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郁金是常用中药,始载于《唐本草》(AD659)。但在此以前,郁金在我国已广为流传,诸如汉朱公叔郁金赋、晋左公嫔郁金赋和晋傅玄郁金赋等可作佐证,至今约有2000年历史。郁金来我国的途径,早先是通过通商贸易和“遣使献郁金”(《唐书西域传》)。至于原产地,一般古藉均认为郁金不产于我国。如《梁书海南传》载:“郁金独出(?)宾国(今克什米尔一带)”;又《唐书西域传》载:“天竺国(古印度的别称)货有金刚旃檀郁金,与大秦(即罗马帝国,今地中海东岸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扶南(今南海各国?)交趾(今两广和  相似文献   
22.
节鞭山姜(Alpinia conchigera)的果实是云南地区一种草药,其作用与中药红豆蔻(大高良姜A.galaga的果实)相似。实验表明二者均含有相同的活性成分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2)和1′-乙酰氧基丁香酚乙酸酯(3)。  相似文献   
23.
砂仁原名缩砂蜜,是常用中药之一。有行气宽中,健胃消食和安胎的功能。始载于唐《本草拾遗》。据《海药本草》谓:“缩砂蜜生西海及西戎诸国,多从安东道来”。故我国早期所用的砂仁,系进口无疑。但宋代本草载砂仁“生南地”或“岭南山泽间有之”。说明在宋代我国产砂仁已作药用。砂仁可分为两类。一为国产,原植物主要是阳春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另一为进口砂仁(西砂仁),来源于东南亚,原植物多认为系Amomum villosum Lour.var.xanthioides T.L.Wu et Senjen(Amomum xanthioides Wall.ex Bak.)。  相似文献   
24.
红豆蔻是较常用中药。始载于唐《药性本草》。有散寒燥湿,健脾消食的功能。药材来源主要是姜科的红豆蔻即大高良姜(Alpiniagalanga L.)的果实。由于古代本草多认为中药红豆蔻为高良姜的果实,故《本草纲目》把红豆蔻和高良姜合并为一项。据现代文献及我们的调查资料,高良姜的原植物是Alpiniaofficinarum Hance。关于这两种植物的形态,在本草上未见有较详细的记载,考订殊为不易(但《植物名实图考》的高良姜附图很清晰,原植物可定为大高良姜)。在现代的一些地区,确有把高良姜的果实作中药红豆蔻,而把  相似文献   
25.
温莪术挥发油中莪术醇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用薄层层析-红外光谱法测定莪术挥发油中莪术醇的含量。以石油醚-丙酮(96:4)为展开剂,在硅胶G板上将挥发油中极性较小的干扰物质层析至高R_f值区而将莪术醇留在原点附近,然后无需标记出莪术醇的斑点,根据经实验求出的莪术醇的R_f值直接将薄层上莪术醇部分刮下洗脱,再以红外光谱中莪术醇分子中亚乙烯基的吸收峰(面外弯曲振动890 cm~(-1),11.24μm)为定量谱带,用四氯化碳为溶剂,以红外光谱法测定莪术醇的含量。由于亚乙烯基谱带的专属性较强,除干扰组分外,其他组分与莪术醇无需严格分离。本法操作简便,结果稳定,统计结果表明,8次测定的平均相对偏差小于2%。  相似文献   
26.
温郁金和川郁金的PAPD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用PAPD技术解决Curcuma属植物和药物分类存在的问题和争议。方法:对温郁金C.wenyujin和川郁金C.sichuanensis进行了PAPD研究。结果:2种亲缘关系很近,聚类结果表明难以从DNA水平上把二者划分为2个种。结论:结合化学和形态资料,我们认为2种应予以合并,学名应用C.wenyujin,但温郁金和川郁金经长期栽培,化学品质有一些区别,可分为2个药材品种。同时也指出了用花葶中央出和侧生作为分类依据值得商榷。此外,还证明温郁金与毛郁金C.aromatica有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7.
RAPD技术在药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概述了RAPD技术在药用植物学中应用的理论意义及依据,并综述了该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情况,注意的问题及技术方法上的改进,展望了RAPD技术在药用植物中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8.
从草药姜三七的挥发油得到一种新倍半萜醌,分子式C15H16O2,定名为姜三七醌(Ia)(Stahlianthusone)。经光谱分析和化学反应测定了其化学结构为1,6-二甲基4-异丙基萘醌-5,8。  相似文献   
29.
苦山柰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中药山柰的混杂品种苦山柰Kaempferia marginata Carey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苦山柰的根茎分得苦山柰萜醇(1)、8(14),15-sanderacopimaradiene-1α,9α-diol (2)、8(14),15-sanderacopimaradiene-1α,6β,9α-triol (3)、吉马酮(4)、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5)和正-十五烷(6)。结论 苦山柰萜醇(1)为新二萜醇, 化学结构为8(14),15-isopimaradiene-6α-ol。2, 3和4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