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53篇
医药卫生   74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21.
  目的  分析不同产地山羊角中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差异, 为其资源利用提供依据。  方法  分别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分光光度法对32批不同产地山羊角中核苷类及氨基酸类成分、水溶性蛋白、含巯基类化合物、无机元素类成分含量进行分析评价;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LS-DA)对山羊角产地差异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山羊角中检测出9种核苷类成分、18种游离氨基酸类成分, 核苷类成分平均总量为20.88 μg · g-1, 氨基酸类成分平均总量为642.41 μg · g-1; 山羊角中水溶性蛋白、总巯基和游离巯基类成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1.07 mg · g-1,22.48 μmol · g-1,9.97 μmol · g-1;山羊角中检测出常量元素5种,必须微量元素9种,重金属元素4种, 平均总量分别为45.09 mg · g-1,295.32 μg · g-1,7.74 μg · g-1; PCA和PLS-DA结果表明, 基于48种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不同产地山羊角存在显著差异, 西南地区产山羊角与华东、华北地区产山羊角差异较大, 华东地区产山羊角综合得分较高。  结论  不同产地山羊角所含资源性成分种类基本一致, 但各类型成分含量差异较大, 华东地区产山羊角资源性成分含量相比其他产区较高, 研究结果可为山羊角药用产地选择及综合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2.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FLC-MS/MS)法分析蜈蚣中3种酶解多肽成分TD1(LEEDLERSEERL)、TD2(EEKDKALQNAEGEVAAL)、TD3(MILPTGASSF), 比较不同品种蜈蚣中肽类成分的差异, 寻找蜈蚣特异性多肽, 用于蜈蚣的鉴别。  方法  3种肽类成分的UFLC-MS/MS法, 色谱柱为XSelect HSS T3(4.6 mm×150 mm, 3.5 μm); 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溶液,梯度洗脱。采用三重四极杆质谱检测器, 电喷雾离子化(ESI), 正离子模式下多反应监测(MRM)进行信号采集。样品采用正交试验方法, 对蛋白提取方法进行优化, 最终确定提取方法为蛋白裂解液超声处理60 min。得到的蜈蚣蛋白提取溶液经胃蛋白酶酶解并脱盐后, 注入液质联用仪分析。测定了20批蜈蚣及8批其他动物药中3种肽类成分, 并对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在地龙、僵蚕、水蛭、土鳖虫和全蝎中未检出TD2和TD3, TD1与TD2在少棘巨蜈蚣与哈氏蜈蚣、墨江蜈蚣中存在较大差异, TD3在少棘巨蜈蚣与黑头蜈蚣、多棘蜈蚣中有较大差异。  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区分少棘巨蜈蚣与地龙、僵蚕、水蛭、土鳖虫和全蝎, 同时通过比较3种肽段的差异, 区分药典品种少棘巨蜈蚣和4种常见非药典品种蜈蚣, 为蜈蚣的质量评价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
目的总结游离桡侧副动脉嵌合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踇甲瓣供区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20年4月—2021年3月,采用游离桡侧副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7例踇甲瓣切取后遗留的复合组织缺损。男3例,女4例;年龄7~44岁,中位年龄20岁。踇甲瓣切取后,遗留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 cm×2 cm~9 cm×6 cm;均合并大小为1.5 cm×1.0 cm~3.0 cm×1.0 cm的骨缺损。采用游离桡侧副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范围为6.0 cm×2.5 cm~10.0 cm×5.0 cm;均携带肱骨瓣修复骨缺损、臂后侧皮神经重建感觉。上臂供区创面直接闭合。结果术后7例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5个月,平均14个月。桡侧副动脉嵌合穿支皮瓣无臃肿,颜色、质地与足背部皮肤接近;肱骨瓣均愈合。末次随访时,6例皮瓣两点辨别觉为6~10 mm,平均7.5 mm;1例恢复保护性感觉。上臂皮瓣供区仅留线性瘢痕。结论游离桡侧副动脉嵌合穿支皮瓣可同时携带骨瓣及皮神经,修复踇甲瓣切取后遗留的复合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24.
段金廒  宿树兰  严辉  郭盛  刘睿  刘圣金  赵明  吴啟南 《中草药》2021,52(17):5151-5165
中药资源学学科建设主要包涵中药资源学相关专业建设、教材体系建设、人才团队建设,以及中药资源学理论与方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服务社会等方面。中药资源领域的科学研究主要涉及中药资源调查研究、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中药资源有效利用、中药资源保护、中药资源产业发展等方面。在以往连续报道的基础上,对2016―2020年我国中药资源学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进展等进行归纳整理,基本反映了本领域的发展概况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及管理者的代表性贡献,以期为中药与天然药物资源领域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中药产业发展起到相互借鉴的作用,共同致力于我国中医药事业和中药资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针刺奇穴结合辨证选穴治疗脑卒中后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便秘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10 d;对照组采用乳果糖口服溶液治疗,每日25 mL,早餐时一次口服,连续服用10 d。比较2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治疗结束后至首次排便所需要的时间)、便秘评分(治疗后、随访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 89.19%,优于对照组的75.68%(P<0.05);观察组的首次排便时间为(28.56±14.13)h,优于对照组的(45.07±23.28)h(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随访时的便秘评分为(3.68±2.35)分和(5.13±1.65)分,优于对照组的(5.08±1.62)分和(7.22±1.97)分(均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针刺奇穴结合辨证选穴能较好改善脑卒中后便秘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口服乳果糖口服溶液比较,具有见效快、疗效优、效果持续时间长的优势。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增强神经根造影引导下硬脊膜激素类注射(ESI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椎间孔增强神经根造影引导下ESIs治疗。采用疼痛VAS评分和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6个月。VAS评分与JOA评分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改善率85.1%±13.9%,优良率94.9%。患者均未发生重要血管、神经损伤、血肿压迫及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椎间孔增强神经根造影引导下ESIs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未活化和活化态人小胶质细胞系CHME-5培养上清液对鼻咽癌细胞CNE-2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1μg/mL LPS活化人小胶质细胞系CHME-5,收集未活化和LPS活化的CHME-5培养上清液。分为对照组(无血清培养基)、45%上清组、90%上清组、LPS组(LPS干预的小胶质细胞上清)、45%LPS上清组、90%LPS上清组。使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建立鼻咽癌细胞CNE-2的迁移模型,观察不同浓度的未活化/活化小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对鼻咽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使用Transwell小室建立鼻咽癌细胞CNE-2的侵袭模型,用结晶紫染色观察不同浓度的未活化/活化小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对鼻咽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低浓度(45%)和高浓度(90%)未活化/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均促进鼻咽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结论:无论小胶质细胞是否活化,其培养上清液均促进鼻咽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相似文献   
28.
刘睿  崔群建 《医学信息》2010,23(3):747-747
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 injury,DAI)120例,其中28例在脑伤后发生不同程度的内脏功能漳碍(不包括兼有其它部位台并伤发生的脏器损伤和入院6h内死亡者),占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数的18.6%。现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治疗方法。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9.
目的了解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报告率、分布及其变化情况,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04和2008学年对四川省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2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08年与2004年比较,报告率上升的有偏食(41.6%)、经常喝碳酸饮料(19.1%)、自行采取减肥措施(31.9%)、较长时间看电视(41.2%)、长时间玩电子游戏(12.4%)、骑自行车违规(55.5%)、失眠(12.8%)、有离家出走意念(42.6%)、目前饮酒(35.9%)、曾使用过毒品(4.4%)、长时间上网(11.4%)。结论青少年部分危险行为报告上升,应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干预,防止或减少危害健康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