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以总蛋白(TP)为例,考察Roche Cobas C50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精密度、准确度和可报告范围,以验证其检测性能.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 EP5-A2、EP6-A等文件,使用C501的原装配套试剂及校准品,检测总蛋白(TP)的精密度、准确度和可报告范围,用EP Evaluator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TP两水平精密度检测结果的批内标准差(S)、总的S均不超过验证值,精密度可以接受;在对照系统与实验系统之间,20个患者血清样本的检测结果的误差指数(EI)均在±1.00之间,准确度可以接受;覆盖可报告范围的5个水平样本中的4个结果呈线性,线性可接受.结论 Cobas C501分析仪TP项目的精密度、准确度、可报告范围达到了厂家声明的检测性能,此分析仪的检测性能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地尔硫卓缓释和控释制剂(降压药)在健康人体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交叉给药方法,18名健康受试者单次和多次口服缓释或控释地尔硫卓胶囊。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血浆中的地尔硫卓浓度,用Winnolin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控释和缓释地尔硫卓胶囊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单次:tmax分别为(14.1±3.9)和(8.4±4.1)h,Cmax分别为(73±37)和(94±44)ng·mL-1,AUC0-36分别为(1348±590)和(1571±679)ng·h·mL-1,t1/2分别为(7.9±2.9)和(8.0±3.5)h。多次:tmax分别为(8.1±5.0)和(4.83±2.73)h,Cmax分别为(145±41)和(170±58)ng·mL-1,AUCss分别为(2232±642)和(2419±658)ng·h·mL-1,波动度DF分别为(103±32)%和(123±32)%。结论多次给药后,控释和缓释地尔硫卓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硫酸氢氯吡格雷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并评价其生物等效性.方法:23例中国男性健康受试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泰嘉(国产硫酸氢氯比格雷,75mg/片,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和波立维(原研厂硫酸氢氯比格雷,75mg/片,杭州赛诺菲-安万特制药有限公司)各150 mg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中氯吡格雷和氯吡格雷酸的浓度,并进行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结果:口服泰嘉受试制剂者和波立维参比制剂者血浆中氯吡格雷血药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3.07±3.63)ng/ml和(2.67±2.35)ng/ml;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6.57±3.18)h和(6.96±3.92)h;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4.75±4.68)ng.h/ml和(4.60±4.20)ng·h/ml.氯吡格雷酸的cmax分别为(6 724±1 899)ng/ml和(6 262±1 968)ng/ml;t1/2分别为(8.77±1.20)h和(10.11±8.99)h;AUC0-t分别为(20 702±5 579)ng·h/ml和(19 817+4 232)ng·h/ml.口服泰嘉受试制剂者相比波立维参比制剂者氯吡格雷和氯吡格雷酸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12.8±42.4)%和(107,4±31,6)%.结论:AUC0-t,AUC--∞和cmax经对数转换后,应用方差分析法、双单侧t检验及90%置信区间判断,两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24.
阿替洛尔(atenolol,简称ate)为水溶性β受体阻断剂,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等疾病.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阿替洛尔的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有关,故有必要建立该药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有关阿替洛尔的HPLC测定方法国外已有报道,国内目前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但其灵敏度低、特异性差,本文旨在建立简单、灵敏、准确的HPLC测定方法,以利于临床开展该药的血药浓度监测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25.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及尿样中索他洛尔浓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立了测定人血清及尿样中索他洛尔(sotalol)的反相HPLC方法。索他洛尔及内标氨酰心安(atenolol)的色谱分析采用氰基分析柱及保护柱,流动相为乙腈:甲醇:10%磷酸:10%正丁胺(75:25:0.2:0.1,v/v)。流速为1.8ml/min。血样及碱化尿样用溶剂萃取(氯仿:异丙醇4:1,v/v),采用荧光检测器检测,其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20nm及313nm。实验结果表明:索他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复方缬沙坦(抗高血压药)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并评价其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双周期、两制剂交叉试验设计,20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交叉、先后单次交叉口服国产复方缬沙坦(每片含缬沙坦80 mg/氢氯噻嗪12.5 mg)(被试制剂)和进口复方缬沙坦(每片含缬沙坦80 mg/氢氯噻嗪12.5 mg)(参比制剂)各1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同时测定血浆中的缬沙坦和氢氯噻嗪浓度。结果被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缬沙坦:Cmax分别为(2.39±1.28),(2.61±1.23)μg.mL-1;tmax分别为(3.1±1.4),(3.4±0.7)h;t1/2分别为(7.5±1.8),(7.4±1.6)h;AUC0-t分别为(16.95±8.85),(18.14±9.06)μg·mL-1·h。氢氯噻嗪:Cmax分别为(0.40±0.18),(0.42±0.15)μg·mL-1;Tmax分别为(2.6±1.6),(2.2±1.0)h;t1/2分别为(9.6±1.4),(9.8±1.8)h;AUC0-t分别为(2.85±1.05),(2.80±0.89)μg·mL-1·h。国产...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24周疗程中复方阿司匹林(铝镁匹林)抑制心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效果变化。方法:选择临床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且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的心血管病患者103例,给予铝镁匹林2片(含阿司匹林162 mg)口服24周。于用药前及用药6,12,24周后分别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服用铝镁匹林后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6,12,24周测定血小板聚集率与基线比较有极显著差异,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分别为-(20.49±22.35)%,-(28.10±22.88)%,-(23.23±22.68)%。12周的血小板聚集率较6周进一步下降,但24周较12周则明显升高,两个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铝镁匹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但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24周后较12周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建立HPLC-MS/MS法测定尿样中的瑞舒伐他汀浓度,研究其在健康国人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选择匹伐他汀为内标,尿样经叔丁基甲醚提取,采用GL Nuclosil C18(2 mm&#215;50 mm,5 μm),以甲醇-水-甲酸(70:30:1)为流动相,流速0.25 mL&#183;min-1;质谱检测为正离子方式下的MRM扫描.24例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等分为3组,分别每日空腹口服瑞舒伐他汀5,10和20 mg,连续7 d,测定药后不同时间段的尿药浓度.结果 瑞舒伐他汀的线性范围为2~500 μg&#183;L-1(r=0.999 8),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2 μg&#183;L-1,提取回收率>75%,日内和日间RSD均≤11.4%.受试者服药后的最大排泄速率均出现在药后5 h左右,消除半衰期t1/2为11.2~15.8 h,累积排泄率为10%,比白种人高约2倍.结论 在本研究剂量范围内,瑞舒伐他汀呈线性动力学特征,中国人与白种人的药动学特征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29.
目的 研究镁铝匹林在健康国人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方法 选择健康汉族男性受试者28名,随机分成3个剂量组:81 mg&#183;d-1(n=9)、162 mg&#183;d-1(n=9)及324 mg&#183;d-1(n=10),连续服药7 d.采用HPLC-MS-MS测定血浆中阿司匹林及水杨酸浓度,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血栓素B2(TXB2)浓度.结果 阿司匹林tmax为30~40 min,t1/2为17.4~29.8 min;水杨酸tmax为33.3~53.3 min,t1/2为168.2~209.6 min.各组tmax,ρmax,t1/2,AUC和CL/F在给药d1和d7无显著性差异;t1/2和CL/F在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镁铝匹林抑制血小板TXB2生成作用在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阿司匹林和水杨酸呈线性动力学,连续服药未见体内蓄积,抑制血小板活性作用相同.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