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医药卫生   38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裴斐  袁伟 《现代预防医学》2019,(7):1330-1333
目的 探讨维生素D(VitD)和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与中老年脊柱手术后患者感染的关系。方法 以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某院脊柱手术后并发感染的中老年患者41例为观察组并分为感染评分高组和低组,选择同期治疗42例手术后未感染者为对照组;抽取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清VitD和T细胞亚群(CD3+数目以及CD4+/CD8+)水平情况。结果 感染评分高、低组VitD水平、CD3+数目及CD4+/CD8+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评分高组VitD水平、CD3+数目及CD4+/CD8+比值低于低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老年脊柱手术后患者VitD水平、CD3+数目、CD4+/CD8+比值与感染评分呈负相关(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VitD水平与CD3+数目及CD4+/CD8+比值呈正相关(t=6.842和6.9333,P<0.001)。结论 VitD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降低的中老年脊柱手术后患者感染风险增加;VitD水平与中老年脊柱手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02.
铜绿假单胞菌为一种机会感染性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各种严重感染与其毒力因子的释放密切相关。它分泌的多种胞外毒力因子被一个复杂的与细胞间信号传递系统有关的调节回路所控制,该细胞间信号传递系统使细菌以一种协同的、依赖细胞密度的方式产生这些细胞外毒力因子。本文着重介绍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毒力因子及细胞间信号传递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及急性感染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同时也概述了这些调节系统用于治疗方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3.
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优化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形成适合大型医疗机构的系统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模式。方法:利用良好的医院信息系统(HIS)运行环境和临床药学工作基础,展开实践。结果:形成了ADR监测的3级工作团队、2项工作规章、6项操作规程、1套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1本刊物、1份通报,实现了ADR数据采集、评价、分析、信息预警和流转的电子化,完成了多项结合实际的药品安全性评价应用研究。结论:通过规章流程建设、信息平台开发、数据利用、应急处置和宣教培训的多方位工作探索与实践,优化了医疗机构药品ADR监测模式,成为药品风险控制的坚实前哨。  相似文献   
104.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双层细胞种植能有效提高内皮细胞保留率,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基因转染到内皮细胞中能提高其细胞溶解纤维蛋白的能力。目的:采用双细胞种植及修饰内皮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基因提高内皮细胞保留率和抗栓能力,通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调控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观察对小口径人工血管通畅率的影响。方法:以4种不同组合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SMC,内皮细胞/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细胞/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平滑肌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种植在PTFE管腔面。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4种人工血管经旁路分别移植在4组兔的腹主动脉上。结果与结论:移植后60 d,种植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组和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组内膜厚度无明显差异(P > 0.05)。与内皮细胞/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平滑肌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组相比,未转染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组(内皮细胞/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平滑肌细胞)内膜明显增厚(P < 0.05);未转染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内膜较薄(P < 0.05)。提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基因转染可以促进血管内膜增生导致血管狭窄,但同时转入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可以抑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内膜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丹参对急性痫性痉挛模型大鼠行为学、脑电图和脑内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观察丹参的抗痫效果。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戊四氮(PTZ)致痫组、丹参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戊四氮致痫组大鼠腹腔注射戊四氮(75 mg/kg);丹参干预组先给大鼠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10 ml/kg),30 min后再腹腔注射戊四氮;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大鼠注射戊四氮后,观察其行为学改变,描记脑电图。各组大鼠于戊四氮注射24 h和72 h后处死,取含有海马的脑组织行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照相,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各组大鼠海马结构内GFAP阳性细胞进行计数和平均灰度值测定。结果 (1)行为学改变:丹参干预组大鼠痫性发作等级和发作时间明显小于戊四氮致痫组(P〈0.05)。(2)脑电图显示,两组在发作期无明显的脑电图改变;在发作后恢复期,丹参组与PTZ组相比,脑电图出现棘波的频率低(1次/5s vs 8次/5s),波幅低。(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①24 h组:与正常组大鼠相比,PTZ组海马内GFAP表达量增多,以齿状回和CA3区最为明显。GFAP阳性细胞突起增多、增粗、分支增多,细胞着色加深。丹参治疗组GFAP表达较注射PTZ组增多,阳性细胞数量增加,突起数目增多,长度增长,细胞着色更深。②72 h组:PTZ组和丹参组与正常组相比,GFAP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丹参可以明显降低急性痫性痉挛模型大鼠的发作等级和发作时间,癫痫发生后24 h海马内GFAP表达增多对机体可能有保护作用;丹参可能是通过促进GFAP表达增高来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白细胞介素 18(IL 18)是新近克隆成功和命名的一个早期致炎性细胞因子〔1,2〕。为了研究IL 18在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发病中的表达 ,我们在国内率先对IL 18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进行了摸索和改进 ,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取 1999年本科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甲状腺穿刺标本 10例 ,经 10 %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3h ,常规脱水和石蜡包埋切片 4μm厚 ,用涂有APES的胶片捞片。1.2 试剂 纯化山羊抗人IL 18多克隆抗体 (一抗 )和连接有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的兔抗山羊IgG抗体 (二抗 )购自美国SantaCru…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成人亚临床型房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2 2例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首先诊断的成人亚临床型房间隔缺损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此组病例年龄较大 ,女性居多 ,无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 ,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均显示不同程度房水平左向右分流。结论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是诊断亚临床型房间隔缺损的非侵入性首选技术  相似文献   
109.
反相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盐酸伪麻黄碱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盐酸伪麻黄碱浓度的方法。方法:以苯丙醇胺为内标,血浆样品经NaOH碱化,甲基叔丁基醚二次萃取后常温氮气挥干,100μl流动相溶解,50μl进样分析。色谱柱:ZORBAX SB-C18柱(4.6×150mm,5μm),柱温28℃;流动相:甲醇-水相(5∶95,内含0.75%的三乙胺,以H3PO4调节pH值至6.6),流速1.0m l.m in-1,检测波长213nm。结果:盐酸伪麻黄碱在0.05~1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6151X-0.0804(r=0.998),相对回收率为94.4%~118.2%,日内、日间RSD均小于9.8%。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稳定性好,可用于盐酸伪麻黄碱血药浓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0.
临床药师药学问诊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适应临床药学发展的药学问诊模式与方法。方法:以美国PDCA质量循环管理理论为指导,成立临床药师问诊工作小组,借鉴医学问诊,采取直接询问患者和角色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制定药学问诊标准操作流程。结果:明确药学问诊的重要性,制定可涵盖患者疾病及用药信息、条理化、专业化、程序化的药学问诊标准操作流程。结论:药学问诊标准操作流程为临床药师提供了一种规范化的标准问诊模式,应将规范化的药学问诊渗透于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中,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问诊流程,保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