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31篇
工业技术   79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Polycrystalline SmBa2Cu3?x (Fe, Zn) x O7?δ (x=0.0–0.4) samples are prepared by the traditional solid-state reaction technique. To make clear how the different substitution sites and magnetism of doped ions influence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SBCO superconductivity, we investigated systemically polycrystalline samples SmBa2Cu3?x (Fe, Zn) x O7?δ by means of X-ray diffraction, the test of superconductivity and Positron Annihilation Spectroscopy (P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e doping induces the localization of carriers (electron and hole) in the Cu–O chains and weakens the function of carrier reservoir, while Zn doping makes the electronic localization in the CuO2 planes and increases the electronic density in SmBa2Cu3O7?δ systems. Compared with the Fe doping, Zn doping suppresses the superconductivity stronger. Combining the results of the electronic density n e and th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 c with Fe and Zn doping, we can arrive a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localized carriers in Cu–O chains and CuO2 planes have enormous influence on superconductivity by affecting the paring and the charge transfer between the reservoir layers and the CuO2 planes. In addition, the pres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 c depression has no direct correlation with the magnetism of Fe and Zn ions.  相似文献   
63.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水泥基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水泥基材料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认为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水泥水化进程和水在硬化浆体中的扩散特征,也包括对硬化水泥浆体孔结构和比表面积的测试。分析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展望了该技术在新拌水泥浆体结构性能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4.
为确定苏里格气田水平井分段压裂后各压裂段的产气能力,通过分析水平井产气剖面及其储集层非均质性、水平井渗流特征、多段压裂改造工艺、生产压差等因素影响,认为储集层物性和有效砂体发育程度是影响产气能力的主控因素,其作用大于理想模型中水平井跟部和趾端的渗流优势项作用;生产压差的增大,加剧了强非均质储集层各压裂段产气量的差异;分段压裂改造后,段内裂缝的不均匀分布,导致同一压裂段不同射孔簇的产气能力不同。因此,提出多段压裂水平井的射孔段优选、水平段差异化改造和段内暂堵裂缝均匀扩展的技术对策,以提高致密气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5.
由于运载重量和成本的限制,空间核动力系统的质量是一个关键参数。辐射屏蔽系统是空间核动力系统自重的主要贡献之一。因此,有必要研究空间核动力系统质量最小化的屏蔽优化问题。为了实现空间堆辐射屏蔽快速设计与智能优化,基于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遗传算法(Non 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II,NSGA-Ⅱ)与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的智能优化方法,对Topaz-II空间堆辐射屏蔽进行优化,将屏蔽层的总质量与剂量率作为优化目标,得到辐射屏蔽方案Pareto最优解集。同时,为了实现屏蔽方案自动化选择,将NSGA-II得到的Pareto解集作为BP神经网络算法的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分析学习,建立屏蔽方案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可根据工程实际需求,设置基础理论模型,获得满足工程需求的空间堆屏蔽方案。最后利用Topaz-II空间堆模型对本文方法开展了数值验证研究,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可为空间堆辐射屏蔽优化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6.
以文献报道的乙酸甲酯催化精馏宏观动力学方程为基础,应用Aspen Plus软件模拟分析了有塔顶出料和全回流无塔顶出料2种不同工况下乙酸甲酯的催化精馏水解过程,探讨了影响乙酸甲酯水解率的因素。结果表明,使用Aspen Plus可以较好地模拟乙酸甲酯的催化精馏水解过程;水酯比、回流比、进料位置对水解率都有影响;在塔顶有产品采出的情况下应合理控制采出率,使分离和反应均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67.
介绍了用热壁反应炉在50mm SiC半绝缘衬底上制备的SiC MESFET外延材料.其沟道层厚度约为0.35μm,掺杂浓度约为1.7×1017cm-3.沟道和衬底之间的缓冲层为非有意掺杂的弱n型.欧姆接触用的帽层掺杂浓度约1019cm-3.器件制备采用了ICP刻蚀等技术.微波测试结果表明,1mm栅宽功率器件封装后在2GHz下输出功率达到了2W.  相似文献   
68.
为量化燃耗信任制中燃耗计算传递给临界计算的不确定度,本文基于参数统计法对燃耗计算的核素偏差及偏差不确定度展开分析,并以蒙特卡罗(MC)抽样方法计算的kinf不确定度为基准,比较不同抽样方法对临界计算不确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核素偏差与偏差不确定度是随样品燃耗变化的分段函数。对于临界计算,拉丁超立方抽样(LHS)方法与MC抽样方法的kinf不确定度计算结果吻合较好,且LHS方法可考虑参数间的相关性,计算结果更真实,可进一步提升电厂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69.
结构疲劳寿命稳健性优化设计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由于材料特性、构件的几何特性、载荷历程和环境条件等随机因素的影响,造成结构的疲劳寿命往往偏离结构的设计寿命.为了减少疲劳寿命的分散性,建立一种结构疲劳寿命稳健性优化模型.该模型将结构优化设计理论和随机有限元法相结合,在考虑设计变量和其他随机变量的变异性对结构疲劳寿命影响情况下,将结构疲劳寿命稳健性优化问题构造成包含结构疲劳寿命均值和标准差的双目标优化问题,并通过权因子来平衡结构疲劳寿命的均值和标准差关系,在约束函数中将结构疲劳寿命控制在最低寿命和最高寿命之间.经疲劳稳健性优化设计后的结构疲劳寿命在其均值处波动较小,而且分布曲线远离疲劳寿命底限.最后通过承受脉冲载荷的平面10杆桁架结构疲劳寿命稳健性优化算例显示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0.
表面功能结构制造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表面功能结构制造不同于传统的机械加工,是在工件表面加工制造出各种不同形貌、不同尺度、不同维数并具有不同功能的结构.表面功能结构涉及学科多,应用范围广,已成为传统高能耗产业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是高技术产业如微/光电子、国防、汽车、先进农业机械等进一步提高设备和产品性能的关键;也是促进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的发展,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表面功能结构的研究已从局部工艺性的加工技术研究逐步发展到多学科交叉的整体性设计、制造科学问题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表面功能结构种类繁多,根据尺度、维数和功能对表面功能结构进行分类;综述各类表面功能结构的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应用;分析各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表面功能结构制造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