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5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低压低功耗电流模CMOS带隙基准电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提出了一种解决电流模带隙基准电路的第三简并态问题的处理方法,设计了一个完整的低压低功耗带隙电路.通过在电路启动时关断导致产生第三简并态的电流通道并监测电路关键节点电压的方法,控制电路的启动过程,使电路在启动时避开第三简并态,进入正常工作状态.HSPICE仿真结果显示,该电路的输出基准电压为793.6 mV,温度漂移系数可低达10 ppm/℃,电源电压大于1 V即可正常工作;在电源电压为1.5 V时,功耗小于5 μW.  相似文献   
32.
孔令荣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7(Z2):1664-1666,1682
土体的微结构对土的工程力学特性具有决定性影响,采用压汞试验方法对上海粘土单轴固结过程中不同固结压力的微观孔隙分布进行试验,运用Casagrand's的方法进行渗透系数计算,并通过已有几种渗透系数模型(毛细模型、水头半径模型、概率模型)对上海粘土的渗透系数与压汞试验获得的孔隙分布数据拟合,研究结果表明:上海粘土的渗透系数...  相似文献   
33.
砂岩模型两相驱替实验中油层润湿性的判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砂岩模型两相驱替实验过程中,判断油层润湿性应注意以下问题:(1) 应注意砂岩模型及实验流体的可靠性,充分考虑模型制作过程中各种因素及实验流体真实程度对润湿性的影响;(2) 应保证润湿性判断方法的正确性。在利用水驱油方式及水驱油之后的油、水分布状态判断岩石润湿性时,应综合其他方法进行判断;利用孔道中油水弯液面判断润湿性时,应同时观察大小孔道的弯液面,并防止润湿滞后的影响;在利用油水两相自吸量的比较判断润湿性时,应在孔隙空间内部流体状态相似下进行。  相似文献   
34.
针对传统频谱感知算法在低信噪比环境下检测概率较低的问题,提出改进双门限能量检测分簇协作频谱感知算法。算法将感知节点分簇,簇间信息采用OR准则硬融合,簇内双门限外节点发送1 bit判决结果进行硬融合,双门限内节点发送能量值和信噪比值进行加权软融合。加权软融合阶段构造检测概率与节点权重系数函数,利用压缩因子粒子群算法选择权重系数进行函数寻优,以最大化检测概率。仿真结果表明,在低信噪比和不同感知用户数目环境下,算法仍具有较高的检测概率。  相似文献   
35.
一种RFID标签信息安全传输协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在射频识别(RFID)标签资源受限条件下的标签信息安全传输与隐私保护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实现对RFID标签信息安全传输的协议,该协议能够实现后端数据管理系统对读写器和标签的认证,以及实现密钥的分发,实现标签数据的安全传输。然后采用形式化分析的方法,对该协议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其具有的安全属性、抗攻击属性以及其他属性。最后对该协议与传统基于Hash机制的多种协议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认为,该协议具有比传统基于Hash机制的协议具有更多的安全属性和抗攻击属性,同时具有适度的运算量,能够满足现有很多场合的应用条件。  相似文献   
36.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高速发展并应用到传感器技术中,传感器采集数据的无线传输采集成为可能,本设计采用了ARM7TDMI-S处理内核微控制器LPC2478,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研制开发了一种高精度无线数据采集系统,本系统同时包含单片收发射频芯片、高精度的A/D转换芯片。供电方式运用工业标准的24V直流电源,数据传输使用国际通用的433MHz频段。此采集系统可以应用于诸多工程实践场合,能够为相关企业公司提供一种稳定可靠的无线数据采集产品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7.
用透明孔隙模型研究油层残余水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透明孔隙模型直接考查多相流体渗流的研究在国外已有卅余年历史。美国自四十年代末期开始陆续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其所使用的孔隙模型也各有差异,最早多用玻璃球或树脂球模型,后用砂子填充或直接在玻璃板上刻蚀各种网状模型。1972年马斯特(R.F.Mast)采用在玻璃板上喷防腐剂,然后用氢氟酸腐蚀的办法,可以得到类似于实际孔隙系统的人造模型,该种模型较接近实际岩石孔隙,但不便于作定量研究。最近沃德洛(N.C.Wardlow)和莫罗(N.R.Morrow)等人仍使用刻蚀精细的网状模型和规则的腐蚀模型进行定量研究。我国用透明模型进行流体渗流研究还刚刚开始,郭尚平和黄延章等的《多相系统的微观实验研究》是国内所见唯一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8.
VOCs作为炼化企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近年来国家针对炼化企业控制VOCs排放出台了 一系列的政策、标准,随着炼化行业VOCs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VOCs进一步减排,为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助力,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难题,文章通过研究企业在厂区内重点区域和厂界安装网格化VOCs在线监测设备,不断提升VOCs管控水平,进而实质性地降低VOCs排放。  相似文献   
39.
注水开发并非安塞油田长6油层低采收率的主要原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安塞油田是一特低渗油田,长6油层组是其主力油层组,开采之初即进行了注水开发。从1986年至1996年,长6油层地层温度下降了2.18~4.11℃,原油粘度增加了0.094~0.177mPa·s.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长6油层注水开发后,原油粘度最大限度(地温从50℃降至20℃)不会增加到3.4mPa·s,因此,注水开发对长6油层采收率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40.
不同固结压力下饱和软粘土孔隙分布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体的微结构对土的工程力学特性具有决定性影响,运用压汞试验方法对上海淤泥质粘土单轴固结过程中的不同固结压力水平下的土样进行试验,采用孔隙种类、孔隙大小两种不同的标准对上海淤泥质粘土的孔隙分布特点及孔隙的大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海淤泥质粘土孔隙以小孔隙为主,即多以团粒内在的孔隙和颗粒间的孔隙为主,孔隙半径多分布在0.2μm- 1.2 μm之间.随着固结压力增大,当固结压力分别为132 kPa,264 kPa时,土体中孔隙分布仍以小孔隙为主,但小孔隙和微孔隙分布的比例有一定的变化;当固结压力增大到800 kPa时,土中孔隙以微孔隙和超微孔隙为主,试样中团粒间的孔隙几乎消失,颗粒间的孔隙占有完全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