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36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广西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诊断依据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广西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的诊断依据,从而了解真实情况,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在我区A~E5市(县)内对各医疗单位2002年8~12月期间填报疫情报告卡的伤寒、副伤寒病例按调查表回原医疗机构对其诊断依据、实验室结果、菌型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354例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的“临床”和“临床 血清学”的诊断率均为39.8%,“病原学”诊断率为17.8%,“临床 流行病学”诊断率为2.8%。病原学诊断率以A地为高(49.0%),其它4地在0%~9.1%之间;分离病原以甲型副伤寒的比例为高(占93.7%)。有病原分型诊断的占59.6%,其中伤寒占33.6%,副伤寒占26.0%;未分型占40.4%。234例无病原学诊断、依靠血清学诊断的病例中有107例肥达氏反应结果与区分的诊断不相符(占45.7%);肥达氏阳性的细菌学符合率为23.5%.47.1%培养阳性患者其肥达氏结果为阴性,20.6%肥达氏阳性的患者其培养结果为阴性。结论应提高各医疗机构报告病例病原学诊断的比例,加强对临床医生的培训,提高其诊断水平和统一诊断标准,提高发现病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肥达氏反应在伤寒副伤寒的诊断中存在其局限性,病例的诊断及现场疫情控制急需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的快速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72.
广西2005~2009年3种法定报告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持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西法定报告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广西近5年各级卫生医疗机构上报的法定性传播疾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西2005~2009年累计报告性传播疾病179 037例,艾滋病12 739例(占7.12%),淋病52 539例(占29.34%),梅毒113 759例(占63.54%);发病率由2005年的57.98/10万上升至2009年的93.56/10万,男女之比为1.18,65.47%的病例集中在20~44岁,以农民为主。[结论]广西是性传播疾病的高发地区,艾滋病和梅毒报告发病率在逐年上升;控制性传播疾病已是当今广西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3.
2005-2009年广西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广西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09年广西报告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9年广西报告食物中毒事件209起,进食53 260人,中毒发病4 941例,死亡72人,中毒发病率为92.77‰,中毒死亡率为1.35‰,病死率为1.46%。食物中毒事件数、中毒发病人数占广西同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比例均为第二位,而中毒死亡人数则为第一位。2007年以来食物中毒事件数、死亡人数逐年减少,报告事件数、中毒发病人数、中毒死亡人数最少的年份均是2009年。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性中毒,死亡人数最多和病死率最高的是动植物性中毒,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是农药及化学性中毒。农村中毒事件数多于城市。中毒事件数最多的月份是6月份和9月份;食物中毒的主要场所为乡镇和农村的家庭,其次为学校和幼托机构。生熟交叉污染、误用有毒品种、原料污染或变质为食物中毒的三大主要原因。结论食物中毒是广西主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一,应加强对食品微生物性污染和腐败变质的控制。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ICU病房患者240例痰液标本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 240例患者痰液标本分离出病原菌210例,阳性率占75%。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0%,革兰阴性球菌占21%,真菌占9%,以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不动杆菌属和真菌。结论革兰阴性杆菌为ICU病房患者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呈高度耐药特征,并有上升趋势。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是防止抗菌素滥用,控制院内感染病原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在评估冠状动脉放置支架后通畅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63例冠状动脉置入支架术后患者,病史3~18个月.随访检查,先行128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检查,检查结束后在1-2周内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照.结果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63例患者接受置入支架93枚,有86枚支架图像显示清楚,其中68枚支架无狭窄,18枚支架再狭窄,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一致性高.敏感度:85.7%,特异度:95.8%,阳性预测值:81.8%,阴性预测值:95.8%,准确诊断指数为0.925,阳性似然比为20.41,阴性似然比为0.149,准确度为92.5%,Kappa值为0.79.结论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或再狭窄的无创性的非常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其准确性高,能大部分取代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76.
广西2004-2008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布及特征,为预防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对2004-2008年广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8年广西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89起,报告病例数32513例,72.60%发生在农村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占85.89%,其次为食物中毒,占8.18%;发病高峰出现在3-5月及11-12月份。结论广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乡镇小学发生率最高,且呈上升趋势。应引起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77.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夜盲、进行性视野损害、视网膜色素沉着、视盘呈蜡黄色萎缩和视网膜电图(ERG)呈熄灭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遗传性致盲眼病[1,2].RP遗传方式复杂,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P(ADRP)为多见[3].在已成功克隆出15个ADRP致病基因中,视紫红质(RHO)基因是引起ADRP的主要致病基因,大约20%的ADRP患者存在RHO基因突变[4-6].RHO突变位点很多,表型各异.为探讨RHO基因型与RP的关系,我们观察了1个RHO基因突变的ADRP家系中RP患者的临床特征.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8.
龚健仁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8):1251-1253
2013年6月4--22日,西安市某学校发生了一起社区获得性肺炎暴发疫情.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利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的方法,结合病原学检测结果,查明并确认是一起以肺炎支原体为病原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1]暴发的疫情.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控制了此次疫情.现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9.
青少年生长发育调查是人类学活体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了解某一民族或地区人体发育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为进一步改善体质、增强健康提供科学依据.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仅分布在广西,大多数居住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少部分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等县境内[1].笔者对广西仫佬族青少年身高、体重等体格指标进行了测量,探讨仫佬族青少年身体发育的规律和特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0.
<正>改良前盆底重建术是国内学者根据中国女性骨盆较小的特点,将10cm×15cm聚丙烯纤维网片修剪成"蜻蜓"形治疗阴道前壁脱垂,文献报道临床效果良好[1],我院将该术式用于临床,与同期开展的"梯形"网片前盆底重建术(阴道旁网片修补术)进行前瞻性比较,分析了手术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