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7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置入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边支血管累及程度的关系。方法将102例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据病变形态分为A组(边支血管开口处狭窄<50%)、B组(边支血管开口处狭窄50%~70%)。观察支架置入时对各组边支血管开口的影响及其与hs-CRP水平间的关系。结果支架置入时对边支血管血流无影响、轻度影响、明显影响的病人在两组内比较hs-CRP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发生病例数B组均显著高于A组(P<0.05),但在对边支血管血流同等影响程度的病人间比较,hs-CRP水平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时边支血管累及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 2 0 0 0年 7月至 2 0 0 2年 5月住院的首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 6 0例。按胸前导联ST段压低范围将患者分为 4组 :无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 (Ⅰ组 ,n =2 2 ) ;胸前导联V1~ 3ST段压低组 (Ⅱ组 ,n =12 ) ;胸前导联V4~ 6 ST段压低组 (Ⅲ组 ,n =12 ) ;胸前导联V1~ 6 ST段压低组 (Ⅳ组 ,n =14 )。分析内容包括冠心病危险因素、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彩超、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心肌梗死的并发症。结果 :左前降支 (LAD)病变发生率在Ⅰ与Ⅲ、Ⅳ各组分别为 4 7 1%、6 0 %、72 7% (P >0 0 5 ) ,而在Ⅱ组仅为 9 1% ,与Ⅰ组比较 ,Ⅱ组的LAD病变发生率低 (P <0 0 5 ) ,但Ⅰ组LAD病变程度较轻 ,>90 %狭窄者仅占 12 5 % ,而Ⅲ、Ⅳ组分别占 83 3%、87 5 % (P <0 0 5 ) ;回旋支 (LCX)病变在Ⅰ、Ⅱ、Ⅲ、Ⅳ组分别占 17 6 %、4 5 5 %、6 0 %、6 3 6 % ,与Ⅰ组比较 ,Ⅲ、Ⅳ各组的LCX病变发生率较高 (P <0 0 5 ) ,且Ⅳ组多支病变比例较高 (P <0 0 5 ) ;左室射血分数 (LVEF)在Ⅰ、Ⅱ、Ⅲ、Ⅳ组分别为 0 6 3± 0 0 5、0 6 2± 0 0 6、0 5 5± 0 10、0 5 1± 0 13,与Ⅰ组相比 ,Ⅳ组的LVEF较低 (P <0 0 5 ) ;低血压状?  相似文献   
53.
脑钠尿肽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钠尿肽(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56例入选病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表示。所有病人均于术前清晨抽取2mL肘静脉血,用免疫放射方法(IMRA)测量BNP值。结果冠状动脉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平均血浆BNP值分别为33.37pg/mL、80.47pg/mL、131.08pg/mL,均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的16.23pg/mL(P〈0.05)。结论BNP可以作为预测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血浆标志物。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PN)联合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两种炎症指标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正常对照组30名、稳定型心绞痛(SA)组2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63例,将ACS患者再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31例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32例两组。分别检测各组CRP、肌钙蛋白I(cTnI)及全部样本血清脂联素的水平。结果CRP水平ACS组与SAP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O.01),血清APN水平ACS组明显低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cTnI水平ACS组明显高于SAP组(P〈O.01)。ACS组血清APN与CRP呈负相关(r=-0.516,P〈O.05),而与其他指标无相关。SA组APN与其他指标亦无显著相关。结论脂联素在冠心病中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水平显著降低可预测ACS的发生及发展,动态监测血清APN水平有可能成为诊断冠心病、观察病情、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参数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52例入选病例行冠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病变损害程度采用Gensini法计分,所有病例均于术前监测24 h动态血压,记录参数: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以DBP为纵坐标,SBP为横坐标,求出斜率(β),动脉僵硬度指数=1-β。结果高血压组较非高血压组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增高(P〈0.05)。高血压组患者冠脉三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冠脉狭窄组24 h动态血压监测,无论24 h、白昼还是夜间动脉僵硬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动脉僵硬度指数与冠心病(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最为密切,且夜间动脉僵硬度指数较其他因素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更密切(P〈0.05)。结论动脉僵硬度指数是CHD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僵硬度指数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ACS患者120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40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NSTEMI组)40例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STEMI组)40例;同期正常体检者40名作为对照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用病变血管支数及Gensini评分表示,于入院第2天抽血检测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CS各组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Gensin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CS各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nsini评分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EMI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NSTEMI组和UAP组(P<0.01);NSTEMI组与UAP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Gensini评分随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加。结论联合检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判断ACS的严重程度,对其诊治及指导早期行有创检查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药物涂层支架植入后1年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5例植入药物涂层支架(DES)病人,在植入DES 1年后检测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并将这些病人分为hs-CRP增高组(106例)及hs-CRP非增高组(149例),对两组的基础情况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药物涂层支架植入1年后,观察到高hs-CRP病人占41.56%。两组间比较,高血压、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左室射血分数、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a)、血红蛋白(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增高组及hs-CRP非增高组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16.0%及7.4%,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分别为8.5%及2.0%,非致命性卒中分别为4.7%及1.3%,血运重建分别为17.0%及10.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涂层支架植入1年后hs-CRP升高与病人的临床情况如高血压、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左室射血分数、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a)、HbA1c明显相关,CRP升高可能增加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58.
目的通过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左室重塑、心功能的影响,并分析随访资料,探讨AMI延迟PCI的临床意义.方法 25例PCI病人为治疗组,同期未行PCI的19例病人为对照组,于基线、1个月及6个月3个时间点进行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同时进行临床资料随访.结果①两组间对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统计学意义,且不同时间段比较,EDV、ESV及LVEF在不同时间段间无统计意义;EDV、ESV、LVEF各组的不同时间段与治疗方法间无交互作用.②临床事件随访时间6个月~16个月,治疗组复合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心绞痛等)发生率较低(24.0% VS 57.9% P=0.02).结论AMI后延迟PCI治疗的心脏复合事件发生率较低,但对左室重塑并未显示有利作用,其意义需要进一步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观察.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使用口服β受体阻滞剂对老年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的影响。方法: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73例,分为住院期间口服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A组n=88)及未接受口服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B组n=85)。记录患者病史、临床特点、药物治疗情况以及住院期间心脏事件,观察两组住院期间死亡及再梗的发生。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两组之间住院期间死亡率(OR=0.45,P=0.025)及再梗死(OR=0.27。P=0.033)的发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降低老年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及再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