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分析近10年健康体检人群贫血的变化情况,为健康评估和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分层方法,将2005~2014年体检人群按性别和年龄分别分成六组(≤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和≥60岁组)。比较各组贫血检出率、贫血严重程度和贫血分类情况。结果2005年体检人群贫血检出率1.05%,至2014年增至1.88%(χ2=125.156,P<0.001),患者均以轻度贫血为主,贫血分类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最多,其次是正细胞性贫血。这两年检测数据均发现,男性随年龄增大,贫血检出率有增加趋势;女性随年龄增大,贫血检出率也同样增加,但至更年期前后(40-49岁)达最高,之后明显下降,老年人组(≥60岁)降至与男性相近。各年龄组2014年贫血检出率明显高于2005年同组水平,除50~59组外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体检人群近10年来贫血患者明显增加。贫血是女性,尤其是中青年女性,较为常见的疾病,应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贫血严重的应及时加以治疗。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CT在胰腺钝性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的8例胰腺钝性损伤患者,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其CT影像特点,包括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强化特点以及邻近结构损伤情况。结果 8例CT提示胰腺损伤中,6例手术证实为较严重裂伤,2例轻症病例经保守治疗后CT随访复查明显好转。结论 CT检查对胰腺钝性伤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6.0 D透镜诱导条件下混合性近视和真性近视豚鼠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变化。方法 选取2周龄睫状肌麻痹前和麻痹后屈光度均在1.00~3.00 D之间的健康英国三色短毛豚鼠20只。将20只豚鼠适应性饲养3 d后,右眼配戴-6.0 D透镜,进行近视模型构建。依据透镜诱导2周后豚鼠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差值≥0.5 D且同时存在真性近视作为混合性近视的判断标准,将豚鼠分为混合性近视组和真性近视组,继续诱导至第8周,最终两组均为10只豚鼠。测量透镜诱导不同时间两组豚鼠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透镜诱导2周、4周时混合性近视组与真性近视组豚鼠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透镜诱导6周、8周时混合性近视组与真性近视组相比,睫状肌麻痹前、睫状肌麻痹后豚鼠屈光度均明显降低(均为P<0.05)。且透镜诱导8周时两组之间睫状肌麻痹前和睫状肌麻痹后豚鼠屈光度差值明显大于0周时(P<0.05)。透镜诱导2周、4周、6周时混合性近视组与真性近视组豚鼠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透镜诱导8周时混合性近视组豚鼠眼轴长度明显长于真性近视组(P<0.05)。且透镜诱导8周时混合性近视组与真性近视组豚鼠眼轴长度差值明显大于0周时(P<0.05)。结论 混合性近视比真性近视豚鼠屈光度增加和眼轴增长更快,混合性近视中的假性近视成分应作为高度近视发展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94.
此次发生在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四国二恶英污染饲料,进而污染畜禽及相关产品的恶性事件,引起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食品恐慌。其实,历史上已多次发生二恶英类物质污染食品和环境的事件,如1968年发生在日本西部的米糠油事件;1979年发生在台湾的台湾油病事件;1971年发生在美国Times Beach的环境污染;1976年发生在意大利Seveso的化工厂爆炸以及越战期间美军使用的落叶剂(Orange agent)所造成的污染,都  相似文献   
95.
选择山东施尔明眼科医院2003-04/2008-04接诊的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病例26例,男16例,女10例,反复发作病毒性角膜炎9例,创伤性后角膜白斑8例,各种内眼手术引起角膜失代偿5例,先天性角膜白斑2例,其他2例,上皮型免疫排斥反应、基质型免疫排斥反应、内皮型免疫排斥反应均有,排斥反应发生在术后2个月~2.5年,其中19例是外院西药治疗无效而转入山东施尔明眼科医院要求加用中医治疗.所有病例均局部使用激素和类固醇类抗炎眼药水,部分病例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中药以黑睛排斥汤为主方治疗,1付/d,2次/d,平均用药时间为11~42 d.以临床症状为观察指标,26例患者全部有效,表现为球结膜充血和水肿减轻,角膜混浊变淡,其中排斥反应完全消退9例,其中因外院西药治疗无效而转入山东施尔明眼科医院要求加用中医治疗的19例患者中的5例排斥反应完全消退,免予手术,视力平均提高3行.另外在临床上发现清肝利湿复方中药还能迅速减轻前房炎症反应,回退角膜新生血管.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神经内分泌癌(SNEC)的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 对2012年5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7例SNE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范围39~61岁,就诊主要症状为鼻塞、头痛及面部肿胀疼痛等。临床分期:ⅣA期3例,ⅣB期3例,1例不详。1例行新辅助化疗+手术,1例行术前化放疗+手术,5例行根治性放疗+化疗。结果 7例患者放疗结束时疗效评价均为PR,2例在随访期间获CR。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0~56个月,1例因远处转移死亡,6例随访期间均存活。主要不良反应为口腔黏膜炎、骨髓抑制和转氨酶升高。结论 SNEC临床少见,临床表现不典型,恶性程度高,采取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改善局部晚期患者预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7.
小儿五指完全离断再植全部成活(附1例报告)建瓯市立医院林益清,李平统,夏英慧,秦安,张毅,吴建峰患儿男,11岁。1994年7月30日不慎右手掌部以远被机器辗断,创面呈斜行,不规则,五指完全离断。外伤后3小时急送我院,即将五指置入4℃冰箱中。手术在连续...  相似文献   
98.
目的:了解吞噬负荷下体外培养老年牛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的凋亡情况。
  方法:三代体外培养老年牛RPE中分别加入培养液、含200μg/mL感光细胞外节段( photoreceptor outer segment, POS)的培养液、400μg/mL POS 培养液,分别于24,48h和96 h用流式细胞仪( AnnexinⅤ/PI双染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
  结果:在各个时间点,空白对照组的RPE凋亡比例极低,200μg/mL POS组24 h凋亡比例(包括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为1.73%;随着时间延长,凋亡比例增加明显,到96 h时达到65.92%。而400μg/mL POS组24 h凋亡比例为4.02%,到96 h时则高达91.34%。
  结论:吞噬负荷量的感光细胞外节段可以诱导体外培养老年牛RPE的凋亡,并且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  相似文献   
99.
〔目的〕保护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方法〕对国内外生物危害的分级方法进行了综述;对在微生物实验和动物实验中可能造成的生物危害进行探讨。〔结果〕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根据感染性微生物的相对危害性,将其分为4个等级,我国对生物危害级别的划分基本上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原则相一致。微生物实验中生物危害的根源为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种属、形态、抗原等特性以及接触范围、数量及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动物实验中的生物危害主要包括人畜共患病的传染、动物感染实验中的不慎造成病原体的播散、实验过程中的创伤,以及由于动物饲养设施或管理不善造成外界病原体的侵入而引起的实验感染。〔结论〕保证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不仅在仪器、设备的配置上要确保万无一失,而且要使实验人员明确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全面掌握预防生物危害的知识,自觉遵守有关的规定,以避免生物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0.
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的人工晶体植入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体眼进行二期人工晶体植入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对48例此类患者中15例周边囊膜保留良好者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植入三片式可折叠人工晶体,余33例在后房灌注下缝线固定人工晶体。结果48例均在安全稳定的眼内压条件下完成手术,并显著提高了视力。结论透明角膜隧道切口人工晶体植入和灌注下人工晶体二期缝线固定术是治疗玻切术后无晶体眼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