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9篇
农业科学   6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苹果汁中棒曲霉素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苹果原料的污染(主要是扩展青霉)是苹果汁中棒曲霉素的主要来源。针对毒素产生菌的特点,采用合适的贮藏温度(4℃),选择适宜的包装材料(聚乙烯),以及尽量缩短苹果贮藏期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棒曲霉素的产生。在苹果汁加工过程中,选用合适的苹果品种、果实清洗、剔除真菌污染的苹果、果汁澄清、吸附处理、微波处理、辐射处理,以及添加还原性物质或食品防腐剂等则是降低苹果汁中棒曲霉素含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2.
超临界CO_2萃取大蒜精油及油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大蒜精油及油树脂的超临界 CO2 提取工艺 ,探讨了粒度 ,萃取及分离的温度、压力和时间对各萃取率的影响 ,建立了萃取温度、压力与各萃取率的数学模型。确定了超临界 CO2 同时提取大蒜精油及油树脂的优化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23.
南瓜丝热风干燥工艺参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方法,研究了热风干燥风温、风速、载料量对脱水效率、能耗、色泽及营养素损失的影响规律。采用多目标优化技术确定了优质、高效、节能的干燥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24.
超临界CO2萃取大蒜精油及油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研究了大蒜精油及油树脂的超临界CO2提取工艺,探讨了粒度,萃取及分离的温度、压力和时间对各萃取率的影响,建立了萃取温度、压力与各萃取率的数学模型。确定了超临界CO2同时提取大蒜精油及油树脂的优化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25.
壳聚糖对猕猴桃果汁澄清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0.6g·L^-1壳聚,在pH3.5,45℃下澄清猕猴桃果汁,清汁的透光率达95%以上,且Vc等营养成分损失不大;清汁低温(4 ̄5℃)贮藏7个月,透光率基本保持不变,且无沉淀现象。  相似文献   
26.
草莓加工中还原型V_C和氧化型V_C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清洗、热烫、打浆等加工过程均导致草莓还原型VC保存率显著下降,而氧化型VC保存率变化不大。在草莓热烫工序中,微波热烫的还原型VC保存率明显高于蒸汽热烫的,将微波热烫时间控制在80s以内,能使草莓还原型VC保存率达90%以上。在草莓打浆工序中添加抗氧化剂可有效控制还原型VC损失,0.12%六偏磷酸钠处理能使还原型VC保存率高达97.18%;合成抗氧化剂对还原型VC的保护效果优于天然抗氧化剂,0.03%~0.04%茶多酚处理可提高氧化型VC保存率;而其它抗氧化剂对草莓打浆工序中氧化型VC无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7.
活性炭吸附法降低苹果汁中棒曲霉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活性炭用量、处理温度、处理时间和棒曲霉素初始浓度等因素对活性炭吸附苹果汁中棒曲霉素及主要风味和营养物质的影响,确定了最佳使用条件。结果表明,棒曲霉素去除率随活性炭用量的增大而增大,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先增后减,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先增后减,随棒曲霉素初始浓度的减小而降低。各因素对棒曲霉素去除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活性炭用量>处理时间>处理温度,最优条件为3 g/L活性炭在60℃下处理5 min,可以去除苹果汁中69%的棒曲霉素(初始浓度为1700μg/L)。果汁中的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总酸等成分在整个处理过程中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28.
食品新技术在果胶制备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微波萃取技术、树脂吸附技术、酶技术、膜分离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等若干食品加工新技术在果胶制备中的应用,同时对上述技术进行进一步展望.  相似文献   
29.
简述了酶技术、膜技术、树脂吸附技术等若干食品加工新技术在浓缩苹果汁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0.
牛、羊乳及其制品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牛、羊乳及其酸乳、奶酪脂肪酸组成及变化特点,并进行特性评价。【方法】将牛、羊乳及其酸乳、奶酪样品进行甲酯化处理后,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进行脂肪酸组分及其含量分析比较。【结果】①牛、羊乳及其酸乳、奶酪的脂肪酸均包括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3大类,其中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和亚油酸(C18∶2)的含量之和均超过60%;②牛、羊初乳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高达36.91%和33.06%,牛初乳、羊奶酪和羊初乳的SFA∶MUFA∶PUFA分别为5.58∶2.86∶1,9.20∶3.77∶1,9.34∶3.93∶1;③羊乳的特征脂肪酸是辛酸(C8∶0)和癸酸(C10∶0),其含量明显高于牛乳,二者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羊乳及其制品的脂肪酸质量优于牛乳及其制品;牛、羊乳加工后长链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短链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