调巨噬细胞Mac-1表达,检测共培养后吞噬率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RAW264.7细胞与活酵母细胞、灭活酵母细胞共培养后,Mac-1 mRNA、蛋白表达无差异(P>0.05),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分别为85.28%和84.90%,无明显差异性(P>0.05);共培养后,IL-2、IFN-γ等Th1型,IL-4、IL-10等Th2型均呈不同程度升高,但二组之间也无明显差异(P>0.05).siRNA靶向下调RAW264.7细胞的Mac-1后,与白念珠菌共培养,巨噬细胞对白念珠菌的吞噬率下降为28.60% (P<0.05);同时,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下降.结论 在先天性免疫早期阶段,Mac-1为巨噬细胞识别、介导吞噬白念珠菌的模式识别受体之一;IL-2、IFN-γ等Th1型,IL-4、IL-10等Th2型细胞因子均参与巨噬细胞抗白念珠菌感染免疫.  相似文献   
83.
张军民 《光明中医》2011,26(2):328-32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幽门螺杆菌清除情况比较:治疗组Hp清除率为93%,对照组Hp清除率为75%,两组Hp清除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4.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皮下真菌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致病菌菌学动态变化。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19年12月近30年我院皮肤科254例皮下组织真菌感染患者的一般特征、皮损组织病理、诊断及菌种分析。结果:平均每年确诊8.4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7.78岁,男女患病率为1.46 ∶1,最常见感染部位为上肢(31.10%),31~60岁患者为主要感染人群(46.12%)。孢子丝菌病仍是最常见的皮下组织真菌感染(55.91%),但近20年其病例数有下降趋势。着色芽生菌病病例数近10年发病较前20年明显升高(P<0.05)。球形孢子丝菌和Fonsecaea monophora分别为孢子丝菌病及着色芽生菌病主要致病菌。结论:孢子丝菌病为最常见皮下真菌感染,着色芽生菌病例有增多趋势。基于原发与继发免疫缺陷疾病发病率的增高,少见菌种引起的感染在近10年明显增多。分子鉴定可为发现新致病菌、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5.
胶乳法快速检测无乳链球菌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常规 CAMP法来检测无乳链球菌 ,它不仅费时费力 ,还不能满足临床快速检测的需要 ,而胶乳法具有特异、快速的特点。我们应用胶乳法检测标本中的无乳链球菌。一、材料1 .标本来源 来自血、尿、阴道分泌物共 2 6株疑似无乳链球菌的菌株 ,分别做 CAMP试验和胶乳凝集试验。2 .试剂 链球菌胶乳试剂盒和 API链球菌鉴定试剂盒 ,均为法国 Bio Mérieux公司产品。二、方法1 . CAMP法 参照实用医学检验学 (朱忠勇主编 )进行。2 .胶乳法 取 2~ 3个菌落混悬于抗原浸出液中 ,35℃温育 1 0~ 1 5min后备用。取无乳链球菌胶乳试…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1%特比萘芬乳膏1周、2%硝酸咪康唑乳膏1周、4周治疗趾间型足癣的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法,入选患者分层随机分为3组,包括特比萘芬1周组(特比萘芬外用每日2次连续1周后再使用3周安慰剂)、咪康唑1周组(咪康唑每日2次连用1周+3周安慰剂)和咪康唑4周组(咪康唑每日2次连用4周),用药后第1、3、4、6、9、12周随访进行临床、真菌学评估。结果 152例真菌培养阳性的患者进入疗效分析。4周随访时,特比萘芬1周组,咪康唑4周组和咪康唑1周组的真菌治愈率分别为94.7%、87.8%和82.6%;3组综合疗效有效率分别89.5%、81.6%和63.0%;第12周随访时,3组真菌复发率分别为12.96%、13.95%和21.05%;不良反应发生率3组分别为2.38%、2.38%和3.57%。结论 外用1%特比萘芬乳膏1周治疗趾间型足癣与外用咪康唑乳膏4周疗效和复发率相近。  相似文献   
87.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及产生机制。方法 4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先用PCR检测mecA基因,再用VITEK2高级专家系统(AES)检测并分析对20种抗菌药物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结果 1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mecA基因检测阳性,23株阴性;VITEK2 AES耐药机制分析,对β-内酰胺类耐药涉及青霉素结合蛋白(PBP)改变、获得性青霉素酶;氨基糖苷类耐药包括磷酸转移酶(2″) 乙酰转移酶(6′)双功能酶、磷酸转移酶(3′)-Ⅲ、腺苷转移酶(4′)(4″);大环内酯类/林可霉胺类/链阳菌素B(MLSB)与MLSB固有耐药或诱导耐药有关;对四环素类耐药包括TETK蛋白导致药物外排和(或)TETM蛋白导致靶位改变;利福霉素类耐药主要为高水平耐药;MRSA对喹诺酮类均耐药,而MSSA除1株外均敏感;其余抗菌药物如呋喃妥因、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复方新诺明、夫西地酸等均敏感。结论 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MRSA具有多种耐药机制,因而对常用抗菌药物产生多重耐药性,VITEK2AES能可靠推测分析耐药菌所具有的耐药机制,将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88.
回顾性收集1985~1995年我院收治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死亡的28例患者,对其死因进行了分析。藉以总结经验,提高基层单位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89.
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限局于2号染色体长臂上,聚合酶链反应方法研究证实其基因内含子2的碱基序列具有多态性:有5个等位基因,其中A_2的频率和携带率在许多皮肤免疫炎症性疾病中显著增高。现就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的多态性和意义;A_2在某些皮肤疾病中频率增高及其在发病机理上的可能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0.
浅析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心电图改善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