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31篇
  2024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针对文留油田地层高压、低渗的特性导致洗井前的长时间关井、放溢流卸压严重影响注水时率等问题,提出了高压注水井不卸压洗井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在高压水井关井不卸压、不放溢流保持井筒高压状态的前提下,将水放入洗井罐中,用增压装置达到目的高压后进入井筒油套环形空间进行洗井。该技术避免了注水井反复关停井,减少了井筒吐砂事故,降低了分注卡漏失效率。文留油田的4口注水井应用表明,洗井后平均注水压力下降了1.95MPa,日注水量上升了24.75m3,工艺成功率100%。  相似文献   
22.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实训教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网络工程专业实训教学的培养目标以及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结合济南大学网络工程专业实训教学现状,提出分方向分阶段分层次的实训教学体系,并针对实验室建设、师资培养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实践结果表明,该实训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3.
从课程性质、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综合分析分布式系统课程所面临问题的原因,提出分布式系统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阐明分布式系统对网络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与意义。  相似文献   
24.
针对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实践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导师制的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济南大学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重点阐述多元化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内容和考核方法,最后说明实施效果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5.
稠油开采的关键是降粘、降摩阻、改善流变性。针对中原油田文16块S3中7油藏深层稠油高粘、高盐、高凝的特点,从套管掺稀降粘、双通空心杆循环加热、地面伴生气加热等方面进行了集成技术的应用和完善,有效地解决了深层稠油开采难的问题,取得好的开采效益。  相似文献   
26.
封隔器压缩胶筒“防突”新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提高封隔器压缩胶筒的耐压能力 ,更有效地满足生产实际需要 ,设计了独立式膨胀环新型“防突”结构。该结构由膨胀环与楔形圈组成 ,膨胀环用弹簧钢制作 ,并开有一道 2 5°的切口 ,楔形圈用 4 5号钢制成 ,为一锥形环状整体。该结构用于分注封隔器上 ,保护胶筒更可靠 ,“防突”效果更好。现场 12口井的应用表明 ,该结构较好地满足了生产需要 ,最高注水压力达 38MPa。从 5口井的统计看 ,平均换封周期由原来的 14 1d延长到 2 76d。  相似文献   
27.
针对文留油田开发后期多层开采,层间矛盾突出,低压层受高压层抑制,存在高压向低压倒灌现象,低压层的生产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启动的问题,开展了分层开采增效工艺的研究与应用。该工艺采用分采泵及其配套技术,使油井各层实施分采,释放低压层,使油井达到增产的目的。作为多层系油田开发后期应用的一项技术,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8.
针对地方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分析网络工程技术课程群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大学网络工程技术课程群的建设过程,阐述课程群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提出将知识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教学队伍建设相结合的课程群建设方法。  相似文献   
29.
计算机网络课程日益成为国内外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的必修课程。本文结合国内外高校访学的经历,对比分析网络课程的教学情况,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考核方式等。提出适合我国高校发展的网络课程设置,希望通过这些探讨,提高我们的网络课程教学水平,促进网络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30.
IPv4/IPv6过渡方案的研究与应用网络部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荆山  孙润元  陈贞翔  杨波 《通信学报》2006,27(Z1):35-39
为深入研究IPv6网络技术并全面部署应用网络,在探讨组建IPv6网络的基本原则和研究IPv6过渡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网络过渡策略.结合济南大学IPv6应用网的建设过程,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重点研究了地址分配方案和实现关键技术,并最终实现了全网部署.开展了IPv6网络环境下的一系列测试和应用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