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研究瓦松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瓦松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Ⅰ)、木栓酮(Ⅱ)、2,2-二甲基-色满环-6-羧酸(Ⅲ)、对羟基苯甲酸(Ⅳ)、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Ⅴ)、没食子酸(Ⅵ)、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Ⅶ)、山柰酚(Ⅷ)、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Ⅸ)、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Ⅹ)、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Ⅺ)、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ⅩⅡ)、山柰酚-3-葡萄糖-7-鼠李糖苷(ⅩⅢ)、槲皮素(ⅩⅣ)、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ⅩⅤ)、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ⅩⅥ)、2,7-脱水-β-D-阿卓庚酮吡喃糖(ⅩⅦ)。结论 化合物Ⅱ~Ⅴ,Ⅶ,Ⅸ,Ⅺ,ⅩⅡ,ⅩⅤ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和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32.
瓦松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万金  仲英  孙敬勇  张萍 《中草药》2009,40(6):859-862
目的 研究瓦松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瓦松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Ⅰ)、木栓酮(Ⅱ)、2,2-二甲基-色满环-6-羧酸(Ⅲ)、对羟基苯甲酸(Ⅳ)、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Ⅴ)、没食子酸(Ⅵ)、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Ⅶ)、山柰酚(Ⅷ)、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Ⅸ)、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X)、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Ⅺ)、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Ⅻ)、山柰酚-3-葡萄糖-7-鼠李糖苷(ⅩⅢ)、槲皮素(ⅪⅤ)、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ⅩⅤ)、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ⅩⅥ)、2,7-脱水-β-D-阿卓庚酮吡喃糖(ⅩⅦ).结论 化合物Ⅱ~Ⅴ,Ⅶ,Ⅸ,Ⅻ,ⅩⅤ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和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33.
李玲  郑重飞  孙敬勇  李莹  姚庆强 《中草药》2016,47(6):1016-1033
茄属植物含有生物碱类、黄酮类、甾类等多种化学成分且其具有器官保护活性,抗真菌、抗病毒活性,抗肿瘤活性,抗氧化活性。综述近20年来国内外对茄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概况,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茄属植物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34.
杨书斌  孙敬勇 《中成药》1995,17(9):21-22
山楂药用始于唐,盛于金元。历代山楂的炮制方法,主要集中在净制中的去核及用不同的方式加热炮制两个方面,在加热炮制中,以炒法为主,另有蒸法和辅料制法,但应用较少。研究了山楂炮制的历史沿革,并综述了山楂炮制的现代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山楂的炮制原理和改进炮制工艺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35.
目的为开发利用霞草Gyp soph ila oldham iana根部资源,并从中寻找新的天然活性成分。方法利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并辅以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霞草根部甲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分和醋酸乙酯部分分得3个五环三萜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o leano lic ac id,Ⅰ)、co llinsogen in(Ⅱ)、3-O--βD-xy lopyranosy l-(1→3)-[-βD-ga lactopyranosy l-(1→2)]--βD-g lucuronopyranosy l gypso-gen in(Ⅲ)。结论化合物Ⅲ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霞草苷Ⅰ(o ldham ianos ideⅠ);化合物Ⅰ和Ⅱ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