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业科学   5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定量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为区域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GIS空间分析法与InVEST模型相结合,研究2000—202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结果] ①研究区2000—2020年耕地转为林、草地面积分别占耕地转出量的20.75%,86.56%,区域林、草地覆盖率增加了1.76%; ②退耕还林工程显著提升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碳汇功能,碳储量由2000年的8.22×108 t增长至2020年的8.26×108 t,2010年碳储量达到峰值,为8.35×108 t; ③研究区净增加碳储量远远抵消了碳流失量,其中还林还草的碳储量贡献率最大,分别是38.82%,22.58%。[结论]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林、草地建设均可增强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生态修复工程的碳汇贡献,科学管理林、草植被,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32.
文章以财产权制度为核心,以成本——收益为主线,界定了非公有制林业补助和非公有制林木补偿的概念和范畴,按照市场经济、放松管制及效率原则,提出了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33.
退耕还林项目管理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目前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现状,指出了退耕还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项目管理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基础上,重新构建了退耕还林项目管理框架,提出了实行退耕还林项目管理的政策前提和所需的配套条件.  相似文献   
34.
论建设山川秀美黄土高原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总结治理黄土高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应注意的6个问题:山川秀美与脱贫致富的关系、农林牧的关系、长远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关系、整体布局与分散经营的关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关系及领导群众与依靠群众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35.
林业科技推广不仅是个技术问题,还是个经济问题,如果不能保证所推广技术给社会和林农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则这样的推广既不可取也不可能正常进行。本文旨在探讨韩城市花椒林基地建设中林业科技推广的经济效益。一、生产概况韩城市位于陕西渭北高原,全市人口34万,其中农业人口24万,总面积16.3万 ha,其中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0%。人均耕地932m~2。群众种植花椒历史悠久,解放初期全市仅保存5万余株,经过努力,到1984年花椒株数达到800万株,产量40万 kg。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花椒生产,把花椒基地建设作为“七五”计划中林业优先  相似文献   
36.
森林碳汇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森林的碳源、碳汇功能,认为森林是一个大的碳汇,但随着森林破坏、退化的加剧以及火灾等干扰因素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就可能成为碳源.列举森林碳储量及固碳经济效益计算的方法.认为目前大多数相关研究尤其是国内学者仅限于对现存森林CO2吸收或排放的计算,未能阐明森林碳汇、碳源的分布格局,研究对象多为大尺度的,在森林固碳经济效益计算方面缺乏公认的方法.  相似文献   
37.
从生产率角度,运用1992-2012年各乡镇农业生产投入及产出数据,发现安塞县生态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得出的主要结论:安塞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近几年有下降趋势,技术进步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资源配置技术效率影响不显著。究其原因,现有灌溉技术导致生产的低效率;同时机械使用密度对农业生产率有着正向的显著作用,农村金融服务对农业生产率有着负向的显著影响。因此安塞县应注重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8.
采用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陕西省吴起县不同退耕规模的农户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对农户产出贡献为负,种子与地膜的合并投入以及其他农业物资投入对农户产出贡献均为负,退耕面积对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说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农户生产技术效率,户主受教育年限、劳动力数量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农户家庭规模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影响为负。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分析家庭劳动力配置差异对农户非木质林产品(NTFP)经营行为选择的影响,为巩固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成果、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缓解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之间的矛盾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在考虑农户家庭成员内部劳动力分工相互依赖的基础上,根据劳动力配置状况将农户划分为5种类型,并利用陕西省和四川省农户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不同类型农户NTFP的经营方式和技术类型及其各自的影响因素。【结果】劳动力配置差异农户在NTFP的经营方式和技术类型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林地收入占比对各类农户种植经济林和发展林下经济影响显著,财政补贴对农户发展林下经济影响显著;林地质量和林地距公路的距离对各类农户的技术类型选择影响显著,农业劳动力规模、信贷支持和财政补贴对兼业型农户技术类型选择影响显著。【结论】劳动力配置不同导致农户NTFP经营行为存在差异;经济效益是农户选择经营NTFP的直接动因,财政补贴对农户发展林下经济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林地禀赋是各类农户经营劳动密集型NTFP的基础,农业劳动力规模和政策支持对兼业型农户经营劳动密集型NTFP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0.
以2000年、2011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通过遥感解译和GIS空间技术集成,得到吴起县两期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采用证据权模型研究吴起县154个村2000-2011年退耕还林(草)的格局演变及内在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年来,吴起县耕地面积显著减少,林地、草地面积明显增加;耕地有84.6%退耕成林地、草地,其中,耕地的坡度、距离公路的距离、人均耕地面积与退耕还林(草)的分布呈正相关关系;高程与退耕还林(草)的分布呈倒U形关系;道路密度与退耕还林(草)分布呈负相关关系,但是显著程度并不明显;阴坡退耕还林(草)面积相对于阳坡面积较大;距离农村道路的距离对退耕还林(草)的分布没有显著的影响。气象数据相关变量中,年均相对湿度与退耕还林(草)分布呈倒U形关系,20-20时平均年降水量与退耕还林(草)分布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