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政治法律   29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开启,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改革开放的实践,形成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容,它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历史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多个重大战略思想的构成特征,表明了这个理论体系具有党的理论创新实践中整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性成果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它的主题一致性、思想连贯性、内容交融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关联最紧密的体现就是"特色"两个字。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52.
党的十九大揭示“四个伟大”历史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召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以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使命担当和责任践履,促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再出发,从而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极不平凡的进程中,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构成党中央提出“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实践基础。“四个伟大”历史使命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接续,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现实要求。“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形成体现了党中央的经验成果转化能力,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创新实践奠定了形成“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实践基础。以新布局、新部署、新理念、新聚焦、新思维为特征的治国理政创新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53.
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关系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政治发展道路的生成逻辑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体现着历史发展和人民选择的意志。在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使命中,把好政治发展道路关,是执政党责无旁贷的责任。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要求,决定着政治发展道路形成的样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强大生命力在历史和现实中得到显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会落空。  相似文献   
54.
意外情况把嘉兴带进建党场域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推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深入工厂,走近工人群众,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各种形式的革命活动.这些历史条件为创建无产阶级先进政党提供了条件,马克思主义新思想与工人阶...  相似文献   
55.
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期廉政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儒家经典《论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廉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为政以德、克己复礼、仁义为先、乐天知命等方面。不过我们也要对此辩证分析:“仁者爱人”不能等同于“以民为本”,“礼治”不能等同于“法治”,“圣人之治”的理想只是乌托邦,“天命”信仰仍旧包含迷信成分。在客观分析《论语》中廉政思想的时代局限性之后,在扬弃礼制、仁义、君子人格、天命信仰等思想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论语》廉政思想的当代启示表现为:法治是廉政建设的根基,人民至上是官德的核心,集体主义应成为所有人的基本处世原则,共产主义是值得所有人拥有的共同信仰。  相似文献   
56.
论五四精英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五四精英反思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历程,觉悟到先进文化对于改造中国的至关重要性,产生了“文化救国”意识。他们掀动文化变革的浪潮,提倡白话文、开展东西方文化讨论、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检讨西方文化等等,以期为中国社会的前进寻找先进文化的指导。立足于时代的进化、世界文化的整体性、近代科学的理性主义、大众的普遍性和创新意识,成为五四精英把握先进文化的历史特征。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世界观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文化指导中国社会进步的成果体现,表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必然的使命。  相似文献   
57.
党的八大之后学术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结论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结论提出后,理论界反映比较热烈,一些学术会议对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在八大结束后的两个月中,全国就有20多种报刊发表文章,许多刊物开辟了关于主要矛盾讨论的专栏。讨论的焦点集中于对八大决议关于主要矛盾论断的第三句话,即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对此,学术界分歧比较大的问题是:这句话所说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可以理解为“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不是说我国的生产关系已经跑到生产力前面去了?  相似文献   
58.
90年代以来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和依法治国方针 ,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同严重的腐败现象进行了不懈斗争。研究和总结近十年来党领导我国反腐败斗争的理论与实践 ,对我们坚持正确的反腐败方针策略 ,坚定反腐败防腐的信心和决心 ,完善反腐败的策略和机制 ,实现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工作目标 ,具有重要意义。一、理论创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和反对党内外发生的腐败现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领导反腐败斗争中都创造性提出了丰富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思想观点 ,为后来的反腐…  相似文献   
59.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实践的辉煌业绩显示了创造奇迹的巨大能量,党史学习教育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这个时代追问有着历史源头,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说到底是一个探寻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本质的底蕴问题.百年奋斗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十个方面的出色表现形成了"能了什么"的事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形成时间和意义空间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各种革命精神不管反映什么样的具体历史条件和实践场景,都具有超越时间、地点和情况的永恒价值.革命精神基本因子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具有决定意义.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革命精神提供了党员、干部言行举止的规范,形成了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彰显了强大的凝聚力,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对于新时代续写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答卷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0.
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讨论过“俭”与“奢”的问题。大体有两种看法:一是主张“黜奢崇俭”,一是主张“反俭尚奢”。《尚书·大禹谟》曰:“克勤于民,克俭于家”。《左传》中也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说法。孔子欣赏“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信条,主张“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孟子说:“贤王必恭俭”,(《孟子滕文公》)老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