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5篇
医药卫生   47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9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研究高渗氯化钠右旋糖酐70注射液的稳定性。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右旋糖酐70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分别用强光照射法、高温实验、低温实验、加速试验法和室温留样观察法对高渗氯化钠右旋糖酐70注射液进行稳定性试验。结果除高温、加速实验条件下右旋糖酐70含量略有下降外,均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结论本品在避光、密闭的贮存条件下性质稳定,室温下贮存期可定为2年。  相似文献   
82.
肝癌术后转移复发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癌切除术后肿瘤转移复发,尤其是早期转移复发严重影响着手术的疗效,并已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肝癌切除术后3年和5年的平均复发率分别高达约50%和70%.目前研究肝癌术后转移复发已成为目前肝癌研究的重点[1].现将近年来肝癌术后转移复发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总结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室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在全气腹条件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23例,其中15例行肝局部切除术,7例行肝左外叶切除术.结果:23例成功地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20 min,平均出血量140 mL,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9.4 d.术后随访无局部复发或腹壁戳孔种植性转移.结论:在掌握好适应证的前提下,腹腔镜肝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大鼠胃肌电的特点及某些因素对它的影响.方法将两对电极的铂丝部分沿胃的纵轴方向与环肌平行分别刺入肌层,然后将铂丝的前端约1~2mm弯曲固定在胃壁上,胃窦电极距幽门括约肌0.5cm.胃体电极距幽门括约肌1.5cm,两个电极间距为2mm.将导线通过皮下导管自两肩胛骨之间引出体外供记录用.并同时按常规方法记录体表胃电.结果 1.未禁食大鼠胃肌电特点慢波频率在4.9~5.9次/min,但振幅个体差异较大,一般5~6mV;快波,为双向不对称针形波,多以锋蔟的形式出现,振幅一般是胃窦部大于胃体部;大鼠胃肌电明显的IMC 4个时期很少,一般可根据快波的数量,振幅大小分为高活动相和低活动相.2.空腹及进食胃肌电变化禁食24h,胃体、胃窦慢波振幅略有升高,而禁食48h及禁食后进食慢波振幅较低,但无统计差异,但频率禁食后加快(P<0 .01),快波振幅在禁食及禁食后进食均明显升高(P<0.05~0.01),锋蔟增多,持续时间延长(P<0.05~0.01).3.麻醉对胃肌电的影响氨基甲酸乙酯和戊巴比妥钠均使胃肌电抑制,慢波频率减少,振幅降低,快波振幅降低,锋蔟减少,持续时间缩短.两种麻醉药比较,氨基甲酸乙酯的影响比戍巴比妥钠要小,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 4.体骨胃肌电与体表胃电的比较两者记录的慢波频率基本一致,但振幅差异较大,体表胃电慢波振幅为0.11~0.13mV,分别为该部位体内胃肌电的4.1%~6.5%.结论大鼠胃肌电的特点是几乎所有的慢波上都重迭有快波,根据快波数量、振幅及持续时间,一般可分为高活动相和低活动相;禁食24h快波振幅、锋蔟数及持续时间均升高,但慢波频率、振幅变化不大麻醉可使胃肌电活动减弱,氨基甲酸乙酯的抑制作用比戍巴比妥钠弱.建议麻醉用药以氨基甲酸乙酯为宜,体内胃肌电与体表胃电的慢波频率基本一致,但振幅差别很大,体内胃肌电明显高于体表胃电.  相似文献   
85.
氨基胍对小鼠移植性胃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选择性抑制剂氨基胍(AG)对皮下接种MFC胃癌细胞株小鼠的抑瘤作用,探讨其抑瘤机制。方法:50只皮下接种MFC胃癌细胞株小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5组。接种后24 h开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丝裂霉素组(每周注射2次,每次0.7 mg•kg-1,MMC组)、小剂量AG组(50 mg•kg-1•d-1,AGL组)、大剂量AG组(150 mg•kg-1•d-1,AGH组)、丝裂霉素与AG联合给药组(MMC 每周注射2次,每次0.7 mg•kg-1,AGH150 mg•kg-1•d-1, MMC+AGH组)。均采用腹腔内注射,2周后处死动物剥离肿瘤,称重并计算抑瘤率;应用Greiss反应法测定荷瘤动物血浆中NO含量;HE和免疫组化(SP法)染色,分别计数微血管密度(MVD)、i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率,分析它们与AG抑瘤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联合用药组抑瘤率为52.9%,AGH组为47.1%。联合用药组MVD为(8.8±2.6)%,AGH组为(21.2±12.4)%,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联合用药组VEGF阳性率为(2.1±1.4)%,AGH组为(4.8±1.6)%,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联合用药组iNOS阳性率为(2.4±1.1)%,AGH组为(3.8±0.9)%,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血浆中NO含量为(46.6±2.3)μmol•L-1,AGH组为(12.9±2.0)μmol•L-1,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AG通过抑制iNOS活性,减少NO的生成,阻断其效应途径及VEGF的产生,抑制肿瘤血管增殖,导致肿瘤坏死增加,且对化疗药物起协同作用。亦从肿瘤间质血管方面间接证实了VEGF和iNOS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86.
卡托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临床上除肾血管狭窄禁用外,可用于治疗各种高血压患者,该药口服后引起腹泻,文献上未见报道,现将特殊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7.
目的 研究高渗氯化钠右旋糖酐70注射液(Hypertonic saline dextran70 injection,HSD)是否具有血管刺激性、溶血性和过敏性作用.方法 对中试产品进行了血管刺激性实验、全身过敏实验和溶血实验.结果 HSD对血管没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不引起豚鼠的过敏反应;不引起溶血和红细胞凝集作用.结论 制剂的安全性得到确证.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藏族人群高血糖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以拉萨市藏族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调查、生化检查和颈动脉检查。检查并分析449例藏族人的糖耐量,糖基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空腹胰岛素含量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根据糖耐量试验的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正常糖耐量组(NGT)352例,糖耐量低减组(IGT)62例,糖尿病组(DM)35例。患者糖耐量异常的程度越高,患者年龄越大(P<0.01),高血压发病率越高(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越大(P<0.001),糖基化血红蛋白值越高(P<0.01),血糖(P<0.001)、甘油三酯浓度(P<0.05)越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低(P<0.05)。IGT和DM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远比NGT组严重(P<0.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增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糖基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自然对数ln(HOMA-IR)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糖血症的藏族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严重。糖基化血红蛋白、增龄、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9.
<正>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是一种严重的胆道感染性疾病,常发生于胆道梗阻性疾病,作为感染性休克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高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健康。AOSC患者血小板减少症时有发生,且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往往预示着病情严重。本例患者在手术成功解除胆道梗阻后,仍出现血小板减低情况,并且下降幅度巨大,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90.
背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可用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替代指标,但它与冠状动脉事件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在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程度中的价值。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对象:实验于2000-01/2002-01在解放军总医院完成。将285例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按造影结果分为0支组,1支组,2支组,3支组4组,年龄33~74岁,平均(54.48±9.44)岁,其中男164例,女121例。方法:①测量体质量、身高,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m)2。②测量卧位左臂血压。③采静脉血检测血脂。④用高分辨率B型超声,10MHz线性探头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动脉窦。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0mm定义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用标准的Judkins技术作冠状动脉造影。根据管腔狭窄≥50%的病变血管支数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程度记录为0,1,2,3。左主干狭窄≥50%定义为2支病变,左主干合并右冠病变定义为3支病变。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不同测量位点的内中膜厚度。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③颈动脉不同位点内中膜厚度值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预测价值。④不同危险因子与内中膜厚度的关系。结果:285例患者全部完成实验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不同测量位点的内中膜厚度经卡方检验,左、右颈动脉窦的F值最大,分别为65.64和63.24。左、右颈动脉窦的内中膜厚度值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厚。②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进行回归分析表明,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左颈动脉窦、右颈动脉窦、右颈内动脉、右颈外动脉的内中膜厚度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严重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左颈动脉窦和右颈动脉窦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最重要的预测因子(t=3.61,P=0.391;t=2.58,P=0.247)。③颈动脉不同位点内中膜厚度值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预测价值中左右颈动脉窦的阳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是89.9%,88.8%。④对不同危险因子与内中膜厚度的关系行多元回归分析,其结果是:年龄,体质量指数,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左颈动脉窦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结论:颈动脉窦内中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程度明显相关。二者有共同的病理与血液动力学基础。颈动脉窦内中膜厚度可以作为筛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