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9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33篇
医药卫生   75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59中心医院骨关节外科2014年5月-2016年9月使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的10例股骨髁间骨折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19~60岁,平均45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6例,高处跌伤4例。骨折Müller AO分型为:33-C2 6例,33-C3 4例。评估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0例获随访12~30个月(平均19个月),手术时间1~2h(平均1.6h),出血量200~400mL(平均250mL),随访期间手术切口愈合良好,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术后Sanders肢体评价:优7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0%。结论使用桥接组合式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术中操作简单,临床效果满意,是治疗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一种新的内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102.
为了解输液挂钩微生物携带情况,我们对未清洁消毒及清洁消毒后的输液挂钩进行了微生物监测,结果如下。1材料与方法随机对内1科19个病房42个输液挂钩进行采样培养,并培养出细菌数量及种类,按卫生部要求医院各类病房物体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规范抗生素使用,降低细菌耐药率.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4月门诊处方46 290张,抽查其中应用抗生素的处方进行抗生素使用比例及合理用药统计,并将结果与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46 290张门诊处方中,抗生素处方16 207张,占处方总数的35.01%.抗生素口服处方、注射剂处方分别占抗生素处方总数的2...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对几种方法得到的醇沉液乙醇浓度进行比较。方法以三九感冒灵中药提取浸膏(60℃,相对密度1.2284)为研究对象,浸膏加不同比例量的乙醇进行醇沉,分别按照体积比、重量比计算醇沉液中乙醇的浓度,并用酒精计直接测定估算醇沉浓度,另用蒸馏法测定醇沉液中乙醇的浓度,比较其结果。结果 4种方法确定的醇沉液中乙醇浓度存在一定差异。结论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确定醇沉液中乙醇的浓度,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扩大中颅底硬膜外入路经岩骨窗切除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我科2007 - 2010年应用扩大中颅底硬膜外入路经岩骨窗切除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21例.术前CT及MRI评估位于中、后颅窝肿瘤大小及岩骨侵蚀程度,分为三种类型:Mp型12例,MP型7例及mP型2例.结果 肿瘤全切19例,次全切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出现新的暂时性脑神经麻痹4例,1例脑脊液漏,经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治愈.随访18例,时间6个月-3年(平均22.4个月),2例次全切除肿瘤复发,均位于后颅窝,经乙状窦后入路再次手术治愈.结论 扩大中颅底硬膜外入路经岩骨窗切除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肿瘤明显侵蚀破坏岩骨者.然而,如果后颅窝肿瘤部分过大时,该入路显露不足,难以全切肿瘤.  相似文献   
106.
背景:近年研究者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还可以诱导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但目前尚未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诱导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及在此过程中与转化生长因子β1相互作用的报道。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诱导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的可能性及在诱导分化中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相互作用。 方法:获取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以2×105 cells/cm2的密度接种于培养瓶,使用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无胰岛素软骨诱导剂诱导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2周后获取细胞,制备细胞爬片,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细胞内高硫酸化的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着色情况。RT-PCR检测Ⅱ型胶原蛋白、aggrecan及Sox9 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加入诱导剂后,甲苯胺蓝染色显示3个诱导组细胞呈多角形,胞浆及胞膜呈蓝色异染。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3个诱导组细胞胞浆及胞膜呈棕黄色着色。RT-PCR检测显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组Ⅱ型胶原蛋白、aggrecan、Sox9 mRNA的表达均显著强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组和转化生长因子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组和转化生长因子组显著强于对照组,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组与转化生长因子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可以单独诱导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表达软骨细胞特异性细胞表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观察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0月~2008年12月采用PFN治疗的33例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其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71~89岁,平均(77.5±5.5)岁.按Evans分型:Ⅲ型18例,Ⅳ型10例,V型5例,观察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60~80min,平均(68.7±5.2)min.术中出血量为160~350 ml,平均(210±14.5)ml.术后随访12~15个月,平均(13.3±5.5)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16~40周,平均(23.9±3.5)周.按Sander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27例,良6例.结论 PFN操作简单,创伤小、失血少、内固定可靠,是一种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特别是不稳定类型的,比较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8.
带线锚钉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1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伟  周全  邬健明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1):1205-1206
目的 探讨带线锚钉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 2008 年12月~2010 年5月,对13例(年龄1~4岁)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采用软组织手术结合带线锚钉方法治疗.结果 平均随访10个月,最长18个月.患儿外观畸形均矫正,优良率100%.结论 带线锚钉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影像资料.其中14例行CT检查,16例行MR检查,15例同时行MR增强检查.结果 17例病变均以上颌窦口为中心向鼻腔及上颌窦内生长,边缘清晰,16例形态不规整,呈浅分叶状,仅1例呈卵圆形.CT表现:14例病变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影,2例分别在病变周边及内部见到条形及结节状高密度影,邻近骨质均呈压迫、吸收改变,局部骨质不连续,以上颌窦内壁最常见.MRI表现:16例病变内部在T_1WI上为低信号(与脑灰质相比),T_2WI上为高信号,14例同时伴有线样的低信号分隔;15例病变周边可见到T_1WI为等信号、T_2WI为低信号的不规则环形影围绕;15例行增强检查的病变呈不均匀性明显强化,强化部分形态各异,10例内部为多发结节状强化,4例为斑片状强化,1例强化外观似叶片状,而T_2WI上的低信号环不强化.4例病变的鼻腔侧周边可见边缘清楚的囊状液体信号影,向前至鼻前庭,向后达后鼻孔区,增强后不强化.11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7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呈持续上升型;4例呈速升缓降型.结论 MRT_2WI上内部的不均匀高信号为低信号围绕以及增强后结节状、斑片状的强化特征均是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特异的MRI表现,而CT有助于判断病变性质,明确诊断有一定困难,MRI应是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0.
我国10%~2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是由脑动脉狭窄所致,究其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 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因此,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 狭窄的早期诊断对预防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计算 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影像学检查已广泛应用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评估。通过血管影像学显示狭窄分 布差异,从而探索卒中的发病机制已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动脉狭窄 分布规律及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