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4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吕霞霞  孙建光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2):2231-2233,2242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NAFLD的相关危险因素,为NAFLD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05人依据体检情况分为NAFLD组和非NAFLD组,分析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压、血脂、血糖等因素与NAFLD的相关性。[结果]①男性NAFLD患病率大于女性(P﹤0.01);女性NAFLD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P﹤0.01)。②对NAFLD危险因素指标进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BMI、FBG、男性、DBP是NAFLD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TG、BMI、FBG、年龄、DBP是女性NAFLD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TG、BMI、FBG、DBP是男性NAFLD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NAFLD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TG、BMI、FBG、DBP、男性;女性NAFLD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TG、BMI、FBG、年龄、DBP;男性NAFLD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TG、BMI、FBG、DBP。  相似文献   
12.
补肾泻浊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建光 《中医研究》2011,24(3):10-12
目的:观察补肾泻浊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按B超分度分层、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采用口服补肾泻浊饮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口服水飞蓟宾胶囊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占82.86%,对照组有效率占60.00%,2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泻浊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补肾化浊方对高脂饲料喂养大鼠肝功、血脂、血糖、胰岛素抵抗、瘦素的影响,探讨补肾化浊方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机制。方法: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水林佳(19 g.kg-1)组和补肾化浊方(含生药20 g.kg-1)组。空白组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3组予高脂饲料喂养,水林佳组、补肾化浊方组在高脂饲料喂养的同时进行相应的药物干预,12周后,处死大鼠,计算大鼠肝指数、Lee’s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检查肝功能、血脂、血糖、胰岛素(INS)、瘦素(LEP),并进行肝脏病理检查。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化浊方组、水林佳组均能明显改善大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LEP水平(P<0.01);在改善大鼠INS,IRI,ISI方面,补肾化浊方组优于水林佳组(P<0.05或P<0.01),水林佳组对INS,IRI无明显改善作用,水林佳组、补肾化浊方组大鼠脂肪染色、糖原染色改善优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补肾化浊方通过保肝、调节血脂、改善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等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补肾降浊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IR)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对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细胞因子及激酶等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肾降浊饮低、中、高剂量组(10,15,20 g·kg~(-1))及水飞蓟宾葡甲胺组(19 g·kg~(-1)),正常组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予高脂饲料喂养并同时灌胃生理盐水或相应剂量药物干预。1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空腹血糖(FBG),胰岛素(INS)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肝组织中脂联素(ADP),游离脂肪酸(FF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油红O染色检测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组织中c-Jun氨基端激酶1(JNK1),磷酸化c-Jun氨基端激酶(p-JNK)及胰岛素受体α(IRα),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丝氨酸307位点(p-IRS-1)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TG,TC,ALT,AST,FBG,INS,IRI,TNF-α,FFA,MDA水平及JNK1,p-JNK及p-IRS-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ISI,ADP,SOD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降浊饮低、中、高剂量组可不同程度降低大鼠血清中TG,TC,ALT,AST,FBG,INS,IRI,TNF-α,FFA,MDA水平及JNK1,p-JNK及p-IRS-1蛋白表达(P0.05,P0.01),升高ISI,ADP,SOD水平(P0.05,P0.01);相较于水飞蓟宾葡甲胺组,补肾降浊饮高剂量组疗效显著(P0.01)。结论:补肾降浊饮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胰岛素抵抗,其机制可能与提高ADP含量,减轻氧化应激,抑制JNK信号通路进而增强胰岛素受体底物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加味茵陈蒿汤保留灌肠对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内毒素和血氨的影响,评价中药复方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重症肝炎疗效。方法:临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湿热瘀毒型慢性重症肝炎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乳果糖保留灌肠,试验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味茵陈蒿汤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续4周。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都能明显改善肝功能,降低内毒素、血氨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试验组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ALT、AST、TBIL及内毒素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降低血氨水平、提高PTA水平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味茵陈蒿汤保留灌肠能有效改善慢性重症肝炎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降低内毒素和血氨水平,在临床应用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胆囊炎属于中医"胁痛"、"胆胀"、"黄疸"等病范畴。孙建光教授认为此病多因肝胆气滞、肝失条达、胆失通降引起,以柴胡疏肝散中的柴胡、芍药、陈皮、甘草为主方加减运用治疗胆囊炎,以达到疏肝解郁、缓急止痛之效。此方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并做到辨病辩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补肾健脾法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万方数据库,全面搜集补肾健脾法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提取资料、评价研究质量,采用RevMan5.3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研究,1776名患者。共33人出现食欲下降、腹胀、胃部不适、肝功异常等不良反应,未有严重不良反应。Meta分析结果显示补肾健脾中药组比对照组可减轻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RR=14.51,CI(4.12,51.07)),(RR=9.81,CI(3.08,31.22));促进HBeAg阴转及血清学转换(RR=3.87,CI(2.38,6.31)),(RR=3.56,CI(1.98,6.40));实现HBV DNA阴转(RR=5.24,CI(2.45,11.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ALT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MD=9.43,CI(-11.05,29.91))。结论补肾健脾法治疗慢性HBV携带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以改善肝组织炎症、纤维化程度;抑制病毒复制,提高血清病毒学应答,促进HBeAg血清学转换。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全胃切除13例诊治经验,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对1990-2001年诊治的13例全胃切除,食道空肠“P”型缝合,术中采用双吻合器,经鼻置空肠营养管,术后空肠内营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合并肺部感染2例,膈下感染1例,无营养障碍,无死亡发生,结论:全胃切除,只要能采用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合理的术后综合治疗,对减少全胃术的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提高胃癌切除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俐钧  孙建光 《新中医》2019,51(3):271-274
简版: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威胁到公众的健康。笔者根据现代医学对乙型肝炎的微观研究,结合中医学的温病邪伏理论,从正气与致病邪气角度探讨乙肝免疫耐受发生的中医机制,从而丰富了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的理论和温病学说内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高脂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高脂血症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清晨抽取空腹12 h静脉血,检测空腹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分析不同年龄血脂变化规律及不同性别高脂血症各种类型的发生特点.结果 女性高脂血症发生率及高脂血症总发生率均随年龄的升高而增高(P<0.001),50岁前男性高血脂发生率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