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6篇
农业科学   3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种公猪饲养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种公猪的饲养管理技术,包括种公猪的选择、饲喂及注意事项,以期为种公猪的饲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2.
用点滴法测定了 13种杀虫剂对中华草蛉 (Chrysopa sinia (Jieder) )幼虫的毒力 ,按敏感性由高至低依次为 :久效磷、氯氟氰菊酯、灭多威、丙溴磷、辛硫磷 >氧乐果、甲基对硫磷、甲基毒死蜱 >硫丙磷 >抑太保 >氰戊菊酯 >阿维菌素及硫丹。同时测定了多种药剂对棉铃虫 (H elicoverp a armigera Hübner)、棉蚜 (Aphis gossyp ii Glover)的毒力 ,证明多数有机磷杀虫剂及灭多威为非选择性药剂 ;具有选择性的药剂中 ,硫丹选择性最高 ,其次为氰戊菊酯。氯氟氰菊酯对中华草蛉与棉铃虫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选择性 ,但对中华草蛉与棉蚜则表现为非选择性 ;随棉蚜抗药性提高 ,各药剂选择性降低。  相似文献   
73.
绿脓杆菌作为条件性致病菌,广泛分布于土壤、空气和水中,也存在于正常人畜的皮肤和肠道内,只有在机体抗病力下降或者是通过伤口,未愈合的脐孔感染而爆发本病。今笔者遇到一起因接种马立克疫苗而诱发的绿脓杆菌病,特报道如下。1发病过程离石市某养鸡专业户从太谷购进海兰蛋用雏鸡,从购回鸡的第4d起即出现不明原因死亡,到第7d在新购的2400只雏鸡中有1800只发病,其中680只死亡,经济损失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75%和28.3%。2临床症状患雏精神不振,羽毛蓬乱,两翅下垂,缩颈低头,呆立嗜唾,食欲不振,腹泻…  相似文献   
74.
福美双在棉花和土壤中残留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美双用于棉花拌种防治苗期病害 ,在棉花植株中降解较快 ,在土壤中半衰期为 2 5~ 3 6天 ,施药后 14~ 2 1天 ,降解 90 %。每 10 0kg棉种用福美双 16 0g和 2 40g(有效成分 )拌种 ,收获期土壤、棉叶、棉籽中均未检出福美双。  相似文献   
75.
高兴祥  李健  张悦丽  李美  房锋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17):3518-3526
【背景】大穗看麦娘(Alopecurus myosuroides)是我国大陆近几年新发展蔓延的一种恶性禾本科杂草,目前已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省有分布,且分布面积不断扩大。【目的】明确山东省冬小麦田大穗看麦娘对常用除草剂的抗性水平及部分种群产生抗性的机理,并评价不同除草剂对其田间防除效果,为制定小麦田大穗看麦娘防控技术规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室内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9个大穗看麦娘种群对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除草剂啶磺草胺、甲基二磺隆以及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抑制剂除草剂唑啉草酯、炔草酯、精噁唑禾草灵共5种除草剂的抗性水平,并对产生抗性的种群进行靶标基因检测,同时分别在冬前和冬后开展田间试验,评价不同除草剂对大穗看麦娘的田间防除效果。【结果】室内测定结果表明,种群8(JN2)对啶磺草胺和甲基二磺隆产生明显抗性,相对抗性指数分别达到47.32、15.97,靶标基因检测显示,该种群内植株ALS基因编码的第197位点氨基酸发生由脯氨酸(CCC)到苏氨酸(ACC)的突变;所有种群对唑啉草酯、炔草酯和精噁唑禾草灵均表现敏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冬前使用除草剂对大穗看麦娘的防除效果优于冬后使用除草剂的效果,冬前唑啉草酯对大穗看麦娘鲜重防效为98.6%,而冬后处理为89.1%;冬前使用啶磺草胺、甲基二磺隆对大穗看麦娘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在72.2%—89.3%,冬后使用则为68.6%—83.2%;唑啉草酯、炔草酯和精噁唑禾草灵对大穗看麦娘均表现出很好的防除效果,冬前使用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96.2%以上,冬后使用在82.6%—92.2%。【结论】供试的9个大穗看麦娘种群中,发现1个种群对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产生较高抗性,但未发现对唑啉草酯等产生抗性的种群,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76.
喹草酮是一种新型对羟基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抑制剂类 (HPPDs) 除草剂,为明确该药剂在小麦田的应用前景,在温室内进行了3个施药时期 (播后苗前、苗后1叶期和苗后2~3叶期) 对小麦田22种杂草的活性测定和3个小麦品种的安全性测定,同时在田间开展了两年的10%喹草酮悬浮剂除草效果测定。温室试验结果表明:于播后苗前、苗后1叶期和苗后2~3叶期3个施药时期施药,喹草酮对小麦安全性高,在推荐最高施药剂量有效成分720 g/hm2条件下,3个供试小麦品种均生长正常;阿拉伯婆婆纳和麦瓶草两种阔叶杂草对喹草酮高度敏感,苗后处理的GR50值(有效成分,下同) 在1.4~5.4 g/hm2之间,GR90值在6.8~14.2 g/hm2之间,播后苗前土壤处理的GR50值在13.3~13.8 g/hm2之间,GR90值在47.7~64.0 g/hm2之间;另外,苗后施药对猪殃殃、麦家公和播娘蒿也有较好防效,GR50值在7.3~98.9 g/hm2之间,且与对阿拉伯婆婆纳和麦瓶草的防效间差异显著。两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喹草酮在有效成分300 g/hm2剂量下施用对小麦安全,对阿拉伯婆婆纳和麦瓶草防效高,近100%,对播娘蒿和猪殃殃防效略差,在65.3%~80.1%之间。可见,喹草酮在小麦田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建议进一步开展复配筛选研究以扩大其杀草谱。  相似文献   
77.
喹草酮与莠去津复配防除杂草效果及对高粱的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对羟基丙酮酸双氧化酶抑制剂类新型除草剂喹草酮应用于高粱田的可行性,于2018-2019年在温室和田间测定喹草酮与莠去津复配的除草效果及对高粱的安全性。温室试验结果表明,喹草酮与莠去津复配对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和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均有很好的防除效果,两者按有效成分用量比1:4~1:7配比对狗尾草的GR50在134.40~168.92 g (a.i.)/hm2之间,明显好于喹草酮和莠去津单独施用时的GR50,分别为150.53g (a.i.)/hm2和589.30g (a.i.)/hm2;两者复配对狗尾草的共毒系数在234.80~311.03之间,远大于120.00,显示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对苘麻的共毒系数在140.16~168.38之间,也表现出增效作用;对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也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喹草酮与莠去津按有效成分用量比1:5复配的制剂在最高用量3 600g (a.i.)/hm2处理下,3个高粱品种生长均正常,且对高粱和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远大于6.59,对高粱的安全性高。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喹草酮与莠去津复配应用于高粱田对高粱安全,且对田间杂草野稷Panicum ruderale、虎尾草Rabdosia eriocalys、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和藜Chenopodium album等均有极好的防除效果,2018-2019年对高粱田杂草的总株防效分别为94.2%和92.8%,鲜重防效分别为95.6%和94.2%,明显高于药剂对照50%异甲·莠去津悬浮剂土壤处理和37%二氯·莠去津悬浮剂茎叶处理的防除效果。表明喹草酮与莠去津复配应用于高粱田防除杂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8.
[目的]比较青海不同产地的羌活红外光谱差异.[方法]在4 000~400 cm-1内测定羌活红外吸收峰,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评价羌活化学成分累积量.[结果]青海7个产地羌活含有红外共有峰7个,化学成分累积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班玛>红军沟>玛可河>大通>久治>互助>松多;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以将青海不同产地羌活分为两...  相似文献   
79.
通过田间实验,研究以烟梗为原材料发酵制成的两种水溶性液态有机肥对洱海流域莴笋产量的影响,并分析有关产量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在不施用肥料的情况下,莴笋茎秆重量为408.4±47.8 g/株,折合成产量为30704 kg/hm2。施用化肥(施氮量为255 [kg N]/hm2)和有机肥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莴笋的产量。施用氮和钾含量均为47.26 g/kg的烟梗有机肥处理的产量最高,其单株莴笋茎秆重量为491.8±67.4 g/株,折合成产量为36977 kg/hm2,比对照和施用化肥的处理分别高20.4%和18.2%,并且显著增加了莴笋茎秆长度。四种处理间的莴笋叶片重量、茎秆周长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施用烟梗有机肥能增加莴笋产量,以及单株莴笋的重量和长度,从而提高莴笋的商品价值和生产效益,并大幅度降低化肥用量。  相似文献   
80.
黄淮海地区稻茬小麦田杂草组成及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黄淮海地区稻茬小麦田杂草组成及群落特征,采用倒置W型九点取样法对黄淮海地区稻茬小麦田杂草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区域聚类分析。调查结果表明:从杂草种类来看,黄淮海地区稻茬小麦田杂草共有49种,隶属于17科45属,其中禾本科、菊科、十字花科和石竹科种类最多,分别有10、8、7和6种;从杂草优势度来看,优势杂草有7种,分别为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硬草Sclerochloa kengiana、猪殃殃Galium aparine、牛繁缕Malachium aquaticum、稻槎菜Lapsana apogonoides、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日本看麦娘A. japonicus,区域性优势杂草有6种,分别为野老鹳草Geranium carolinianum、碎米芥Cardamine hirsuta、大巢菜Vicia gigantea、通泉草Mazus japonicus、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这13种杂草是构成黄淮海地区稻茬小麦田的主要杂草,此外还分布有一般性杂草36种;从杂草区域分布来看,江苏省北部稻麦轮作区小麦田物种丰富度最高,有40种,明显高于其它稻麦轮作区小麦田,香农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以该区域最高,分别为2.63和0.71,辛普森指数则以山东省临沂库灌稻麦区最高,为0.2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稻茬小麦田杂草群落可以划分为4组,河南省南部稻麦轮作区和山东省临沂库灌稻麦轮作区杂草群落结构相似构成1组,河南省北部沿黄稻麦轮作区和山东省沿黄稻麦轮作区杂草群落结构相似构成1组;江苏省北部稻麦轮作区和山东省济宁滨湖稻麦轮作区各自单独成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