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25篇
  免费   871篇
  国内免费   899篇
医药卫生   25395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201篇
  2022年   213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243篇
  2018年   288篇
  2017年   193篇
  2016年   275篇
  2015年   340篇
  2014年   713篇
  2013年   739篇
  2012年   878篇
  2011年   1018篇
  2010年   1234篇
  2009年   1194篇
  2008年   1270篇
  2007年   1176篇
  2006年   1076篇
  2005年   1097篇
  2004年   1151篇
  2003年   1058篇
  2002年   948篇
  2001年   870篇
  2000年   881篇
  1999年   744篇
  1998年   692篇
  1997年   689篇
  1996年   681篇
  1995年   642篇
  1994年   604篇
  1993年   467篇
  1992年   423篇
  1991年   405篇
  1990年   328篇
  1989年   359篇
  1988年   263篇
  1987年   253篇
  1986年   206篇
  1985年   180篇
  1984年   179篇
  1983年   151篇
  1982年   108篇
  1981年   142篇
  1980年   95篇
  1979年   68篇
  1978年   31篇
  1977年   19篇
  1965年   28篇
  1964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的疲劳载荷共2000次,加载频率为0.5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正常、损伤、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单节段固定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稳定指数(SPI)分别为0.78、0.80、0.92、0.83,双节段固定组SPI分别为0.88、0.89、0.95、0.85,在前屈方向单节段固定组明显小于双节段固定组(P<0.01);疲劳后,单节段固定组SPI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分别降低0.05、0.03、0.05、0.11,降低值均大于双节段固定组,且在旋转和侧屈方向有显著性差异(旋转:P<0.01;侧屈: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即刻稳定性,效果无明显差异。在旋转、侧屈方向,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抗疲劳载荷效果优于单节段固定术。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儿童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15例,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39例。结果随访2—4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无骨感染、骨外露、肢体肿胀、关节僵硬。结论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和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取材方便,适合于基层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63.
踝关节X线片分析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测量正常成人踝关节X线片的有关数据,提高踝关节损伤诊断的准确率,以利于早期治疗、提高疗效。方法40例正常踝关节X线片,测量踝关节间隙内侧宽度、上方胫距关节间隙宽度、距骨外侧与外踝胫侧骨重叠影宽度、侧位片距骨与胫骨之间的宽度、下胫腓联合的宽度、胫骨外侧与腓骨胫侧构成重叠的宽度共六组数据。结果踝穴内侧宽度平均(3.8±0.5)mm,正位距胫关节宽度为(3.0±0.5)mm,距骨外侧与外踝的重叠影为(4.1±2.2)mm,侧位片中距骨与胫骨的间隙为(2.8±0.5)mm,下胫腓联合宽为(3.2±0.7)mm,胫骨外侧与腓骨胫侧重叠影宽平均为(7.7±1.9)mm。结论综合分析各组正常值,结合其它骨折改变,超过正常值范围是距骨脱位移位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依据。多组数据改变可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4.
领导方法与艺术是通达领导目标之桥。我们在十余年的领导实践中体会到医院党政一把手重平等、抓重点、讲方式的个别酝酿艺术是化解矛盾,增强团结,协调行动,提高领导素质和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更好地了解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的临床特点、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总结我科一例确诊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特点进行观察,对手术病理标本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罕见,临床表现多样化,本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肌力轻度减退、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意识障碍、继发性癫等,头颅MRI显示白质深部的多发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和FLAIR高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不规则斑片状、小环状强化灶.临床病情迅速恶化.其病理学特征是肿瘤细胞积聚于小血管内、血管周围间隙和毛细血管内,免疫标记脑组织毛细血管内异型细胞,LCA、CD20、CD79a表达阳性,个别细胞呈ki67阳性.CD3、UCHL-1、CD30、KP-1表达呈阴性,确诊IVLBCL.结论 IVLBCL是高度侵袭性疾病,进展快、预后差.早期诊断和联合化疗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66.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腰椎管和神经根管狭窄,使脊髓马尾或神经根受压或刺激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常见的病因有外伤、先天性多种疾病、肿瘤、骨病、黄韧带肥厚钙化或者骨化,后纵韧带肥厚钙化或者骨化,椎间盘变性、突出,椎体间隙狭窄,软组织向椎管腔突出,致容积变小等。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目前对于重症患者多采用手术减压成形,解除压迫症状,进而达到治愈的目的。但由于此病病因复杂,术后部分患者复发,二次手术往往不能进行,故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67.
我科于1972~1982年间收治椎管内转移瘤20例,约占同期81例椎管内各类肿瘤的25%。现就本组病例的诊断和治疗问题讨论如下。 临床资科 一般资料:男14例,女6例。年龄11~72岁,其中40~60岁者占半数。 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为腰背疼痛者7例,放射性痛及束带感者9例,腰背疼痛和神经根症状同时出现者2例,肢体瘫痪者2例。本组病例最后均有下肢瘫痪和尿潴留、便秘等。自首发症状出现到发生  相似文献   
68.
我79岁了,6年前患慢性支气管炎、肺不张。经治疗好转,肺不张范围缩小,但一到冬天就反复发作。2006年5月拍胸片,肺部仍有炎症。医生建议进一步检查.请问.我该做什么检查,该如何治疗?  相似文献   
69.
本文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庆大霉索、诺氟沙星、小诺米星、复方丹参等注射液及其少见的引起过敏反应的西药针剂等进行综述,了解其各自的致敏程度。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