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87例甲状舌管囊肿及瘘管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状舌管囊肿和瘘管是颈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疾病.该病常规采用手术切除,手术方法简单,但常因手术操作不当,易于复发.有文献报道[3],术后复发率4%~6%,甚至高达50%.本文就我院1988年1月至1999年5月收治的87例患者回顾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2.
哈尔滨市某医院收治1例患梅毒、艾滋病的病人,半月后死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3.
患者男,76岁。头面部红斑2月余。皮肤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可见形状不规则裂隙状血管腔,部分血管内皮细胞有异型性。免疫组化:CD31(+)、CD34(+)、von Willebrand因子(+)、CollagenIV血管壁(+),Ki-67阳性率8%。临床及组织病理确诊为血管肉瘤。  相似文献   
154.
目的:研究湿疹、痤疮和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研究湿疹、痤疮和NGU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湿疹的DLQI值明显高于痤疮和NGU(P=0.001)。女性湿疹的DLQI值明显高于男性,未婚者的DLQI值高于已婚者,暴露部位受累者的DLQI值高于未受累者;男性痤疮患者的DLQI高于女性(P〈0.05);男性NGU患者的DLQI值明显高于女性(P=0.003)。DLQI和EASI以及痤疮严重程度显著正相关(r=0.813,r=0.884;P〈0.001)。结论: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较痤疮和NGU大,NGU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与痤疮相当。  相似文献   
155.
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1例皮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以引起临床和病理医师对此病的关注。方法通过临床病理分析结合免疫组化染色、EB病毒原位杂交及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的PCR检测分析确诊。结果左膝内后方皮损初次活检诊断为结节性脂膜炎,1个月内再次活检示真皮和皮下脂肪内肿瘤大片坏死,瘤细胞异型性明显,血管中心性浸润和血管坏死。瘤细胞表达CD2,CD8,CD45RO,CD56,TIA-1,GranzymeB和LMP-1,EB病毒(+);未检测到TCR-γ的克隆性基因重排。诊断为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结论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恶性度高、易误诊、预后差;诊断有赖于常规组织病理结合分子病理技术。  相似文献   
156.
目的 探讨同伴支持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及血糖控制的远期影响。方法 于2013年以北京市东城区南片(原崇文区)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现场,选取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取1个对照组、1个干预组,每组人数为15人左右,最终纳入对照组80人,干预组74人。2013年在干预前、干预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在2016年进行3年期随访,对3个时间点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完成随访的患者,干预组76人,对照组68人。两组患者药物治疗、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处理高低血糖、总效能得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饮食控制、规律运动、足部护理、处理高低血糖、总效能得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在饮食控制、药物治疗、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处理高低血糖、总效能得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饮食控制、药物治疗、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处理高低血糖、总效能得分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干预36个月后,干预组药物治疗、足部护理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36个月后,干预组饮食运动控制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伴支持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短期效果优于远期效果,在提升药物治疗和足部护理的自我效能及饮食运动行为干预方面存在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7.
多重自身免疫综合征(multiple autoimmune syndrome, MAS)是指同一患者至少同时出现3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报道1例。患者,男, 67岁。患有IgA天疱疮、白癜风、斑秃、重症肌无力、胸腺瘤(已切除)、糖尿病,符合MAS诊断。给予长期口服泼尼松,IgA天疱疮病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58.
 报告1例蓝色色汗症。患儿男,8岁。双上肢皮肤呈蓝色1月。皮肤科检查:双上肢皮肤呈蓝色,其他部位皮肤色泽正常,无特殊皮损。泪液、唾液等分泌物未见异常颜色。临床诊断:蓝色色汗症。  相似文献   
159.
甲银屑病的局部药物和物理治疗是目前治疗轻、中度甲银屑病研究的方向。本文报道595nm脉冲染料激光(Pulsed dye laser, PDL)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乳膏治疗甲银屑病1例,并对PDL治疗甲银屑病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160.
大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居全球癌症发病谱第3位和死因谱第2位。近年来大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癌症负担沉重,因此防治大肠癌发生发展及复发转移对降低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的功效,对炎性肠病、消化道肿瘤、盆腔炎症、妇科肿瘤等多种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临床常应用败酱草治疗大肠癌,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现代研究发现败酱草含有三萜类、皂苷、环烯醚萜类、黄酮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是败酱草主要抗肿瘤成分,网络药理及谱效关系分析认为,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异牡荆素、异红草苷在败酱草抑制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体内外研究显示,败酱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可以从防止大肠癌癌前病变、抑制癌细胞生长增殖、阻滞癌细胞周期、促进癌细胞凋亡、逆转大肠癌耐药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口服利用度低,肠道是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内的主要代谢部位,其代谢途径与肠道微生物关系密切。该文对败酱草中主要黄酮类化学成分抗肿瘤机制及其对肠道微生物群影响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败酱草抗大肠癌作用机制、转化临床应用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