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0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评价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结合胸部多排螺旋CT(MDCT)在先天性大血管病变并呼吸道狭窄中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纤支镜检查和(或)MDCT确诊呼吸道狭窄的先天性大血管病变患儿34例,记录及分析首发临床表现,纤支镜下见到的呼吸道狭窄情况、胸部CT结果及经手术确诊的心血管畸形及呼吸道狭窄情况,记录纤支镜及MDCT检查中的不良事件,呼吸道狭窄的处理及转归。结果 (1)共34例纳入研究。其中主动脉梗阻性病变24例,血管环10例;均在NICU或术中完成纤支镜检查,34例术前(33例)和(或)术后(5例)完成CT检查。(2)血管环10例患儿均先经纤支镜检查发现呼吸道外压性狭窄或严重发育不良,提示血管环,呼吸道狭窄以气管中、下段为主,9例经CT证实,1例经手术证实。其中7例为先天性气管狭窄。(3)主动脉病变24例中仅5例术前CT提示呼吸道狭窄,其中1例术前纤支镜显示呼吸道狭窄,余19例均在术中或术后经纤支镜发现呼吸道外压性狭窄;21例有左主支气管狭窄,右主支气管狭窄2例,右下支气管狭窄1例。(4)纤支镜检查34例中2例出现一过性血氧饱和度下降,5例出现一过性心动过速,余患儿无不良反应;10例上呼吸机患儿带气管插管外出监护室行MDCT检查;4例外出检查后病情加重,需上呼吸机治疗,余20例外出CT检查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5)转归:血管环患儿中8例行外科手术治疗,7例单纯血管移植解除呼吸道压迫,其中2例死亡,1例同时行气管重建术,死于气管吻合口肉芽形成的再狭窄;主动脉病变组死亡4例,主动脉矫治术后呼吸道狭窄19例,4例行主动脉悬挂固定术解除狭窄。结论纤支镜检查在先天性大血管畸形伴呼吸道狭窄的诊断及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准确、安全、经济及方便快捷的优点,结合MDCT检查可对呼吸道周围结构组织及血管畸形提供更多的信息,危重患儿外出行CT检查存在风险,需评估风险,并由有丰富急救经验的团队陪同外出检查。  相似文献   
72.
大多数生物制品不会成为完全致癌物,但可以通过其药理学放大作用、免疫调节等成为肿瘤促长剂。在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S1A和S6(R1)指导原则中对生物制品的致癌性评估有简单描述,但均缺少明确案例,且未考虑到新型技术药物的出现和监管思路的改变等情况。通过汇总2014—2021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53项长期用药的生物制品的致癌性信息,并结合文献报道和实际工作经验,从生物制品的致癌性特点、致癌性评估策略、致癌性风险管理等几方面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以期为国内同行、新药申报企业和审评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婴儿先天性大血管疾病合并气道狭窄的围手术期评估方法及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09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经纤支镜及胸部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确诊为气道狭窄的大血管疾病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及临床记录,纤支镜、心脏超声及胸部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结果。结果 研究期内收治<1岁的婴儿大血管疾...  相似文献   
74.
目的 评估小婴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修补术后左心室肌力指数(Smith-Madiganinotropy index,SMII)和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SVRI)的变化特点,为出院后患儿的随访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5.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护理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必要制定一套合理的护理计划。其中,辨证施护是关键,基础护理是前提,健康教育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防治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有出血高危因素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20例,分成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在胎儿娩出后常规静脉滴注催产素的基础上,研究组于宫体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μg,对照组予卡孕栓1.0mg舌下含服,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产后2h及产后2~24h内的出血量及两组产后出血率。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生命体征变化。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产后2h出血量、产后2~24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前、后生命体征变化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有效防治有出血高危因素产妇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快速方便,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7.
目的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注射用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干扰素α2a融合蛋白新药的临床前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评价进行研究。方法通过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干扰素α2a融合蛋白(rHSA/IFNα2a)对HepG22.2.15分泌乙型肝炎病毒(HBV)细胞作用产生的抗病毒进行体外药效学评价;以给药后的食蟹猴体内2'-5'寡腺苷酸合成酶活性作为干扰素药效学标志基因表达考察药效动力学指标;药代动力学观察了不同剂量的125I-rHSA/IFNα2a单次皮下注射给予小鼠、大鼠后,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排泄情况及rHSA/IFNα2a单次和多次皮下注射给予食蟹猴后其体内的代谢情况;安全性评价中,安全药理学研究观察了rHSA/IFNα2a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及对狗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毒理学研究观察了rHSA/IFNα2a单次注射给予小鼠(皮下和静脉)、食蟹猴(皮下)的毒性反应,及反复皮下注射给予大鼠和食蟹猴的毒性反应,食蟹猴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中还伴行了毒代动力学的研究。妊娠Wistar大鼠皮下注射给予rHSA/IFNα2a对孕鼠生殖能力及胎仔的影响。结果试验药物rHSA/IFNα2a和阳性对照品(PEG-rhIFNα2a)的最大无毒剂量为3.13×103IU/ml,当以低于最大无毒剂量的rHSA/IFNα2a和阳性对照品处理HepG22.2.15细胞,显示细胞分泌HBV病毒的能力受到抑制。细胞上清液中的HBV核酸量随时间而减少,HBV的s抗原和e抗原表达也同步受到抑制,与PEG-rhIFNα2a对HBV病毒分泌的相对抑制率检测结果相同。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静脉rHSA/IFNα2a给药组和对照组的t1/2分别为(88.88±9.65)h和(35.81±4.91)h;食蟹猴皮下注射末端半衰期较长为61.20~83.57h。安全药理学研究表明单次皮下注射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干扰素α2a融合蛋白在100、300、600μg/kg剂量范围内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无明显影响,与戊巴比妥钠无协同作用;在50、200μg/kg剂量范围内对狗呼吸和心血管系统无明显影响。rHSA/IFNα2a单次皮下和静脉给予小鼠的最大耐受量≥50mg/kg,单次皮下注射给予食蟹猴的耐受剂量≥10mg/kg。以100、300和1000μg/kg剂量反复皮下注射rHSA/IFNα2a给予大鼠,以50、150和500μg/kg反复皮下注射给予食蟹猴,每周给药1次,连续13周,基本安全剂量分别为1000μg/kg和500μg/kg,注射局部仅见可逆的轻度刺激性反应;多次给药后,动物体内产生抗rHSA/IFNα2a和IFNα2a的抗体,且抗体具有中和rHSA/IFNα2a活性的作用,且停药4周后,抗体滴度明显降低。多次给药后由于中和抗体的产生,血浆中的抗原量低于检测限。单次给药食蟹猴各代谢动力学参数呈现线性动力学特征。当给药剂量高达1000μg/kg时未见孕鼠母体毒性和胎仔毒性,提示rHSA/IFNα2a无致畸作用。结论获得的大量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试验数据显示rHSA/IFNα2a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成药性和长效性,研究结果可供正在开展的临床试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78.
背景: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气管尚缺乏理想的特异性表面标志物,对其鉴定主要依赖细胞形态学、细胞表型及诱导分化的功能进行分析。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在特定条件下向气管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 方法:无菌环境取兔骨髓,经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细胞至第2代,流式细胞术鉴定第1、第2代细胞表面抗原CD44、CD45的表达。无菌环境取气管,经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气管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鉴定软骨细胞蛋白聚糖的合成。在使用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基础上,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气管软骨细胞通过Transwell小室非接触式共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甲苯胺蓝染色鉴定蛋白聚糖的合成,荧光实时定量PCR鉴定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 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分离、培养的细胞呈长梭形、不规则形聚集生长,传代后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增快,呈鱼群状聚集生长。第1代有96.97%的细胞表达CD44、13.72%的细胞表达CD45,第2代有99.11%的细胞表达CD44、8.54%的细胞表达CD45。气管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阳性。在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逐渐由长梭形变为三角形或不规则形,表达软骨细胞特异性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 mRNA基因,甲苯胺蓝染色示阳性。结果表明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可成功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2代纯度较高,且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具有分化为气管软骨细胞的潜能。  相似文献   
79.
8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胱抑素 C(CysC)和尿微量清蛋白(mALB)水平对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价值。方法 T2DM 患者根据其肾功能分为肾功能正常组和肾功能异常组,各40例;同时选择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胱抑素 C 和尿微量清蛋白水平。结果 T2DM 患者血清胱抑素 C 和尿微量清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肾功能异常组患者的血清胱抑素 C 和尿微量清蛋白水平也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 <0.05);在 T2DM 患者中,血清胱抑素 C 和尿微量清蛋白呈正相关(r=0.39)。结论血清胱抑素 C 和尿微量清蛋白作为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更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