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80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探析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辨治心阳虚证的八种治法,包括温振心阳法、通阳宣痹法、温阳降逆法、阴阳双补法、温阳散寒法、温阳利水法、温阳解表法、回阳救逆法。桂枝和附子是仲景治疗心阳虚证最常用的两味药,而其常用药对为桂枝配甘草、桂枝或附子配茯苓、桂枝配龙骨和牡蛎、附子配干姜、附子配麻黄、瓜蒌配薤白。其治法特色为善用桂枝、附子,通补结合;五脏同调,尤重脾肾。  相似文献   
62.
分析《伤寒杂病论》辨治肺系病证的特点。认为仲景多以六经统赅肺系病证,分表里、虚实、轻重、气血、上下而治,遣方用药多相反相成、脏腑同治,为后世中医辨证论治思维之滥觞。  相似文献   
63.
历来有"医易同源"的说法。易学河图洛书中的象数、五行生克以及其中的易理无不蕴含着重视"中土"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中医临床治疗重视脾胃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张仲景将这种哲学思想应用于临床辨证论治中,其顾护"胃气"思想贯穿于《伤寒杂病论》的始终,历代医家均将保护"胃气"作为治疗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4.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是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构建学习团队,充分挖掘每名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上都与学习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结合《伤寒论》的学科特点,首次在《伤寒论》本科生教学中开展了TBL教学,认为TBL在本科生教学中存在一定的优势:教案适度引导,学习有的放矢;自学与交流互补,学习事半功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占用课时少,掌控灵活。  相似文献   
65.
六经辨证和脏腑经络辨证是《伤寒论》、《金匮要略》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六经辨证反映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共性;《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个性;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和方法贯穿两书。两者相互相成,构成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66.
《伤寒论》对于血分病证的论述内容详尽,理法方药俱全。张仲景从血分病证与六经传变的关系上,揭示了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血分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和特点。出血是血分病证的主症,针对邪热亢盛与虚寒不固的不同病机,张仲景确立了大力祛邪、温补里虚或正邪兼顾的治疗原则,对血分病证的辨证论治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7.
《伤寒论》“胃气”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伤寒论》中胃气的涵义,分析胃气和的生理状态、胃气不和的病理状态,并提出保护胃气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68.
何新慧 《河南中医》2012,32(8):949-951
《伤寒论》中所述蓄血证或发于太阳病阶段,或发于阳明病阶段,均因外邪化热入里,与血互结而成.临证时可将蓄血证分为太阳蓄血轻证、太阳蓄血重证和阳明蓄血证.太阳蓄血轻证者,治疗当先解表,表邪外散后再用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通下瘀热;太阳蓄血重证者,当先治里,用抵当汤破血逐瘀,通下瘀热;阳明蓄血证的治疗应以祛邪为主,方用抵当汤破血逐瘀.  相似文献   
69.
70.
浅析《伤寒论》中之"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浩瀚的中医文献中可看到中医学对"和"的含义和运用是多方面的,在<黄帝内经>中就可见其端倪,在<伤寒论>中得到了较为全面和具体的体现,历代医家亦有众多论述,然对"和"字的全面理解,尤其是对<伤寒论>中"和"字的含义,不尽清楚、统一.本文试作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