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7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44篇
医药卫生   186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血清IL-6水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4月符合选择标准的273例初次单侧TK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0例,女223例;年龄36~89岁,平均66.3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5.5±3.7)kg/m2。骨关节炎25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7例。对患者性别、年龄、BMI、病因、是否合并相关内科疾病、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是否合并膝关节内外翻畸形、膝关节活动度、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血清IL-6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是否使用引流管及尿管、手术当日给予氨甲环酸及地塞米松剂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TKA术后第1天血清IL-6水平的影响因素;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筛选危险因素。结果手术时间(79.7±15.6)min,术中失血量(107.8±25.3)m L。术后使用引流管111例,使用尿管41例。手术当日静脉应用氨甲环酸(3.2±0.8)g、地塞米松(15.1±6.6)mg,术前及术后第1、3天血清IL-6水平分别为(4.48±3.05)、(42.65±37.09)、(28.21±26.44)pg/m L。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因、术前肺部感染、膝关节活动度、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及IL-6水平、手术当日给予氨甲环酸剂量及地塞米松剂量是TKA术后第1天IL-6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膝关节活动度≤90°、手术当日给予氨甲环酸剂量3 g、手术当日给予地塞米松剂量10 mg是导致TKA术后第1天血清IL-6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膝关节活动度≤90°、手术当日静脉给予氨甲环酸剂量3 g及地塞米松剂量10 mg是导致TKA术后第1天血清IL-6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2.
目的:对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16例,共123眼。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予以小切口碎核无缝线白内障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超声乳化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一周后的裸眼视力,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治疗一周之后的裸眼视力情况,研究组中视力〉0.6的患者占所有患者的88.71%,对照组为73.77%,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3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87%,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超声乳化手术,采用小切口碎核无缝线手术治疗白内障患者,其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显著的差异,但前者的治疗成本较低,故可将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作为扶贫扫盲活动中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比较腹泻型、便秘型及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本院消化内科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IBS患者各40例,同时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比较四组患者肠道菌群差异.结果 对照组肠道菌群密集度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为0%、10%、35%、55%,腹泻组10%、60%、25%、5%,便秘组5%、25%、35%、35%,混合组5%、20%、40%、35%,腹泻组肠道菌群密集度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肠道菌群多样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为5%、20%、65%、10%,腹泻组15%、50%、15%、20%,便秘组10%、30%、45%、15%,混合组10%、45%、30%、15%,腹泻组、混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组和便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分别为(8.18±0.68)、6.74±0.89)、(8.93±0.87)、(7.05±1.07)、(8.42±0.64)logCFU/g湿便,B/E值为(1.08±0.15),而腹泻组分别为(8.81±1.04)、(6.40±0.87)、(8.26±0.94)、(6.32±1.05)、(8.62±0.62) logCFU/g湿便和(0.95±0.14),便秘组(8.24±0.87)、(6.58±1.05)、(8.54±1.04)、(6.48±0.84)、(9.24±0.64)logCFU/g湿便和(1.04±0.18),混合组(8.83±1.12)、(6.78±1.19)、(8.62±0.91)、(6.21±1.04)、(8.48±0.69) logCFU/g湿便和(0.98±0.16),与对照组比较,IBS组肠杆菌、拟杆菌增多(P< 0.05),双歧杆菌、乳杆菌和B/E值减少(P<0.05),肠球菌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肠道菌群紊乱,其中以腹泻型IBS菌群失调最为严重,肠道菌群是影响IBS发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子宫捆绑术致子宫次全切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行子宫捆绑术致子宫次全切除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剖宫产术后持续腹胀、阴道间断出血4 d入院。剖宫产术中因子宫收缩乏力行B-Lynch缝合+环形缝合术捆绑子宫,术后出现持续腹胀、阴道间断出血、发热,予保守治疗14 d,症状未见好转,遂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感染、坏死,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大网膜部分切除术,术后痊愈出院。结论不恰当的子宫捆绑术可能导致子宫感染、坏死,甚至子宫切除,临床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情景模拟演练在急诊规培护士技能操作培训中应用效果,为提高规培护士急诊临床工作抢救能力及提高急诊规培护士技能操作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的急诊科28名规培护士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方法进行培训,选取2016年1~12月急诊科28名规培护士作为实验组,采用情景模拟培训法进行培训。比较2组培训效果。 结果 培训后实验组护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χ2=5.240,P=0.022)。 结论 情景模拟培训能提高急诊科规培护士的操作技能与临床批判性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46.
目的回顾性分析先天性膈疝患儿产前胎儿磁共振图像,探讨磁共振测量和评价参数与患儿预后的关系,初步探讨胎儿磁共振参数在先天性膈疝患儿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1—2020年胎儿磁共振图像结果,收集诊断为先天性膈疝的50例胎儿磁共振图像,包括左侧膈疝37例,右侧膈疝13例,检测并分析观察-预期肺容积比、肺肝比、纵膈移位角、肺底基线的完整性、肝脏及胃泡位置等与患儿预后的关系。结果50例患儿中,存活35例(为存活组),死亡15例(为死亡组)。胎儿磁共振图像观察-预期肺容积比:存活组比死亡组为(35.09±10.87)比(24.29±6.86);肺肝比:存活组比死亡组为(2.68±1.01)比(1.93±0.93);纵膈移位角:存活组比死亡组为(30.88±7.07)比(39.05±4.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分析结果显示,胎儿磁共振肺底基线不完整、肝脏及胃泡位置疝入胸腔患儿的预后较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应用观察-预期肺容积比、肺肝比、纵膈移位角、肺底基线的完整性、肝脏及胃泡位置等判断患儿预后,较单一参数判断更为准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磁共振观察-预期肺容积比、肺肝比、纵膈移位角、肺底基线完整性、肝脏及胃泡位置均可作为判断先天性膈疝患儿预后的评价指标,联合应用上述六项参数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儿预后,以上述参数为基础构建先天性膈疝的评估体系,有助于先天性膈疝患儿的肺发育评估、体外膜肺氧合的应用判断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47.
患者,女,58岁.因发现右腋下肿块1年余,于1998年10月15日入院.体检:右腋下淋巴结4 cm×4 cm,右锁骨上淋巴结3 cm×4 cm.一般状态分级(PS)0级,无B症状,病理活检为霍奇金病,混合细胞型,CD20+,LCA+.诊断为霍奇金病(混合细胞型).Ann Arbor分期为Ⅱ期,PS为0.当时给予CTOP方案(环磷酰胺加吡南阿霉素加长春新碱加泼尼松)常规化疗6个疗程后缓解.至1999年7月,右腋下淋巴结及右锁骨上淋巴结再次肿大,3 cm×3 cm及2.5 cm×1.5 cm, 诊断为霍奇金病(混合细胞型)复发,Ⅱ期,PS为0.给予CTVP方案(V:长春碱酰胺)常规化疗4个疗程后,淋巴结缩小不明显,遂局部加用放疗3cGY, 此后达第2次缓解.重复上述方案2个疗程后结束.然而至2000年9月发现左腋下淋巴结肿大,诊断为霍奇金病(混合细胞型)第2次复发,Ⅱ期,PS为0.遂决定行大剂量化疗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48.
黄强  柳啸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4):3551-3553,3556
目的 探讨血浆转化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LTBP2)联合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原发性肺癌患者104例纳入研究作为肺癌组,另选取50例肺炎患者作为肺炎组,1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上述人群血液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分别检测血清LTBP2和SCC水平.分析血清LTBP2水平与肺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TBP2和SCC水平检测用于肺癌诊断的价值.结果 肺癌组血清LTBP2及SCC水平均高于肺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TNM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深层浸润的肺癌患者血清LTBP2水平较高(P<0.05).血清LTBP2水平检测用于诊断肺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2(95%CI:0.704~0.916),灵敏度为89.15%,特异度为83.94%;血清SCC用于肺癌诊断的AUC为0.794(95%CI:0.529~0.843),灵敏度为82.17%,特异度为70.63%.血清LTBP2和SCC联合检测用于肺癌诊断的AUC为0.887(95%CI:0.752~0.974),灵敏度为92.67%,特异度为86.63%.结论 原发性肺癌患者血清LTBP2水平升高,可能与肺癌的发生及进展有关,LTBP2联合SCC检测更利于临床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9.
储霞飞  黄强  袁丽  谢放  胡传来 《安徽医药》2020,41(11):1261-1264
目的 探讨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给予的最佳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行PD的86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行肠内营养开始的时间,分为<24 h组(术后24 h内给予肠内营养)、24 h~组(术后24~48 h内给予肠内营养)及48 h~组(术后48 h后开始肠内营养),比较术前、术后第3天和第7天各组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及胃肠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7天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先下降后上升,且≤24 h组患者术后第3天和第7天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其他组(P<0.05)。<24 h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短于24 h~组及48 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胰瘘、胆漏、胃排空延迟、腹腔出血及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术后最佳肠内营养时间为术后24 h内给予。  相似文献   
50.
<正>退行性腰椎疾病是引起中老年腰腿痛的常见疾病,多合并有不同程度腰椎节段不稳,在不稳定的晚期,可出现各种脊柱畸形、神经根以及马尾神经受压症状,非手术治疗远期疗效欠佳。我们2011-01-2014-01期间对19例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采用跨节段固定、选择性开窗法有限减压、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35~72岁,平均57.5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