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660篇
  免费   14302篇
  国内免费   9909篇
工业技术   140871篇
  2024年   608篇
  2023年   1890篇
  2022年   4626篇
  2021年   5879篇
  2020年   4257篇
  2019年   3076篇
  2018年   3282篇
  2017年   3629篇
  2016年   3242篇
  2015年   5156篇
  2014年   6435篇
  2013年   7888篇
  2012年   9671篇
  2011年   9595篇
  2010年   9349篇
  2009年   8990篇
  2008年   9338篇
  2007年   9353篇
  2006年   8145篇
  2005年   6725篇
  2004年   4784篇
  2003年   3245篇
  2002年   3218篇
  2001年   2875篇
  2000年   2142篇
  1999年   1004篇
  1998年   402篇
  1997年   357篇
  1996年   278篇
  1995年   228篇
  1994年   173篇
  1993年   177篇
  1992年   177篇
  1991年   102篇
  1990年   113篇
  1989年   100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69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18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23篇
  1951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在80 MHz~1 GHz频段,单个功率管输出功率能达到100 W以上,为研制输出功率400 W的功率放大器,文中设计了四路功率合成器。该合成器需要实现功率容量大、工作频带宽、体积小的设计目标。在功率容量方面,文中采用悬置带状线结构,其功率容量远远大于微带线结构;在工作频带方面,采用切比雪夫九节阻抗变换器,将工作带宽拓宽为80 MHz~1 GHz;在体积方面,文中合成器的功率合成部分采用Y型节级联实现四路功率合成,阻抗变换部分采用切比雪夫阻抗变换器进行阻抗变换,该结构相较于磁环巴伦功率合成器,不但具有损耗小、平坦度高的优点,而且通过将阻抗变换器设计成曲折的形状,进一步缩小了合成器体积。仿真与实测结果显示该合成器在80 MHz~1 GHz范围内还具有较高的平坦度,合成效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朱凤山 《福建电脑》2022,38(1):40-43
为简化不同软件开发技术处理界面中组件关系的算法,增强使用数学模型解决软件开发中算法设计的能力,全面分析和总结直角坐标系在界面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必要。通过对不同开发技术处理界面设计的分析,界面中组件位置关系实质上都可以转化为坐标关系的计算。本文列举了直角坐标系在Python编程、Android编程、Java编程和Unity编程中的应用,以期给相应的算法设计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了建立适用于书画打印宣纸印刷质量的预测模型,本研究测量了14种书画打印宣纸的粗糙度、白度、不透明度、定量、光泽度和针对宣纸特别设定的帘纹深浅以及帘纹疏密度等表面物理参量,并在相同条件下,使用喷墨打印设备输出并测量印品色度值,利用总变差模型构建去除帘纹色差的测定方法,得到与人眼视觉特征相符的色差。运用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结合书画打印宣纸表面物理参量与宣纸去帘纹后的色差值,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在仅测量书画打印宣纸表面物理参量的情况下,便能较为准确地预测书画打印宣纸印刷质量,为书画打印宣纸印刷前的选纸工作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炎性疾病患者的乳酸林格氏液(Ringer's lactate,RL)液体动力学特征以及炎性生物标记物是否可以作为协变量影响RL分布和排泄。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40例美国麻醉医师分级(ASA)I-II级,腹腔镜下择期胆囊切除术(胆囊炎组,n=20)或者腹腔镜下急诊阑尾切除术(阑尾炎组,n=20)。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前开始输注RL,按15 mL/kg,35 min内输毕。采用酶联免疫(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测定血浆炎症(TNF-α,IL-10和CRP)或者内皮损伤生物标记物(syndecan-1,SDC-1);利用血红蛋白(Hb)稀释-时间曲线和尿量,使用Phoenix软件,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计算RL液体动力学参数和协变量的影响。结果:与胆囊炎组相比,阑尾炎组RL从组织间隙到血浆的转运速率常数(k21)显著降低(14×10-3min-1 versus 35×10-3min-1;P=0.012)。阑尾炎组C反应蛋白(CRP)升高[中位数38.1(1.8-143.6) μg/mL versus 1.3(0.1-159.0) μg/mL;P<0.001];与清醒状态相比,麻醉期间(输液开始后30~45 min),液体从中央室中到外周室的转运速率常数(k12)显著增加(57×10-3min-1 versus 32×10-3min-1;P<0.01)。清除速率常数(k10)降低90%(0.6×10-3min-1 versus 5.3×10-3min-1;P<0.001)。无论在清醒状态还是麻醉状态下低血压均能降低液体清除;炎症或者内膜损伤的生物标记物不能作为显著影响RL液体动力学参数的协变量。结论:阑尾炎或者胆囊炎患者术前输入液体后“炎症反应的生物标记物”不是RL的液体动力学的协变量,但是两组患者中,全身麻醉期间输入液体的清除率下降。  相似文献   
17.
Lin  Haicheng  Huang  Wantong  Zhao  Kun  Qiao  Shuang  Liu  Zheng  Wu  Jian  Chen  Xi  Ji  Shuai-Hua 《Nano Research》2020,13(1):133-137
Nano Research - The isostructural and isoelectronic transition-metal-dichalcogenides 1T-TaS2 and 1T-TaSe2 are layered materials with intricate electronic structures. Combining the molecular beam...  相似文献   
18.
19.
20.
Yang  Xi  Gao  Ling  Guo  Qing  Li  Yongjiang  Ma  Yue  Yang  Ju  Gong  Changyang  Yi  Cheng 《Nano Research》2020,13(10):2579-2594

Over the past decade, numerous studies have attempted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radiotherapy (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 and internal radioisotope therapy) for cancer treatment. However, the low radiation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nd radiation resistance of tumors remain major critical challenges for radiotherapy in the clinic.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nomedicine, nanomaterials in combination with radiotherapy offer the possibilit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adiotherapy in tumors. Nanomaterials act not only as radiosensitizers to enhance radiation energy, but also as nanocarriers to deliver therapeutic units in combating radiation resistance.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opportunities for a synergistic cancer therapy by combining radiotherapy based on nanomaterials designed for chemotherapy, photodynamic therapy, photothermal therapy, gas therapy, genetic 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We highlight how nanomaterials can be utilized to amplify antitumor radiation responses and describe cooperative enhancement interactions among these synergistic therapies. Moreover, the potential challenge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radio-based nanomedicine to maximize their synergistic efficiency for cancer treatment are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