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9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31.
阿尔茨海默病是以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症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针灸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有一定疗效,临床研究众多,但相关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微生物-肠-脑轴被证明与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分析了微生物-肠-脑轴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阐述了针灸通过调控微生物-肠-脑轴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基础及可行性,以期为研究针灸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具体作用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微血管内皮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及经电针刺激百会、水沟穴对大鼠缺血脑区微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P-选择素(P—selectin)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实验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其缺血侧脑基底核区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P-选择素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治疗组大鼠缺血侧脑基底核区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P-选择素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穴位治疗可降低大鼠缺血侧脑基底核区微毛细血管ICAM-1、P-选择素表达水平;早期电针穴位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区炎性反应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3.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针灸预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热休克蛋白HSP70、HSP90的影响,以探讨针灸防治AD的作用机理。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预艾灸组、预电针组、预针灸组,每组各lO只,以双侧海马注入Aβ1-42制作AD大鼠造模。取穴"百会"和双侧"肾俞"穴。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海马CA1区HSP70、HSP90的平均光密度表达。结果通过4周的预艾灸治疗,预艾灸组、预电针组、预针灸组大鼠海马CA1区HSP70、HSP90的平均光密度表达均较模型组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艾灸预刺激、电针预刺激及针灸预刺激能通过诱导脑内HSP70、HSP90的表达来抑制Aβ毒性级联反应,从而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34.
电针对脑缺血大鼠NF-κB及TNF-?琢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资B (NF-?资B)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表达变化的规律和电针干预对其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局灶型脑缺血(MCAO)再灌模型,电针“大椎”、双侧“内关”穴。运用免疫组化检测法观察海马组织NF-κB-p65蛋白的表达及核转位;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TNF-α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各组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NF-κB-p65蛋白表达和海马组织TNF-α含量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各组大鼠相比,电针治疗组缺血侧海马组织CA1区NF-κB-p65蛋白表达和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结论:TNF-α的表达上调后可活化NF-κB,参与脑损伤后继发性炎症反应过程,电针能抑制其活化可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时的炎症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突触形态可塑性损伤的改善机制,为临床上应用电针治疗A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2 Hz、30 Hz、50 Hz电针组,每组15只。Wistar大鼠经筛选后通过侧脑室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诱导构建AD大鼠模型;电针组采用不同频率(2、30、50 Hz)的电针针刺百会穴、肾俞穴进行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空间探索情况,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组织的突触超微结构,采用Golgi法进行神经纤维染色,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的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及其磷酸化表达水平。【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时间延长(P0.05),跨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提示动物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针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跨越平台次数增加(P0.05)。(2)模型组海马区突触前膜、后膜和间隙界限不清晰,膜结构不完整,出现溶解现象,但电针组的突触结构均有所改善。(3)模型组脑组织可见明显神经纤维缠结,各电针组能够改善神经纤维缠结情况,神经纤维丝较清晰。(4)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GSK-3β总蛋白和Tyr216位点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Ser9磷酸化水平下调(P0.05)。随着电针频率的增加,GSK-3β和Tyr216磷酸化水平下调,Ser9磷酸化水平上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50 Hz电针组大鼠的跨越平台次数、平均逃避潜伏期和GSK-3β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与其他2个电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 Hz电针组的突触结构和神经纤维改善情况亦明显优于其他2个电针组。【结论】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能够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且50 Hz电针的治疗效果更好,其治疗效果可能是通过调控GSK-3β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从而改善AD大鼠突触可塑性损伤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6.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隐匿,一旦确诊,尚无理想的可延缓和改善病情的药物和疗法。随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大型临床试验相继宣告失败,将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转移到预防上来对降低发病率和延缓病情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里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将"治未病"理论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程发展过程相结合,即健康阶段的未病先防、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前期的欲病救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阶段的既病防变。将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对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7.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抑制细胞凋亡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 ,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凋亡相关蛋白BcL 2在各组MCAO大鼠海马区的表达水平,并用图像分析比较。结果:空白组海马区未见BcL 2蛋白表达;假手术组海马C1区BcL 2蛋白有少量表达;而缺血再灌注2 4小时后,BcL 2蛋白表达至高峰,在2 4小时~4 8小时呈下降趋势,到72小时时仅有少量表达;在相应时间点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较,电针组BcL 2蛋白阳性细胞数增加(P <0 0 1) ,其中以电针治疗A组最为明显。结论:电针“大椎”、“内关”两穴,对实验性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确的保护作用,通过上调海马区Bcl 2的蛋白表达,减轻缺血半暗区神经元损害  相似文献   
38.
目的:比较穴位埋药和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穴位埋药组各24只。后4组又分为24、72、120 h各时段组,每时间段组各8只。另16只造模备用。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MCAO)再灌注模型。电针组取"大椎"、双侧"内关"穴,采用连续波,频率120次/min,强度1 mA;穴位埋药组以胶原川芎嗪制备的缓释剂(药线)埋入"大椎"内关"穴。用放射免疫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TNF-α、IL-6含量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24 h组大鼠海马组织TNF-α含量即明显升高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各组大鼠缺血侧海马组织TNF-α含量均有所降低,与模型组同时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并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趋于正常。模型组各时段大鼠缺血侧海马组织IL-6含量均有升高,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各组大鼠缺血侧海马组织IL-6含量升高更明显,72 h出现高峰,之后有所降低,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与模型组同时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穴位埋药对TNF-α、IL-6水平的调节更明显,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药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组织TNF-α的水平,升高IL-6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引起的继发性脑神经元损伤,作用优于电针。  相似文献   
39.
<实验针灸学>目前已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实验针灸学>在短短20个年头里,有了迅速的发展,有关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讨也逐渐深入.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电针对老年痴呆(AD)模型大鼠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mRNA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4组,即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双侧海马一次性注射聚集态Aβ25-35制备AD大鼠模型,电针组选取双侧"肾俞"、"内关"和"大椎",接G6805-Ⅱ型电针治疗仪,选用2 Hz连续波,强度为1 mA,通电2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2周。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NMDAR1 mRNA的变化,并分析电针对其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CA1、CA3区NMDAR1 mRNA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与假手术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电针组大鼠海马CA1、CA3区NMDAR1 mRNA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结论电针可能通过上调NMDAR1 mRNA的表达,充分活化NMDAR,加强长时程增强效应,从而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