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2篇
农业科学   24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土壤N2O通量进行周年观测,研究轮作田土壤N2O源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分析土壤温度、水分、有效氮含量对土壤N2O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N2O通量季节变化明显且变化主要是由施肥引起的。麦田土壤N2O通量变化范围为-36~835μg.m-2.h-1,玉米田为-1~263μg.m-2.h-1,麦季土壤N2O排放强度(80.5μg.m-2.h-1)低于玉米季(90.5μg.m-2.h-1)。轮作田土壤N2O年总排放量为6.9kg.hm-2,麦季(4.2kg.hm-2)高于玉米季(2.7kg.hm-2)。土壤N2O通量随地温升高呈指数增长(通过0.01显著水平检验),季节Q10值为2.2,单日的Q10值在3.8~4.5;作物主要生长季(4-10月)土壤N2O通量随土壤中NH4 -N含量的增加呈线性增长(通过0.05显著水平检验),而与土壤含水量和NO3--N含量均未表现出明显数量关系。在作物主要生长季,上述各因子对土壤N2O通量的综合影响极显著(通过0.01显著水平检验),其中土壤含水量和NH4 -N含量是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2.
采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中国科学院山东禹城实验站的麦田CH4通量进行观测,研究了土壤CH4通量、光照和遮光情况下的土壤-植物系统CH4通量,及植物、光照等因素对CH4通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小暗箱测定土壤CH4通量,采用暗箱和明箱测定土壤-植物系统CH4通量,同步观测了生物量、5 cm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及土壤NH4+含量.结果表明,麦田土壤和土壤-植物系统CH4通量均无明显的日变化,但季节变化显著;小麦的存在使土壤-植物系统CH4通量的季节波动加剧;小麦植株和光照促进麦田土壤-植物系统对CH4的吸收.此外,本研究发现在野外观测中,采用明箱覆盖土壤以及植物进行观测更能真实反映有植被覆盖的地表CH4通量状况.  相似文献   
103.
毛乌素沙地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近年来针对其在榆林境内的沙地整治利用取得显著成效,也对土壤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了探究沙地不同整治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该研究选取榆林市显性沙地,利用多光谱遥感影像及相关光谱指数,结合沙地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通过XGBoost机器学习方法,反演1990—2020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不同土地类型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通过半变异函数揭示了其空间变异性,厘清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30 a间榆林5 460 km2沙地中超过半数得到整治和利用,沙地-草地是最主要的地类转变方式,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最迅速;沙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但整体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有机质均值由0.34%增长至0.79%,近10年降低至0.51%;榆林沙区土壤有机质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起初,人为利用对其有积极作用,但随着沙地的利用强度增大,对土壤有机质产生负向作用,进而致使其含量下降,面临土地退化危机。建议加强退化林草的修复改良,放缓建设用地开发力度,研究以期为沙地整治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保护榆林沙地土壤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04.
绿色生态空间网络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是耦合景观格局、生态过程与生态功能的重要桥梁,对于提高景观连接性、保护物种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的研究脉络,从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的概念与特征、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阐述了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的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构建、分析与优化中的常见方法与主要特点,以及绿色空间网络研究中的相关理论,列举了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的主要应用领域,如城市、水文、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并对绿色生态网络的基本改变、研究方法、尺度研究以及和其他空间网络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陕西省神木市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地区。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为资源型城市神木市的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及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0,2015与2020年共3期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作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分析神木市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格局,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探究该地区生态环境驱动机制。[结果] ①神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RSEI指数下降幅度达到12.47 %,在2010-2015年间下降最快;神木市生态环境质量很差与较差的面积增加幅度达到15.29 %。②神木市生态环境质量恶化以西北部的风沙区率先增强,随后转向地势较低的东南部和东北部。同时,神木市生态环境质量以较差和一般为主,两者总和占据神木市总面积的67.09 %。③植被覆盖度与绿度、湿度、干度及热度4个指标因素均表现出显著的驱动性,其中植被覆盖度解释力最高(达到62.4 %),是神木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力;多因子交互也均表示出协同增强的作用,夜间灯光、人口密度、热度与植被覆盖度交互作用最强。[结论] 神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仍在进一步恶化,尽管前期退化得到遏制,但恶化区域在逐渐扩大,提高植被覆盖度可以有效增强神木市生态环境质量。为此应进一步落实植被绿化等生态保护措施,提升神木市高品质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06.
玉米冠层光分布农业气象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气象学、天文学和农业气象学知识建立了用日总辐射量反演辐射日变化过程来推算玉米冠层光分布状况的农业气象模型。利用实测资料进行验证,模拟误差在24%~87%之间。对冠层分层研究的结果表明,模拟误差随分层数的增加呈指数递减。实际应用中冠层分为3~5层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7.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空间格局变化与地表温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京津冀城市群树木覆盖率(TC)、短植被覆盖率(SV)与裸地覆比率(BG)变化趋势及生态空间格局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基于京津冀城市群的MODIS遥感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并结合空间计量经济学相关原理研究了京津冀生态空间与地表温度的格局特征,运用Pearson相关性探究了两者的相关性,分别运用空间双变量自相关与空间自...  相似文献   
108.
一、流行情况畜主由市场购进两月龄小猪20头,混群饲养。就诊前两天发现几头猪不吃食,皮肤发热。就诊时,已有4头猪死亡,其它猪大部分精神不振。畜主是初次养猪,缺乏经验。到现场调查,发现猪舍卫生条件差,许多猪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09.
以6年生‘莱阳茌梨’为试材,采用棚架形和主干疏散分层形2种不同树形,测定了‘莱阳茌梨’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蒸腾速率(Tr)、叶绿素含量以及果实品质,比较分析了2种不同树形下‘莱阳茌梨’叶片的光合特性以及果实品质的差异,从而筛选并确定了经济效益较高的适宜树形。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棚架形Pn、Gs、Tr由外到内逐渐降低,Ci增加;主干疏散分层形Pn、Gs、Tr由外到内、自上而下逐渐减小,且差异显著,Ci增加。综合比较2种树形的单果质量、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和糖酸比可知,棚架形树冠不同部位果实品质一致性优于主干疏散分层形。  相似文献   
110.
阜阳市在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中,结合本地实际,用市场化手段创新出“先流转、先解决资金、先服务、先确权”的做法,使全市造林工作呈现出规模发展的良好局面,确保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实施与管理的成效,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年度森林增长工程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