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2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本介绍了MMS与SMS、EMS在传输内容、传输机制上的区别。结合作的工作实践.深入讨论了MMS协议的消息格式,压缩编码技术。最后指出当前各主要手机生产厂家在实现MMS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MMS实现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2.
以准噶尔盆地陆梁油田呼图壁河组油藏为例,对具有低幅度、多层系、边底水和“一砂一藏”特点的油藏开采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生产动态,综合应用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主要针对影响油藏开发效果的地层压力、井底压力、产液量、注入压力和不同开发方式等决策性因素进行了研究和优选,制定了油藏合理可行的开采技术界限,为油藏长期稳产和高效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3.
现役主战轰炸机在夜间及复杂气象条件下无法观测目标,需要配备光电瞄准系统。为解决轰炸光电瞄准实现过程中多尺度图像融合这一关键技术问题,本文尝试通过融合多尺度边缘来达到融合图像信息的目的,在压缩被融合数据的同时,试图减小噪声对融合结果的影响。基于多尺度边缘表示理论,提出了一种针对轰炸光电瞄准的图像融合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多尺度边缘的图像融合方法对失配和噪声具有鲁棒性,为实现轰炸光电瞄准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4.
综述了近年来这种空调系统在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系统各主要部件(压缩机、换热器和节流机构)的发展状况及研究的发展趋向。已有的研究表明,系统的COP存在最大值,而且与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几乎呈正比关系;气体冷却器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的效率是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安装内部换热器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尤其是在高压侧压力不高时;当高压侧压力较高时,与气体冷却器和压缩机相比,吸气换热器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25.
水平微圆管内R22和R410a凝结换热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410a是被广泛看好的一种R22替代物,研究R410a的凝结换热特性对于开发适用此类制冷工质的凝结换热设备具有重要意义.搭建了微细尺度凝结换热试验台,测量了饱和温度为40 ℃、质量流速为200~1 000 kg/ (m2·s)、干度为0.2~0.8条件下R22和R410a在内径为0.941 mm不锈钢圆管内的凝结换热系数,分析了质量流速和干度对凝结换热的影响,并把试验数据与被广泛应用于传统大管道的SHAH(1979)和AKERS(1959)关联式进行了对比.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凝结换热系数随着质量流速和干度的增大而增大,在高干度区更加明显,表明在高干度区切应力的作用增强;两个关联式均不能准确预测试验数据,最大偏差超过60%;与R22相比,R410a的凝结换热系数在较低质量流速时低于R22,在中高质量流速时与R22相当.  相似文献   
26.
微通道换热器在家用空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国内外微通道换热器特别是微通道百叶窗式换热器应用于家用空调系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分析,探讨了微通道换热器用于家用空调系统的优点及有待解决的问题,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7.
针对准噶尔盆地陆梁油田头屯河组油藏具有的低幅度、薄油层且油水同层、低孔低渗等特点,分析了油藏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改善油藏开发效果的技术对策。即采用压裂增产措施,改善油井生产能力;逐步完善注采井网,提高水驱油效率;加强注水研究,优化合理注采比;加强跟踪研究。不断滚动扩边;制定合理开采技术界限,确保油藏稳产。生产实践证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8.
Telnet协议的实现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卢爱卿  张会勇  赵征 《计算机工程》2002,28(11):268-269,280
介绍了Telnet协议的主要内容:网络虚拟终端,选项协商和通信两端的对等性,作者根据工作实践,提出了Telnet协议在本地主机(Windows客户端),与远程主机(Linux服务器)之间通信的具体实现方法,最后介绍了Telnet协议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9.
核电站严重事故发生后,反应堆压力容器(RPV)的剩余固壁在高温差、内压、熔池重量等的作用下可能发生蠕变失效。本文以CPR1000 RPV为研究对象,基于FLUENT软件二次开发求解反应堆压力容器下封头烧蚀温度场,然后基于ANSYS Workbench开展耦合CFD-FEM力学分析,求解严重事故下RPV烧蚀温度场稳定后72 h内的等效应力、等效塑性应变和等效蠕变应变,并评估了RPV的蠕变失效风险。结果表明:当堆坑注水等措施投运后,RPV剩余固壁在72 h内不会发生蠕变失效和塑性变形失效,有效卸压可明显提升RPV结构完整性的安全裕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