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后勤保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是每一位后勤管理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进行后勤保障的社会化改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我们对后勤保障工作作了如下几项改革:  相似文献   
62.
吸能防冲锚杆索-围岩耦合振动特征与防冲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冲击危险巷道防冲支护的有效性,研发了由内置六角管衬里的吸能套筒、端部设有摩擦圆柱的螺纹钢锚杆、钢绞线锚索与锚杆尾部吸能装置组成的吸能锚杆索。将吸能锚杆索中吸能套筒的作用简化为设置在锚杆底部并联的弹簧与阻尼器,建立了吸能锚杆索-围岩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三维轴对称力学模型。对黏性阻尼围岩中吸能锚杆索与围岩耦合振动时锚杆顶部动力响应进行了解析研究,获得了锚杆顶部的位移阻抗函数的解析表达。结果表明:在相同频率的冲击载荷作用下,锚杆顶部位移振荡幅值随着围岩黏性阻尼、围岩强度、锚固长度以及锚杆底部阻尼的增加而衰减。采用吸能锚杆索支护时,吸能套筒能够吸收一部分作用在锚杆锚固岩体上的冲击能;后注浆全长锚固增强了支护系统抵抗纵向变形的能力;尾部吸能装置能够削减冲击波的发射拉伸作用;支护系统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初步阐述了吸能锚杆索支护系统的"缓冲-抗震-消波"吸能防冲机理。  相似文献   
63.
从坩埚及其支架、马弗炉及恒温区的确定、煤样称取及坩埚摆设和正确理解计算公式等方面,阐述在煤的挥发分测定过程中如何提高准确度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64.
针对低阶协调有限元对Q1-P0,P1-P0,对二维定常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提出了建立在局部压力投影上的一类简单的两层稳定化有限元方法.在网格尺度为H的粗网格上,求解一小型的非线性Navier-Stokes问题,在网格尺度为h的细网格上,求解一大型的Stokes问题,如选取h=O(H2),则简单的两层稳定化有限元方法和通常在细网格上求解大型Navier-Stokes方程稳定化有限元方法有着相同的收敛精度,但是简单的两层稳定化方法更简单.  相似文献   
65.
信息融合技术是当前及未来计算机领域的一项研究重点和热点,论文介绍了信息融合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总结了信息融合的功能模型,重点介绍了各种信息融合中检测、分类和识别算法,最后对信息融合存在的问题予以了概括,对以后工作的方向给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6.
创新型创业活动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依靠技术驱动创新和创意驱动创新,生存型企业摒弃原有的商业形态,实现突破性创新,实现向创新型创业"质变式"的演变。结合广东高校典型案例分析创新型创业的孵化路径,由此凝炼了对高校孵化大学生创新型创业企业的启示:有效开展生存型创业实践,帮助大学生奠定创业发展的根基;遵循创业学习和心智成长路线,建立大学生创业动态跟踪系统;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动大学生创新型创业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67.
王爱文 《自动化应用》2024,(4):64-65+68
为减小自动化加药量偏差,设计了基于PLC技术的污水处理厂站控制云平台。根据计算机终端、PLC控制器、PC终端等设备构建硬件系统结构。选取无线传输设备,采用搭建通信网络方式,采集与传输云平台污水处理数据。采用TIA Portal V16软件,完成加药程序编程,基于PLC技术实现加药自动控制。结果表明,该平台在污水处理控制过程中,可减小加药量偏差,增强厂站污水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68.
为明确煤层应力集中、顶板断裂和断层滑移等诱冲条件下岩煤组合结构体破坏失稳机制,自主研制了岩煤结构静动组合加载多参量试验系统,实现了多尺度岩煤组合结构两向静-动组合荷载的独立施加,动载施加间隔可达0~2 000 ms,实现了深部矿山多种动力扰动条件的模拟.同时该系统可搭载数字散斑监测系统、声发射-电荷信号监测系统,实现了岩煤结构失稳过程表面应变场、位移场和破坏失稳前兆信息监测,最后应用该系统开展了静载、侧向动载和两向动载条件下含弱面岩煤结构体滑移失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静载条件下岩煤组合结构破坏表现出明显的分区破坏形式,破坏失稳时间为0.28 s,侧向动载条件下岩煤组合结构表现为整体倾出的失稳模式,破坏失稳时间缩短至0.001 s,两向动载冲击后岩煤组合结构先保持了5 s的稳定阶段,随后煤层整体倾出.荷载条件是影响岩煤结构体力学行为的重要力源因素,试验结果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