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6篇
工业技术   4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31.
提出一种无线传感嚣网络IPv6地址自动配置方案,该方案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划分为多个簇,针对簇首节点和簇内节点分别给出了相应的IPv6地址格式,并采用哈希函数除留余数法为簇首节点和簇内节点分配IPv6地址,采用线性探测法解决IPv6地址冲突问题.从重复地址检测开销、地址配置总开销及地址配置总延迟时间三个方面对该方案与现有方案的性能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验证了此方案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32.
提出了一种基于IPv6的移动自组网移动切换方案IMHM.在没有基础设施的MANET中,IMHM实现了移动节点家乡地址的永久性,即用户采用移动节点的家乡地址与移动节点保持通信,无须参与移动切换过程,移动节点的移动过程及转交地址变更过程对用户透明.对AODV和IMHM的移动切换代价和移动切换延迟等性能参数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IMHM的移动切换代价更小、移动切换延迟更短.  相似文献   
33.
提出了一种下一代互联网中移动自组网的移动管理方案。此方案提出了与IPv6网络体系结构充分融合的基于簇的MANET层次体系结构,并提出了簇的建立算法,实现了簇首节点数量最小化。基于所提的MA-NET层次体系结构,提出了MANET节点的IPv6地址分层结构以及相应的IPv6地址配置算法。基于所提的MA-NET层次体系结构以及IPv6地址分层结构,提出了移动自组网移动管理方案。分析结果验证了本方案有效减少了移动转交次数,降低了控制信息代价以及数据包丢失率。  相似文献   
34.
提出了基于簇树的6LoWPAN无线传感器网络构建方案,此方案提出以簇内节点数量为度量参数的簇生成算法,在簇生成算法中,总是簇内节点总数最多的簇首节点首先发起簇的生成过程,因此实现了簇首节点数量最小化。此外,本方案还提出了簇首节点及簇关联节点移动或失效时的簇及簇树的修复算法,即基于簇内节点的权值选举新的簇首节点或簇关联节点,以维护簇或簇树的拓扑结构,确保IPv6地址配置和路由的连续性及正确性。对本方案进行了性能分析,分析结果验证了其构建的网络结构稳定性更强,路由功耗更低。  相似文献   
35.
提出了一种6LoWPAN网络服务模型,有效地避免了由于传感器节点处于休眠状态所引起的服务失败等问题。通过本模型,互联网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网络服务组合,避免了冗余数据的传输和处理,降低了网络服务消耗的能量,缩短了网络服务延迟时间。从理论及仿真角度对本模型与现有模型的性能参数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数据证明此模型的性能要优于现有模型。  相似文献   
36.
在P2P网络中实现Anycast通信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Anycast通信模型的扩展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在P2P网络中的Anycast通信模型。以Pastry网络为实例,详细讨论与分析了在P2P网络中实现Anycast通信模型的可行性,并且详细阐述了Anycast通信模型在Pastry网络中的具体实现过程。在仿真环境中,实现了此模型与RFC1546定义的Anycast通信模型,并且比较了两个模型的性能,实验结果证明了此模型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相似文献   
37.
IPv6具有两个新特性,一个是Anycast服务,另一个是移动IP服务.本文在移动IP技术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Anycast通信模型,此通信模型不仅解决了Anycast扩展局限性问题,同时也实现了Anycast组成员的动态加入与注销,以及Anycast成员信息的分布式维护与处理,从而实现了均衡负载功能.本文深入分析和讨论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并通过在IPv6模拟环境下的实验结果论证此方案的有效性以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38.
IPv6以两种方式提供Anycast服务:一种是将Anycast组成员限制在共享一个地址前缀的特殊拓扑区内;另一个是将Anycast地址表示的共享某个特性的结点组分散在互联网的各个地方,这种方式使得路由表会随全球Anycast组数呈比例增长。无论是哪种方式,它们都存在诸如Anycast可扩展局限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建立在Anycast树之上的通信模型,此模型实现了Anycast组成员的动态加入与离开,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了Anycast现存的扩展性问题,同时此模型实现了Anycast树自身信息与请求的分布式维护与处理,从而实现了均衡负载功能。本文同时深入分析和讨论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及其有效性,并论证它可以支持大规模的Anycast组的建设。  相似文献   
39.
扩展了原有IPv6中Anycast概念,提出了一个IPv6中k-Anycast通信模型概念,此模型允许k个服务器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一项服务,它很好地实现了k-Anycast组节点动态加入和离开.此外,在本模型中k-Anycast服务请求消息会被距离最近的k-Anycast树节点处理,这样使得k-Anycast服务请求均衡地分布在k-Anycast树节点之间从而得到高效的处理.在IPv6模拟环境下,将k-Anycast模型应用到CDN技术中,实验数据证明,k-Anycast模型的应用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服务质量而且也有效地节省了网络带宽,充分证明了k-Anycast通信模型的有效性、可行性以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40.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Anycast加权通信模型,此模型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应用层和IP层实现Anycast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如扩展性以及客户与服务器通信失败等等,本文对谊Anycast的加权通信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并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及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