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7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的近期、中期疗效。方法经SYNTAX评分选择后,对19例中危、低危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患者行介入治疗,观察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情况以及12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即刻成功率100%,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术后TIMI血流3级,住院期间无MACE事件发生,随访3个月~18个月,未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提高6%~11%,平均9.4%。3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有心绞痛发作,但经冠脉造影检查支架内血流通畅,无支架内再狭窄。结论经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治疗是可行的,安全的,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2.
尿微量白蛋白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52 例入选病例均行冠脉造影术.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清晨留取清洁中段尿5 mL,用放射免疫法(RIA)测量mAlb值.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 积分表示.结果 高血压病(EH)组较非EH组冠心病(CHD)患病率明显增高(81.1%比53.4%,P<0.05);EH组双支、三支冠脉病变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非EH组(P<0.05;29.3%比9.1%,P<0.05);EH组mAlb显著高于非EH组(P<0.05);冠脉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组,mAlb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0.05);对肱动脉测压,mAlb与收缩压(SBP)、脉压(PP)均有显著相关性,且与PP的相关性优于与SBP的相关性.结论 PP是CHD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mAlb与PP密切相关,mAlb可以作为CHD冠脉狭窄程度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38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入院时空腹进行hs-CRP测定,择期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计算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积分,依据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积分分为3组:A组≤4分为轻度、B组4分~8分为中度、C组>8分为重度.分组比较相关因素.观察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反复心绞痛发作、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脏性死亡).结果 血清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积分有相关性.3组之间hs-CRP水平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A组、B组和C组在反复心绞痛发作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两项之间比较有增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积分有相关性,hsCRP水平增高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入院时血清hs-CRP水平增高的心绞痛患者有较高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脉压(pulse pressure,PP)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56例入选病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其中男103例,女53例,年龄33~81岁,平均(59.15±10.60)岁。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所有病例均在术前、术后测量仰卧位肱动脉血压,术中测量主动脉血压,术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组较非高血压组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增高(76.9%;61.5%,P=0.038)。高血压组患者冠脉三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35.2%;12.3%,P=0.001)。冠脉狭窄组,无论肱动脉测压、主动脉测压还是24h动态测压,其SBP、PP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BP与PP随着冠脉血管狭窄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动态PP[Exp(β)=0.389]、肱动脉PP[Exp(β)=0.357]、年龄与冠心病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最为密切。结论PP是冠心病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且24h动态PP的预测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比较两地不同时期支架术应用的差异 ,同时比较直接支架术的即刻和长期效果。方法 选择 1998年 3月至 1999年 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 0 0例和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2年 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170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例 ,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应用率和直接支架术的使用率 ,观察手术的即刻和长期效果。结果 近年来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有增加趋势 ( 71%对 91% ) ,随着技术的熟练和球囊预装支架设计的改进 ,应用直接支架术明显增加 ( 5 %对 2 0 % )。结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可降低手术早期的危险性 ,选择得当的病例施行直接支架术具有较高的即刻成功率和较理想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影响因素以及AR与血小板P-选择素的相关性。方法冠心病患者86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至少7 d,以二磷酸腺苷(Adenosinediphosphate,ADP)为诱导剂测定血小板聚集率,以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定义为AR,<70%为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e,AS)。同时测定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阳性率。结果AR的发生率为25.6%(22/86),AR组中血糖水平及吸烟者比例高于AS组,并有显著性差异。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和吸烟是阿司匹林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患者服药后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有显著性差异,AR组患者服药后血小板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AS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为25.6%,糖尿病和吸烟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P-选择素可作为检测阿司匹林抵抗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究采用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焦虑抑郁状况的影响.方法:我院从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了210例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治疗后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8例)和观察组(112例).观察组患者采取系统性规范化心理干预处理3个月,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3个月前后心理状况的差异程度.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初入选时,两组之间的心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系统性心理干预处理3个月后,我们观测到观察组患者的焦虑(SAS)评分以及抑郁(SDS)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容易发生焦虑抑郁的情绪,需要医护人员及时的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临床医务人员应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药物涂层支架植入后1年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5例植入药物涂层支架(DES)病人,在植入DES 1年后检测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并将这些病人分为hs-CRP增高组(106例)及hs-CRP非增高组(149例),对两组的基础情况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药物涂层支架植入1年后,观察到高hs-CRP病人占41.56%。两组间比较,高血压、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左室射血分数、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a)、血红蛋白(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增高组及hs-CRP非增高组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16.0%及7.4%,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分别为8.5%及2.0%,非致命性卒中分别为4.7%及1.3%,血运重建分别为17.0%及10.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涂层支架植入1年后hs-CRP升高与病人的临床情况如高血压、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左室射血分数、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a)、HbA1c明显相关,CRP升高可能增加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LP)方法,测定109例冠心病患者及106名正常对照者的AT1R基因型。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之间AA、AC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A、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中发生心肌梗死者的AA、AC基因型频率和A、C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之间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血糖、血脂、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除高密度脂蛋白(OR<1,95%CI0.042~0.323)是保护因素外,其余各指标(OR>1)均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冠心病可能无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