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57篇
  免费   2159篇
  国内免费   1856篇
医药卫生   25672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350篇
  2022年   720篇
  2021年   1201篇
  2020年   954篇
  2019年   735篇
  2018年   762篇
  2017年   763篇
  2016年   717篇
  2015年   1077篇
  2014年   1342篇
  2013年   1133篇
  2012年   1586篇
  2011年   1908篇
  2010年   1170篇
  2009年   990篇
  2008年   1168篇
  2007年   1146篇
  2006年   1137篇
  2005年   1152篇
  2004年   728篇
  2003年   707篇
  2002年   559篇
  2001年   487篇
  2000年   510篇
  1999年   526篇
  1998年   311篇
  1997年   323篇
  1996年   247篇
  1995年   244篇
  1994年   205篇
  1993年   120篇
  1992年   132篇
  1991年   91篇
  1990年   95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70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53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Sciatic nerve injury affects quality of life. Many immune cells and inflammatory cytokines have been reported to be involved in sciatic nerve injury,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ligands and receptors that trigger inflammatory responses. By using a modified sciatic nerve clamp injury method, we found that the recruitment of Schwann cells and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were enhanced after sciatic nerve injury. Toll-like receptor 4 (TLR4), one of the major members of the TLR family, is highly expressed in Schwann cell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otein 2 (MD2) binds to TLR4 on the membrane and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The reductions in the recruitment of Schwann cells and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uced by the blockade of TLR4 or MD2 suggest that TLR4 and MD2 are involved in sciatic nerve injury. What are the endogenous signals that activate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A large number of free saturated fatty acids (SFAs) are released from Schwann cells, adipocytes and the blood after sciatic nerve injury. Liang et al reported that Schwann cells can be stimulated by palmitic acid (PA). Here, we found that the expression and secretion of TNF-α and IL-6 were enhanced by PA treatment. Moreover, PA activated TLR4 signalling pathway-related proteins and stimulated a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TLR4 and MD2. Blocking TLR4 or MD2 reversed the PA-induced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TLR4 downstream signalling pathway. Thus, we speculated that SFAs act as endogenous ligands that activate TLR4/MD2, thus triggering Schwann cell inflammation during sciatic nerve injury.  相似文献   
992.
993.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Lando?人工真皮并结合自体皮移植修复手足部骨肌腱外露伴骨折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郑州仁济医院创伤显微外科收治的手足部骨肌腱外露伴骨折的35例患者(手部23例,足部12例)。一期先行骨折复位,彻底清创和止血后,使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进行创面床准备。二期行Lando?人工真皮移植,待创面完全血管化后,揭除硅胶膜,移植自体皮。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植皮成活情况和远期外观恢复情况。 结果35例患者人工真皮覆盖术后10~15 d拆除负压装置,支架血管化良好,完全覆盖裸露的骨肌腱。自体皮移植术后除1例因未及时引流而导致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再次植皮创面愈合,其余患者移植的自体皮片基本存活。术后6~12个月随访发现,移植区无破溃,皮肤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接近,无明显瘢痕和挛缩形成,未发生肌腱粘连,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负压封闭引流联合Lando?人工真皮并结合自体皮移植修复手足部骨肌腱外露创面,可直接覆盖外露骨肌腱,术后移植区外观恢复平整,功能恢复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小切口对口引流换药技术对糖尿病足肌筋膜间隙感染患者患足功能康复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伤口护理中心收治的60例糖尿病足肌筋膜间隙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多个小切口相互贯通至正常组织,蚕食样逐渐清除坏死组织,清创后用脂质水胶体敷料进行对口引流,若炎症蔓延则继续扩创,患足红肿消退开始考虑逐步撤除对口引流条,最后撤出足底与足背贯穿的对口,采用湿性及密闭敷料覆盖。对照组采取大切口彻底清创,后期多次使用无菌剪或手术刀片清创去除坏死组织控制感染,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患足并沾干,使用银离子敷料等功能敷料覆盖。统计2组患者疼痛评分、切口愈合时间、患者满意度,并对患者进行健康状况调查,包括生理领域(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和一般健康状况)和心理领域(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切口愈合时间和患者满意度分别为(3.76±1.94)分、(39.09±10.55) d和(94.21±6.77)分,与对照组[(5.31±2.48)分、(47.11±7.13) d和(82.09±7.2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0,3.45,6.69,P值均小于0.05)。观察组患者生理领域各指标(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评分分别为(79.99±14.12)、(71.33±10.21)、(77.47±12.78)、(81.15±12.77)分,与对照组[(72.54±12.01)、(63.03±11.67)、(67.19±11.12)、(73.08±10.54)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0、2.93、3.32、2.67,P值均小于0.05);观察组患者心理领域各指标(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分别为(83.64±10.88)、(92.55±11.32)、(92.67±25.55)和(86.34±9.77)分,与对照组[(76.11±15.02)、(70.31±16.23)、(73.34±21.21)、(78.98±11.01)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6.16、3.19、2.74,P值均小于0.05)。 结论小切口对口引流换药技术创伤小,出血量少,安全可靠,相比常规方法优势明显。而且保全患足外形及功能,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健康状态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95.
Invasive breast cancer constitutes a heterogeneous group of tumors. They comprise various histological types that differ in clinical presentation, imaging features, hist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iomarker profiles, prognostic and predictive parameters. The current classification of invasive breast cancer is based primarily on histopathological features. Invasive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 accounts for the majority, with some rare entities also being described. With recent research and advances, there are emerging concepts, including new genetic insights of invasive breast cancer and the role of the stromal microenvironment. With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esis of invasive breast cancer, changes based on the correlation of histologic and genetic findings have been incorporated in the lates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breast tumors. Medullary carcinomas are subsumed as invasive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 with basal‐like and medullary features, regarded as part of the spectrum of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rich breast cancers. Tall cell carcinoma with reversed polarity is proposed as a distinct entity in recognition of unique IDH2 mutations. This article reviews conventional prognostic parameters, new histological entities, and updates on breast cancer classification, with inclusion of some genetic insights into breast cancer and the role of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相似文献   
996.
文题释义:自体块状皮质骨:自体块状皮质骨具有刚性的板层状结构,毛细血管的含量较低,因此移植后很难维持具有活性的成骨细胞或骨祖细胞,致密的矿化基质导致血管重建和长入的速度相对缓慢,但其空间维持能力强,生物相容性好,其中含有的成骨细胞和生长因子对骨再生起促进作用,是骨移植材料的“金标准”。 Onlay植骨:于两侧下颌外斜线处取长方形皮质骨块,在上颌左侧骨缺损区植入皮质骨块,右侧骨缺损区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 背景:自体骨有骨传导、骨诱导及骨生成的特性,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移植后无排斥反应。但关于自体骨块移植后的骨块是完全被吸收替代?还是能保留细胞活性长期存留?仍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皮质骨移植后改建再生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 方法:6只健康比格犬麻醉后拔除两侧上颌前磨牙,并去除颊侧宽约10 mm、长约15 mm、厚度约2 mm的骨板,建立上颌骨缺损模型,在双侧下颌骨体颊侧切取相应大小的块状皮质骨并修整边缘。在上颌骨缺损区移植皮质骨块,一侧为单纯块状皮质骨移植,另一侧在块状皮质骨移植同期植入种植体。分别于骨移植后3,6个月取材,进行大体观测和组织学观察,分析移植骨块的吸收率、移植骨中的细胞存活率。实验方案经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可见移植骨块体积逐渐缩小,边缘圆钝,与基骨结合稳固;②6个月时全部种植体脱落;硬组织磨片可见移植骨块与基骨间存在新生骨连接;6个月时移植骨骨陷窝孔隙率明显低于3个月,移植骨吸收率显著高于3个月(均P < 0.05);③结果说明,块状皮质骨移植后,能够与受植区基骨发生骨结合,其内部的骨细胞部分保持活力,随着愈合期延长,新生骨细胞的比例增加,移植骨块的体积逐渐变小。皮质骨移植同期种植后移植物吸收明显,种植体骨结合不良。 ORCID: 0000-0001-5201-9377(王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97.
文题释义: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产生排斥反应,降解速度与成骨的速度相适应,其降解不会影响周围环境的pH值。该材料在微米尺度上具有互联孔洞结构,孔隙尺寸为100-500 µm,孔隙率为70%-90%,结构和成分与自体骨相似,能够更好的诱导自体骨生长,具有良好的骨修复作用,其机械耐受性、可塑性、强度接近松质骨。 新短肽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通过FMOC/tBu固相多肽合成法合成的具有17个氨基酸的新型活性短肽中包含磷酸化的丝氨酸及天冬氨酸,能够极好地模拟天然骨基质的促发及指导矿化的功能,在局部形成偏酸环境,促进局部的钙磷沉积、成核和生物自组装矿化。短链多肽活性位点能充分暴露并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生物活性更强。 背景: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材料具有仿生的化学组成及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已被用于某些骨缺损修复;新短肽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诱导生物活性,因此将新短肽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材料制备成复合支架材料可望提升骨修复效率和效果。 目的:探讨新型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复合材料的生物活性。 方法: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新型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复合材料与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材料上,培养3,7 d后,利用RT-PCR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 mRNA相对表达。将新型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复合材料(实验组)与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材料(对照组)分别埋置于SD大鼠皮下,植入12,35 d后进行Masson染色后组织学分析。将新型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复合材料(实验组)与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材料(对照组)分别植入日本大耳白兔下颌骨箱状缺损处,植入5,15周后进行大体与X射线检查。实验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复合材料组培养7 d的碱性磷酸酶mRNA表达高于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组(P < 0.05);②皮下埋植实验显示两组材料和组织界面均未引起明显的急性炎症反应,植入后35 d实验组可见更多的纤维细胞与材料嵌合;③骨缺损修复实验中,大体观察显示两种材料均具有良好的骨修复能力,植入5周时缺损区已有缩小趋势,植入15周缺损表面比较平整;X射线检查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缺损区缩小趋势更明显;④结果表明,新型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复合支架材料具有比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更为优良的生物活性与骨缺损修复能力。 ORCID: 0000-0002-1196-5954(张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98.
钟萍  崔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25):4028-4032
文题释义:移植物抗宿主病:是由于移植后异体供者移植物中的T淋巴细胞,经受者发动的一系列“细胞因子风暴”刺激,显著增强了其对受者抗原的免疫反应,以受者靶细胞为目标发动细胞毒攻击,其中皮肤、肝及肠道是主要的靶目标。根据移植物抗宿主病在移植后发生的时间,如在100 d内发生者称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在100 d后发生者称为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黄芩苷:黄芩汤的君药黄芩,《神农本草经》谓可治“肠辟泄利”,性苦寒,可清肺胃胆及大肠经之湿热,黄芩苷是黄芩中提取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菌、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减轻蛋白酶与炎性因子对组织的损害。 摘要背景: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最容易致死的并发症之一,如何干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病程是个热点问题。目的:探讨黄芩苷调控自噬干预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机制。方法:60Co照射CB6F1小鼠4 h,立即尾静脉输注Balb/c小鼠单个核细胞悬液(骨髓+脾),建立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造模后当天开始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治疗组灌胃黄芩苷,剂量为30 mg/(kg·d),共14 d。治疗后进行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评分、小肠黏膜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病理评级,透射电镜观察小肠黏膜自噬泡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活性氧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Beclin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治疗组临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评分、小肠黏膜病理评级明显优于模型组;②透射电镜下模型组存在自噬泡但线粒体结构毁坏严重,治疗组自噬泡增多且线粒体结构相对完整;③治疗组小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活性氧水平低于模型组(P < 0.01),治疗组LC3Ⅱ/Ⅰ、Beclin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 < 0.01);④结果表明,黄芩苷可以通过降低活性氧的产生,提高小肠黏膜细胞的自噬水平,保护肠黏膜屏障,进而降低移植后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率。ORCID: 0000-0002-8771-5898(崔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99.
文题释义: 干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干细胞是起源于中胚层的一种多能干细胞,具有在体外易于培养、多向分化性、免疫调节性、低免疫原性及归巢等特性,在组织工程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干细胞具有归巢的特性,被认为是肿瘤治疗的首选生物载体,在肿瘤细胞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外泌体:外泌体的生成是细胞在活化过程中或受到外界刺激时,引发的一系列复杂的细胞内分泌变化,向细胞外释放的脂质双层结构囊泡,介导细胞间的广泛交流,参与细胞与组织的生理、病理过程。 背景:外泌体是一种纳米级具有膜结构的囊泡样小体,可以来源于多种不同的细胞,如干细胞、肿瘤细胞、肿瘤干细胞等,外泌体中含有大量生物活性分子,可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交流。 目的:综述不同来源外泌体与肿瘤发生的相关研究动态及未来可能研究的方向。 方法:以“外泌体、肿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肿瘤干细胞、HH信号通路”等为中文关键词,以“exosomes,tumors,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caner stem cells,HH signaling pathway”等为英文关键词,检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录在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及中国万方数据库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80篇,其中英文文献27篇,中文文献53篇。 结果与结论:①血清来源外泌体在非小细胞癌、肝癌、胃癌、结肠癌、胰腺癌及乳腺癌等肿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研究潜力,其有可能成为肿瘤检测的一种潜在替代诊断标志物;②肿瘤来源外泌体可通过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迁移及侵袭,调节免疫及肿瘤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发挥调控肿瘤作用;③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可促进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其对肿瘤的调控可能是通过激活HH信号通路介导的;④此外,肿瘤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可通过促进肿瘤相关耐药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的耐药,通过研究肿瘤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与耐药基因之间的相关机制,有可能发现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ORCID:0000-0003-3619-1497(崔国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00.
文题释义:肿瘤坏死因子α:是一种主要由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的促炎细胞因子,并参与正常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MAPK信号通路:生物体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之一,参与介导细胞生长、发育、分裂和分化等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ERK是MAPK通路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激活的ERK1/2通过核转位进入细胞核,激活其下游的相关转录因子或激活胞质和胞核激酶等调控细胞的生存、增殖和分化。背景:肿瘤坏死因子α作为促炎因子可诱导成骨细胞凋亡,增强破骨细胞功能,从而造成炎症性骨破坏,但是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对长骨骨样细胞MLO-Y4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MLO-Y4细胞分为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组、ERK1/2抑制剂组。肿瘤坏死因子α组用含50 μg/L肿瘤坏死因子α的α-MEM完全培养基孵育24 h,ERK1/2抑制剂组用含50 μmol/L PD98059的α-MEM完全培养基孵育24 h,对照组单纯采用α-MEM完全培养基孵育24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试剂盒检测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CNA、cleaved caspase-3、p-ERK1/2、ERK1/2的蛋白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相比,50 μg/L肿瘤坏死因子α处理24 h后,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凋亡率上升;细胞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水平显著增加,而抗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降低;②与对照组相比,肿瘤坏死因子α组细胞增殖相关蛋白PCNA的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显著升高,p-ERK1/2的表达降低,而总蛋白ERK1/2的表达基本保持不变。ERK1/2抑制剂组上述指标与肿瘤坏死因子α组无显著差异;③结果表明,50 μg/L肿瘤坏死因子α可使长骨骨样细胞MLO-Y4增殖能力下降,细胞凋亡增多,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APK-ERK1/2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ORCID: 0000-0003-0863-8618(史方富)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