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9篇
医药卫生   39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颈部双叶筋膜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新  刘良 《右江医学》2009,37(1):66-67
面部皮肤的缺损往往是外伤、电烧伤、热力烧伤、面部疤痕、皮肤的恶性肿瘤等所引起。切除病灶后常遗留较大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常用的修复方法有很多,如皮片移植,岛状或游离皮瓣移植和局部皮瓣移植修复等,均不尽人意。随着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面部的手术治疗需要达到整形美观的效果,这样面部皮肤缺损的修复就要求很高,难度大。我院从2001年至今应用颈部局部筋膜皮瓣改良为颈部双叶筋膜皮瓣对27例面部缺损患者进行修复,面部和颈部的形态良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2.
刘良 《中国卫生产业》2013,(16):123-123,125
目的根据患者面部老化的特点,在实施面部除皱术时选择不同的方法和切口部位,对手术之后的效果进行比较并探讨。方法选取来该院实施面部除皱术的120例面部老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95例面部老化患者采取额部冠状切口、耳前耳后发际边缘切口、下睑边缘切口、眉上切口、颞部切口以及发际之内的点样小切口,一次在帽状腱膜和骨膜间、骨膜下及SMAS上下实施分离。25例面部老化患者采取点样切口在额、颊、颞处实施"微创"性埋没悬吊提紧术。结果手术之后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随访2~3年的患者有112例,随访10年的患者有4例。选择实施创伤性除皱手术的患者面部除皱效果维持的时间较长,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而实施微创"性埋没悬吊提紧术的患者面部除皱效果维持时间较短,一年之后面部除皱效果逐渐消失不见。结论传统的创伤性除皱手术除皱效果持久理想,而"微创"性埋没悬吊提紧术远期效果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93.
环境诱变剂致突变检测与分子突变分析方法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遗传毒理学研究中,传统的致突变检测方法由于受到分析技术的限制,多数无法阐明致突变的分子事件.现在新发展的分子突变分析方法虽能阐明突变的分子事件,但与传统的致突变检测方法相分离,缺乏致突变检测与分子突变分析相统一的研究模型.为此,90年代前后,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体内、体外遗传性致突变检测与分子突变分析相统一的研究模型,开始成为遗传毒理学的研究特色和发展趋势之一[1].  相似文献   
94.
美国《植物药研制指导原则》简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植物药研制指导原则>于2004年6月定稿并正式公布.作者对美国植物药管理的历史、该指导原则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植物药研制的主要技术要求做了介绍,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该指导原则对植物药的Ⅰ、Ⅱ期临床前研究的技术要求比较宽松,但对Ⅲ期临床研究的技术要求高,总体来讲技术要求比较灵活,但对复方制剂的研究仍然受到较大的约束.  相似文献   
95.
本文新设计提出一个诱变剂致突变检测分析模型,即在家蚕(Bombyxmori)蛹体内代谢环境中检测环境诱变剂对家蚕核多角体病毒(BmNPV)的致突变效应和分析与病毒多角体异常有关的三个诱变靶基因的突变分子事件。这一新模型简称“家蚕蛹BmNPV系统致突变检测与分析模型”。选用三种诱变剂丝裂霉素C(MMC)、9-氨基吖啶(9-AA)、甲基磺酸乙酯(EMS)与BmNPV共同接种蚕蛹后,诱变剂对BmNPV的致突变表型效应分别导致蚕蛹发病时间延迟,蚕蛹发病死亡率的下降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病蛹血淋巴中发生较…  相似文献   
96.
雷公藤醋酸乙酯提取物对大鼠肾上腺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雷公滕醋酸乙酯提取物 (TWEE)对大鼠肾上腺的刺激作用。方法:给大鼠连续30d TWEEMpo(25mg·kg-1bid),并设置泼尼松组和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皮质酮含量、观察肾上腺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给药30d后,TWEE组血清皮质酮含量明显升高;肾上腺皮质明显增厚,束状带细胞胞浆充满类脂质空泡;电镜观察束状带细胞胞浆中富含线粒体、光面内质网及大小不等的脂滴,线粒体嵴呈空泡状。结论:TWEE能促进大鼠肾上腺皮质增生及促进皮质束状带细胞分泌皮质酮。  相似文献   
97.
鱼腥草注射液致过敏死亡尸检呈喉头水肿和内脏瘀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患者男,47岁。2005年3月16日,因“咽喉疼痛”到某个体诊所就诊,诊断为“咽喉炎”,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头孢噻肟钠4.0g、鱼腥草注射液20ml、利巴韦林0.5g静脉滴注(上述各药均加入同一输液瓶内输注),约1min后患者出现心慌、口吐白沫等反应,遂停止输液予以处理(肌内注射盐酸肾上腺素1mg、扑尔敏2ml),并送医院继续救治,终因抢救无效于静脉输液1h后死亡。死后第2天对其进行了尸检。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尸斑呈暗红色,位于背部未受压处,重压稍褪色。双眼睑结膜充血,口唇、指甲发绀,趾甲苍白。咽后壁充血明显,双侧扁桃体Ⅲ度肿大,表面不伴脓…  相似文献   
98.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SV)对活化的小鼠T淋巴细胞分泌IL-2和CD25的影响,并探讨其免疫抑制机制。方法:无菌分离小鼠淋巴结细胞,与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共同孵育1小时后,用多克隆刺激剂佛波醇酯和离子霉素刺激T细胞活化,继续培养6小时后收获细胞,进行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IL-2的分泌情况,RT-PCR检测IL-2 mRNA的表达:24小时后检测CD25表达。结果:RSV对IL-2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同时RSV也能抑制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25。结论:RSV对活化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2及IL-2α链CD25的表达可能是RSV对T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之一,并可能与T细胞活化通路的PKC-NF-κB信号传导途径相关。  相似文献   
99.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治疗哮病有着悠久的历史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疗效显著 ,手段多样 ,如中医内科辨证施治及各家独特经验治疗、针灸治疗、中药外贴、穴位埋藏、耳穴贴压、按摩治疗及许多行之有效的单方验方等。总的说来 ,这些手段不外乎中医内科治疗法、外治疗法及饮食治疗。兹对这些手段各予以简要介绍。1 中医内科治疗1.1 发作期治疗 一般将哮病发作期分寒哮和热哮两证型。 ( 1)寒哮 :以呼吸急促 ,喉中哮鸣有声 ,形寒怕冷 ,咳痰稀少色白 ,苔白滑 ,脉弦紧或浮紧为辨证要点。治宜温肺散寒 ,化痰平喘 ,方用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治疗。若喘哮剧甚 ,且体…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初步研究葛根素与牛磺酸配伍对红细胞膜稳定性、膜流动性及形态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溶血实验,比较葛根素与牛磺酸配伍前后红细胞溶血的程度;采用荧光染料技术,比较葛根素与牛磺酸配伍前后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变化;体内试验以血细胞涂片观察葛根素与牛磺酸配伍前后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 葛根素能直接导致红细胞溶血,牛磺酸可抑制葛根素所致的溶血现象。葛根素能显著提高红细胞膜流动性,牛磺酸对葛根素此作用无明显影响。静脉注射葛根素可引起部分红细胞呈棘形,牛磺酸能抑制葛根素对红细胞形态的改变。结论 牛磺酸体外能对抗葛根素的溶血现象,体内可抑制葛根素诱导的红细胞形态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